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
农村纠纷多样化与农村社会秩序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血缘关系日渐让位于利益关系,人际关系的理性化、契约化原因,农村社会纠纷呈现出复杂、多样化。在农村中传统的礼治秩序趋于瓦解,而法治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实际情况下,要依赖于情与理的社会整合功能、村规民约的社会整合功能、国家法的整合功能,来实现农村社会秩序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后所提出的新课题,它既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的体现,也是对当前日益凸显的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积极回应,其力图通过国家整合,从根本上打破国家通过行政强制而形成的城乡分离以及支撑这一分离的制度体系,从而彻底破解我国当前的"三农"的困局。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目标在于构建起一套与新的发展情境相适应的农村治理体系,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但作为一个涵盖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双重层面的治理范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躇而就的过程,它既需要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思路和方向的根本性转换,同时也需要建构起支撑这种转换的政策体系和治理结构。所以,改革制约、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的制度性、组织性因素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农村合作运动对四川近代乡村社会的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合作贷款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业生产资金的匮乏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粮食产量的提高.特产合作贷款使特产产销合作社得到了较大的推广,促进了四川经济作物生产区域的形成,并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低利率的合作贷款有效地改变了传统乡村的借贷结构,是传统乡村社会借贷关系向现代转型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文化转型背景下,中国乡土社会的秩序正在发生变迁,并遵循着从“差序格局”、到“文野之别”、再到国家权力下行的路径。在宏观层面上,中国乡土社会秩序在政治制度和权威关系、个体意识等方面均发生改变。民国以后,在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到基层乡村的一系列制度(保甲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村民自治制度)中,呈现出村庄内生秩序和国家建构秩序的共存和调适的情形。本文从社会秩序的概念入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阐述:社会秩序在历史中的嬗变;社会转型期两种社会秩序(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过渡与并置的局面;以及试图描述文化转型进程中乡土新秩序的变迁和文化调适的图景。最后提出人类学家应对乡村社会秩序变迁应该具有的态度,即理解乡村社会秩序的变迁需要重视文化的“粘合剂”作用以及我国传统礼俗社会的人情因素。理解乡村社会问题应具有更加包容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农村孤儿抚育是农村孤儿福利甚或农村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缩影.农村孤儿抚育问题探讨的不仅是某一特殊群体和某一类特殊性论题,作为一项社会事实更牵涉到社会结构的多个层面和领域,故需要探讨国家宏观层面整体性的社会政治变迁和微观层面农村社会自身的社会政治变迁对农村孤儿抚育问题的总体性影响,并将之置于现代化、市场化和城市化大背景下,关注农村政策变动下孤儿抚育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态与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社会变迁中的农村法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发展已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农村秩序,使农村法治陷入困境.针对造成该困境的原因,我们可在法律信仰、法治秩序主体、行政司法体制、民主参与机制等多方面加强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不仅要着眼于提高行政能力和扩大社会参与,而且应当充分发挥法治的治理功能。法治能够为行政治理与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其也是国家治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平台,法治的功能有力地表明了习近平指出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论断的正确性。以实现善治为基本目标,本文倡导将法治建设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基本模式,提升司法系统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从理论上论证依法治国对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所取得的成就,以2014年以来的行政诉讼改革为研究对象,展示法治在国家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乡村是社会发展的有力依托。基于此,费孝通提出“乡土中国”这一概念用以描述理想型的传统社会。乡土中国在国家-士绅-农民的基本社会结构下,呈现出乡土本色、差序格局、无讼等特征,并在这些特征的维系下得以有效运行。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的展开,传统意义上“皇权不下县”的状态已无法回归,基本的社会结构也被国家-代言人-农民所取代。