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性爱论:叔本华唯意志哲学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爱论是叔本华哲学的关键环节。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到悲观主义人生论,再到神秘主义的直觉论,叔本华都是用性爱欲求来加以说明的。在叔本华哲学中,"世界是我的表象",意志即"自在之物"是世界的本质,而意志是一种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不可遏止的欲求和冲动,其基本特征是求生存,故又称"生存意志",为了生存就要生殖,因而性器官是意志的焦点,性爱是种族意志或生存意志的存在方式,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性爱欲求,摆脱痛苦就要否定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2.
幸福新解     
正幸福究竟是什么呢?窃以为,幸福是一种美好的心灵感觉。这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言"幸福是人类灵魂的一种香味"的观点很相似。哲学家叔本华说:"幸福即痛苦的避免。所谓痛苦是实在的,而幸福则是根本不存在的。痛苦不存在时之状态,无以名之,名之曰幸福,是故人生之目标,不在幸福之追求,而在痛苦之避免。人生即一串痛苦所构成,能避免一分的痛苦,即一分的幸福。"  相似文献   

3.
在北岛的诗作中有首十四行的短诗——《一切》.这首诗写于1976年,明显地烙印着十年动乱留下的感情伤痕,对人生表达了深沉的感叹和痛苦的思索.南方的诗人舒婷读了这首《一切》,于1977年写下另一首《这也是一切——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从与北岛不同的感情方向抒发了对于人生的热情与信念,这两首诗,都早在读者中流传.  相似文献   

4.
蔚志建 《东岳论丛》2005,26(5):193-194
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围绕人类所受的痛苦并如何摆脱这种痛苦展开的。这种痛苦的摆脱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他认为,悲剧艺术暗示着人生的本来性质。悲剧冲突双方具有同一性,是同一个生命意志的显现。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是没有善恶分别的。  相似文献   

5.
叔本华哲学理论强调意志的重要性,通过探讨意志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内容时,他仍然强调的是意志的自由和不可否定,由此也引申出对于人生幸福本质的思考,奠定了他的人世悲观论的基调,人的命运本质上是悲惨的,对于我们所追求的幸福,也只是痛苦解脱的那一刹那而已.  相似文献   

6.
"难得糊涂"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糊里糊涂,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忍让与避就,而应该是一种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积极的思索与进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种痛苦与彷徨、无奈与感伤;从哲学意义上看,其所标的的核心内涵,又应该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存在状态的深刻理解与认同.封建社会后期,"难得糊涂"思想所体现的,则是一种封建社会及文化对人性的压抑性.在广泛流行的过程中,"难得糊涂"思想的核心内涵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其积极进取的思想成分逐步丧失,而其消极、退让意义上的思想成分却得到了强化."难得糊涂"思想的产生,乃中国文化发展之必然,而它的变异及广泛流行,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这一悲剧的产生,肇始于中国文化的保守性、封建社会及文化的压抑性,以及封建专制王权对人的生命价值的恣意践踏与摧残.  相似文献   

7.
<正>从取向上看,哲学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近于科学,一种近于政治,一种近于艺术。当然,这种分法也不是绝对的,只是就哲学的倾向性而言。如果这种区分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我认为叔本华的哲学颇近于艺术,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观察和领悟含摄了他个人痛苦的人生覆历,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他的悲剧思想中。本文就是要通过研究叔本华的悲剧思想以期管中窥豹,从一个侧面深入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叔本华以他的意志主义哲学开创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先河,而其理论目标和中心环节是其悲观主义的伦理学,即关于生成意志痛苦的理论。叔本华悲观主义伦理学有着浓重的东方佛学思想的痕迹,但我们一旦深入叔本华哲学理论的深层方面,我们就会发现,虽然生成意志痛苦不是意志主义哲学必然的结论,但对于叔本华来说,从意志推论出欲求,从欲求得出痛苦的理论却是一体的、合乎逻辑的。促使叔本华从意志推导出痛苦、悲观结论的另一原因在于他个人独特的经历和对社会的独特认识和感受。即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此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逐渐…  相似文献   

9.
痛苦是上天给予人生的最高馈赠 ※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叔本华、尼采的哲学代表着西方哲学最重要的理论转型和对人类哲学的更深刻的自觉。它把西方传统的"我思故我在",一变为现当代的"我欲故我在"。它用如饥似渴的欲求取代了无动于衷的纯粹的"观看"。  相似文献   

