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和世界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古代大教育家。他在自述其教学法时,曾谈过下面的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一段话,出自《论语·述而篇》(以下引自《论语》的,只注篇名)。这是孔子从他自己多年教学经验中概括出来的教学理论。后人把“启”和“发”这两个单音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启发”,因而称上述孔子的教学法为“启发式”教学。人们一提到“启发式”教学时,常常引它来作理论根据。本文对孔子“启发式”教学的辨析,就是对孔子上述一段话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孟子以私淑弟子而忠实地继承了他的伟大事业。孟子是把教育当作社会上的一件大事看待,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第三卷)。又说“善政不如善教。”(卷七)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而孟子则谓:“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卷四)按孔子之意,是在勉人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孟子则是为了防止有人强不知以为知和“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卷七)。两者的说法虽不相同,而目的则一,都是着眼于出好人材。  相似文献   

3.
启发式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通过四十多年教学实践,创造了著名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和丰富多样的启发形式。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一宝贵的教育遗产,对于丰富和发展我们的启发式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对其创造的启发式教学原则的集中论述见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教育家朱熹注云:“愤者,心求通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子是我国古代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他身处战国中期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以“正人心,息邪说,距盶行,放淫词”为己任,“讲道德,说仁义”,建立起别具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体系。这个体系以“性善论”为其思想基础、以在“民本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政”说为其主要内容,以“反省内求”为其入德之方,把孔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学说,推到了一个新高度,对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进步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愤”与“悱”众所周知,启发式教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启发”呢?这倒是发人深省的问题。自己在教学中体会到,创造一种“愤”与“悱”的境界是极为重要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所谓“愤”,即心求通而未能达之状态;所谓“徘”,即口欲言而未能言之状态。这就告诉我们,要实行启发式教学,只有掌握一定的时机,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适当的时机,就是使学生达到“愤”与“徘”的心理状态。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孔子,毛主席早就有过这样的指示.他说:“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国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史学家范文澜同志曾经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也对孔子作过评价.他说“中国封建时代过去了,当作偶像崇拜的孔子也跟着过去了,但孔子对古代文化的伟大贡献和他在历史上的崇高地位,并未失去.”又说:“孔子基本上是个大教育家,他一生在学习、在思想,在温故知新,在诲人不倦.他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教育和行为方面的经验.”范老还认为,对于孔子某些好的“格言和公式”,及他那种繁富的“学说”,如果照毛主席所指示的“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排泄其  相似文献   

7.
董生 《社区》2012,(17):39-39
孔门弟子中.子贡算是一个事业型人才,所以孔子说他是个“器”。要知道,孔子可是说过“君子不器”的,所以,当面说子贡是个器,明显是在贬低他。孔子大概自己也觉得这样的贬低太过分,就又对子贡说:你是瑚琏一类的器。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学方法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他是世界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的创始人,启发式教学是他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如果将启发式教学分为直接启发和间接启发的话,孔子在启发式教学中则有不少地方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教育影响,与现代心理学中有关心理暗示的原理暗合。20世纪50年代,保加利亚心理治疗医生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创立了暗示教学法,60年代在保加利亚兴起,随即以优于常规的教学方法效果而传播,并为一些国家所采用。系统地分析、研究孔子教学方法中的心理暗示问题,对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现代暗示教学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心理暗示在教学中的作用 心理暗示是人类常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他要求教师“举一”,学生能“反三”;这实际上是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生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是语文启发式教学的前提。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外国的一位教育家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发掘教材的趣味性,研究教法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听课,积极主动地发言,兴致勃勃地做练习、写  相似文献   

10.
孟子说:“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这话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人,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出跃跃欲动的姿态,让学者自己去体会。孟子的这句话对我们研究“启发式”教学是颇有启发的。语文教师上课,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着眼于把学生“讲懂”,另一种则是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懂”。前者可谓“发而不引”,后者则是“引而不发”。我们讲课应当“引而不发”。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才能学有成效,习有进步。“引而不发”,正是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生动  相似文献   

