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结合人口预测方法和人文指数,研究提出了人口素质未来预测的新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测评了云南澜沧江下游区域的人口.这种方法有助于定量说明人口再生产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1975年,我们学习了江苏、河北等地人口预测的先进经验,对北京市城乡育龄妇女的结婚生育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由此探索晚、稀、少要求下的人口预测方法,即后来称作标准生育率的人口预测法。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对北京市以至全国的人口趋势,进行过百年预测。随着我们对人口再生产规律认识的深化,人口预测应反复进行。当前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是降低出生率,并提出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作为控制人口的重大战略性措施。贯彻这一措施,将会出现怎样的人口形势,已引起普遍关注。为此,我们必须对未来人口发展进行重新预测,而且预测人口还有多种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口寿命在人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进行人口再生产分析、人口预测、确定人口模型等都离不开寿命表。但由于编辑寿命表所需要的年龄别死亡人口数据在我国不易搜集到,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人口寿命一直没有准确的答案。旧中国没有计算过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但在三四十年代南京金陵大学和陈达、袁贻瑾等  相似文献   

4.
(一)人口的平均期望寿命指标,即通常所说的平均寿命,是人口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综合地反映了人口的寿命水平,简单地说,就是该年出生的人,按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平均能活多少岁,这个指标,对研究人口寿命的变化和人口再生产,进行人口预测和制订人口规划,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人口再生产过程中,同出生一样,死亡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下面简称人口平均寿命或人口寿命)是人口分年龄死亡率的一个综合指标。它在人口预测中是一个重要参数。探查世界各国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过程,了解影响人口平均寿命的各种因素,正确估计未来人口平均寿命的增长趋势,对于人口总数及人口年龄构成的预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人口预测世界人口趋势和预测莱昂·塔巴著 杨魁信译 人口研究1981·增刊·3人口预测方法述评舒宝刚 科研中的方法1981.1 .40“晚婚、晚育”与“早婚、早育”对今后人口增长影响的比较—据广东省未来100年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朱云成等 人口与经济1981.2 .26对浙江省三个县的人口预测庄炳瑾等 人口研究1981.3 .32.人口与未来杨家良 人口学刊1981.3 .38一个有较大差异的人口在形成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编辑部著 朱纯译 人口学刊1981 .3 .78世界人口趋势预测中文江 未来与发展1981.4 .32人口预测方法暴奉贤 未来与发展1981.4 .35利用指数、函…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研究和解决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必须加强对人口理论的研究,发展人口科学。人口再生产是人口科学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对我国人口再生产进行一些探讨。 一、什么是人口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也包括人口的再生产。人口的再生产从来就是人类的重要活动,是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就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人口再生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和区域开放程度的提高,传统的区域人口预测方法已不合时宜。本文依据人口平衡方程,运用人口分要素组合预测法,阐述了开放区域人口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从而为具体的人口预测工作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镇、农村人口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现阶段人口变动的情况,对中国未来人口发展进行了预测。人口预测的模型不仅考虑到城镇、农村在生育、死亡等方面的差异,而且也反映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动态迁移。在人口预测的生育模式上采用了总和递进生育率的指标,将妇女按所生孩次的结构分类。本文所作的预测为长期预测,对中国至2050年的总人口、城镇和农村人口发展以及人口的年龄结构作了较为详细的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一、引它随着祖国统一、港澳回归进程的发展,香港、台湾与澳门的目前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内容。本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港澳台近期人口动态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传统的人口预测主要是采用模型分析技术。多种多样的数学模型在描述人口系统内在规律、模拟人口动态方面作出了主要贡献。使用数学模犁在建模过程中要涉及到特征选取,并需在选取的特征之间建立数学表示。实际系统的复杂性常常给数学建模带来一定困难。在人口预测中,传统方法以给定的原始参数(如出生率、死亡率等)来模拟人口动态,使结果缺少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失业率、年龄结构与人口迁移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及实践两种角度,对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年龄结构及失业率是人口迁移率大小的决定因素。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 21世纪我国人口的迁移做了预测。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隶属等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反映健康不同维度上的50个变量,本文用隶属等级模型将1998年被访高龄老人的健康状态分为健康、比较健康、功能受限、体弱多病、极度虚弱五个纯类.分析结果表明,健康隶属度随龄增加而递减趋势明显,城乡在健康隶属等级上的差异与年龄和性别有关.总体上说,健康隶属等级年龄差异大于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大于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4.
马芒 《人口学刊》2003,(2):32-36
安徽省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事业总体上比较落后,导致安徽省人口,尤其是劳动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地制约了安徽省经济的发展。针对安徽省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人口文化素质的实际状况,结合省情省力和"科教兴皖"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包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调整教育结构;增大政府教育投入,并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体制;巩固和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优化农村教育结构;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可行性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加快我国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走什么样的人口城市化发展道路一直是一个很重要又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提出了我国应走以规模扩大式为主的人口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流动家庭的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基于2011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家庭规模、代数、结构和居住安排等方面,描述了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特征.结果表明,家庭规模为2.46人;平均1.54代人;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8.6%),单人家庭次之(占27.0%),主干家庭和其他家庭各占3.3%和1.1%;2/3的子女与流动父母同住.但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掩盖了较大的地区性差别:中部地区和跨县流动者的家庭规模最大、代数最多、家庭结构更复杂、子女更易与父母团聚,而在东部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带跨省流动者中,家庭规模最小、代数最少、结构最简单,团聚更不易.这些特点透视出,各地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对家庭团聚设置的门槛不同,同时也折射出流动人口的自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人才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波  何瑛  马涛 《西北人口》2001,(3):51-54
本文对近10年来甘肃省人才状况进行了简要总结和分析.通过对人才总量及相对存量、人才的地区分布、人才的行业、职业构成以及科技、教育(主要是师资)状况的分析,就我省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9.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248名八旬老人与437名七旬老人的生活质量(QOL)与生活满意度(DSL)的调查分析,发现八旬老人生活质量不如七旬老人,但生活满意度却优于七旬组;八旬老人呼吸系统与五官科疾病多见,但影响八旬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婚姻状况对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李文彬 《中国人口科学》2001,51(Z1):121-124
寿命学研究的根本宗旨和归宿是揭示延长寿命的理论导向和途径,其核心问题是延长预期寿命使之日益接近最大寿命,甚至与最大寿命重合.但是,达到这一目标及其困难,甚至是不能实现的遐想.我们只能尽一切可能使两者更加接近,完全重合是在可望而不及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