10.
叔本华断言意志是世界的本质,决定了他的哲学是意志主义的。但他认为意志是人生痛苦的根源,主张抑制意志直至否定意志以摆脱痛苦,这使他的哲学又偏离了意志主义。尼采继承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对他背离意志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批判,在哲学的所有问题上都充分肯定意志的地位和作用,建立了一个思想一贯的彻底的意志主义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死亡剧情"这种文学现象是深植于作者内心对于生命、生存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它是作者驱除生命苦难和死亡本身的一种方式."死亡剧情"对于读者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悲剧感染力使其拥有独特的文学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但是"死亡剧情"并非只是单纯的作者与读者之间表面人为力量互动的产物,作品中仿佛隐含一条暗线,人物受社会集体潜意识中的"死亡本能"影响--人物在故事中自身有一种天然的意愿,贯穿于情节发展的始终,一种本能的不可逆转的力量,一种要消灭生命的势力,以毁灭生命而重返于无机形态为目的,在心中暗暗期盼自己和别人的死亡到来.  相似文献   

12.
白新欢 《晋阳学刊》2005,3(5):53-56
叔本华、尼采的唯意志论是一种哲学世界观,弗洛伊德的本能论则是一种心理哲学,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内在关联,从而使弗洛伊德的思想汇入西方哲学源流之中.从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看,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论都包含着一个内在矛盾,即无法在理论上逻辑地说明与生存意志及权力意志相反的现象,因为二者都共同缺失一个与生存意志或权力意志相对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死亡原则.  相似文献   

13.
孙犁的<荷花淀>这一"荷花淀派"的经典性作品,以诗情画意和革命乐观主义而著称,这一类作品能够使读者充分体会乐感文化带来的快感,同时也对弘扬民族精神、鼓舞士气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为创造乐观的艺术氛围,将农民的生存状态、精神境界无限地拔高,回避灾难与痛苦,将现实生活诗意化,却是这类作品的缺憾之处.  相似文献   

14.
张健 《理论界》2007,4(8):163-164
叔本华认为人生之所以痛苦,是由于人有欲望;王国维认为欲望是产生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葛薇龙的悲剧是对叔本华、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的最好诠释,对物欲、情欲的痴迷使她一步一步走向沉沦的深渊。张爱玲对葛薇龙并没有持有简单的道德价值判断,她在剖析葛薇龙人性弱点的同时,超越其上,对人类众生命运的悲剧性进行了形而上的思考,字里行间充满着悲悯之情。  相似文献   

15.
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定芳 《人文杂志》2005,(3):112-119
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人尤其是明遗民来说,不仅意味着民族政权的移易,而且象征着汉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中断之虞.作为明朝的孤臣孽子、汉文化的代言人,明遗民的漂泊人生因此而肇始."游",遂成为一种生存常态.只是在遗民那里,"游"的意味殊为繁复或为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或为凭吊仪式,或为悲情宣泄,或藉以阴结豪杰、图谋再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八届六中全会总结了195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空前伟大的胜利,同时也讨论了当前的的国际形势.全会公报指出:"最近时期国际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和平的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进步的力量大于反动的力量,进一步鼓舞了全世界的人民和一切爱好和平、主张和平共处、不愿意战争的人们,而使战争的制造者陷入空前孤立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全会上精辟地指出了国际形势总的特点是:"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这个英明的论断和世界人民都已熟知了的"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东风已经压倒西风"的名言一样,将会进一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初的苦难中,王国维着意于“人生之问题”的苦苦思索,为了寻求人生之“直接之慰籍”,王国维以叔本华、尼采等为参照,形成了“势力之欲为根柢”的文艺美学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意境”说,建构了“势力之悟”的审美价值图式;而“境界”说则是对“意境”说中“意与境浑”这一最高审美层级的审美规定,具有独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8.
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之一,核心是"礼乐"思想."礼乐"思想在我国古代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人对"礼乐"思想文化的传承,是我们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儒家的一些传统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是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它可以带领中华民族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地震,是整个中华民族遭遇的一场特大灾难。自然总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最深刻的震撼,提出最艰难的命题,——此次地震不仅夺走了数万人宝贵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使我们国家和人民承担起长期、复杂而艰巨的灾后重建任务,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重新理解自然、审视生命、反省人生的契机。在这样的灾难和困境面前,学者当然有着一份责无旁贷的担当。而这里所刊发的几篇文字,有来自人文学者的深切思索,也有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考察、分析与建议等等,正可以部分地代表知识界的思考和努力。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一条充满着灾难和忧患的河流,它不仅孕育出了世界最为发达的农业文化,而且也让无数中国农民同它生死相依."黄河清圣人出",透露出一种无奈的期盼;"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是农民的决心,发自心底的呐喊;"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诗人浪漫的感叹,流露着对人生易老的叹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