11.
“仁政论”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仁政思想的极好概括。“仁政论”的思想渊源和文化基础是孔子的“仁”学,“仁政论”是对孔子的“仁”学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仁政思想中包含了极浓的民本主义色彩。本文从它的心理依据、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和教育基础等方面对孟子的仁政思想进行剖析。孟子仁政思想的评价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门特别细腻、高超的艺术。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无科学性的教学缺少根基,无艺术性的教学没有活力。教学中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于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认识,追溯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教学艺术的思想和实践。早在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施行启发式教学,而启发式教学就体现着高超的教学艺术。孟子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指出“教亦多术矣”。①这里说的“术”,也包含着教学艺术的意思。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名著《学记》则处处闪烁着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13.
一、“仁”是孔子讲学的主要内容孔子从事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是造就统治人材,希望弟子们在学成之后,能够把他的学说应用到实际施政中去。同时,他也要求把弟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①。这个目的要求决定了他的讲学内容便是用“仁”、“礼”和“乐”去教育弟子。“仁”字在孔子以前皆作“亲”字解,为百善之一。只有孔子才赋予“仁”以新的涵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经济思想、理财思想和他的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政治思想以至教育思想一样,分别见于现存的有关文献,其中主要是《论语》。孟子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他在前半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  相似文献   

15.
孔子之成为我国第一位史学家,是与他的编修《春秋》密切相关的。研究孔子的史学思想,必然要从现存的最早的这部编年史大纲谈起,还其孔子治史的本来面貌。孔子编写《春秋》的背景其一、“春秋”一词,是古代史籍的通称。早在孔子以前,就有这类史籍。墨子就说过,“吾见百家春秋。”孟子也说过“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如果说,上述这些,有些已不复存在,而无从证实的话,那么,在现存的古籍中还能看到是《世本》、《逸周书》、《竹书纪年》这类资料。由此可见,先秦的史籍是颇为丰富的。其二,学术在官和以史教习的史实。史载,诗乐掌于太师,五礼掌于宗伯,三易掌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注在了教育事业上,并从中获得了人生最大的乐趣。在丰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他总结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今天,我们有必要从这位“轴心时代”的伟大教育家身上得到启发和陴益。本文试图通过《论语》对孔子的生命化教育观进行初步的探讨。一、平等对待每一个生命——有教无类生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最宝贵的礼物,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每一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得到尊重的权利。康德说:“人是目的”,是指所有的人都是目的,不是一部分人是目的,一…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语文教育观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1. 语文学习目的观,由“知言”而“知人”,达于“事父”“事君”",即学习语言,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发挥语言的交际作用;2. 启发式乐学观,针对学生的“愤”“悱”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乐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3. 语言表达效果观,他从声音、表情、内容、形式等方面综合塑造自己的语言形象,指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这些共同形成了我国优秀语文教学传统,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在《十批判书·名辩思潮的批判》中曾指出:“孟子在当时以‘好辩’而受非难时人,据现存的七篇书看来,他真有点名不虚传。”魏晋时期鲁胜也曾评论说:“孟子非墨家,其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晋书·隐逸传》鲁胜《墨辩注序》) 孟子确实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辩论家。孟子自命为孔子的继承者,“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俗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孟子·尽心下》),可见孟子是以孔子继承者而自居的。儒家是不尚辩论的,那么,作为儒家继承者的孟子似乎也不会注重辩论;然而事实却恰恰相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是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名言是:“不闻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心理上进入“闻、悱”状态,即“心闻闻”——脑子在展开想象,“口悱悱”——口头上想把脑子想到的东西表达出来.教师要在学生处于“闻、悱”状态中予以启发、诱导、点拨,计他们对学习的材料做到“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诗经》和《周易》是他教授弟子们的重要内容,但他并不是仅仅要求弟子们记住《诗》《易》的辞句,而是要他们从中体会出“忠恕”之道来。孔子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当时十分盛行的“兴”式方法,即仅据《诗》《易》中的某一辞句断章取义地引申发挥。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要求弟子们要紧紧围绕着“忠恕”之道去“兴”。孔子就是用这种方法把《诗》《易》改造成儒家经典的。孟子、荀子以及西汉中期以前的儒生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