乡土中国正在发生转型并呈现出了诸多新的特点,然而转型并不意味着质变,表面上看,虽然“乡土中国”逐渐演变为“离土中国”,但是乡村社会的底色尚在。在学理方面,我们需要围绕乡土中国与转型社会所展开的讨论作出理解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它们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是幼儿园乡土课程开发的源泉。农村幼儿园应建构适宜幼儿发展的乡土课程模式,可采取以下策略:确立发展性乡土课程目标,筛选生活化乡土课程内容,拓宽多样化乡土课程实施途径,注重过程性乡土课程评价,逐步完善幼儿园乡土课程,推动幼儿园内涵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学研究中,互惠概念是解释人情的经典范式。但是近年来,农村人情性质发生了蜕变,以资源转化型、财富聚敛型和拉关系型人情为特征的交换性人情替代了互惠性人情,并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探究人情变迁的机制可以发现,农村人情的变迁实际上是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正在被地缘、业缘和趣缘关系为基础的原子化社会所取代,人情的性质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法进入到一个社会主义的变革时期.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国社会主义法又步入从"法制"向"法治"的现代化转型期.期间的制度变革带来的法的形态改变以及与社会改革相伴随的法的进步固然重要,但与社会根本制度以及意识形态的政治坚持相联系的法的性质不变则对弥漫在法学界的法治理想主义和某些夸大法律变革的结论无疑是一种质疑或提示.在后现代理论对法治的批判和已经法治的国家反思法治的背景下,以西方法治为模式的中国法的改革进路是否应当成为未来中国法的目标是值得当下中国法学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行政诉讼禁令判决,是指根据行政相对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作出的,要求行政机关不得实施某项行政行为的判决,是法院为制止违法行政行为可能造成的潜在性风险的一种预防性的判决方式。我国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现有权利救济机制存在环境司法治理模式边缘化、政府环境风险监管责任乏力以及事后救济难以恢复生态环境等缺陷,因此,亟有必要在农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中引入行政诉讼禁令判决并进行相应的制度构建,从而达到防范环境风险、树立司法权威和保障农民环境权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法治思想赋予了中华法治文明新时代内涵,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典范。法家是探析中华法治文明赓续问题的窗口,要充分利用中华法治文明这座理论富矿,就必须对法家理论进行正本清源的检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超越,进而为法家理论的创造性转化提供前提。需要界定和阐释四个判断:一是对与错的判断,应重新估量法家的价值,明确法家理论对治国理政的重要价值。二是优与劣的判断,应重新阐释法家主要类型,用历史的视角去探寻法家理论的优势。三是进与退的判断,应重新解读法家发展和演进的整个过程,描绘出法家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历史进路。四是新与旧的判断,要重新认识和界定法家的内涵,并用新的法家思路去挖掘法治本土资源。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会分层是全面地考察转型时期的农村社会成员结构 ,是促使农村社会成员流动更趋向合理 ,是认识农村社会当前的发展规律的前提。笔者认为 ,以职业作为农村社会分层的标准目前尚不成熟。根据中国农村目前的特点 ,应以农民的经济收入为主 ,兼以职业为划分标准 ,并且要注意分层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家庭养老保障是基础,农村社区养老保险是过渡,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是方向"的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最后论述了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向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演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7.
数字化转型时期环境监测具有主体多元化、工具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在环境行政执法过程中,不同主体出具的污染源监测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时有发生。规范层面预设监测数据审核作为证据资格取得条件或预设执法监测数据的证明力居优,不仅难以为《行政诉讼法》所兼容,还将影响企业主动承担监测义务的积极性。相关裁判文书样本亦表明,不同法院对这类证据的审查方式、审查强度及审查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应考虑制定裁判指引,建立从形式审查到全面审查、从证据资格审查到证明力大小审查的二阶审查模式,附条件地采纳“实质性证据标准”以确定合适的审查强度,并根据行政行为的不同种类适用多元化证明标准,以提高裁判的规范性及证据效力判断的可预见性,提升环境公共数据生产的质和量。  相似文献   

18.
从法律角度审视西部农村,探寻西部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既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西部农村地区法治建设对策在于:开展普法教育、树立法律信仰;加强西部农业、农村立法;明确政府职责,规范政府行为;加快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农民诉讼权利的实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重视西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9.
村民自治制度运行二十余年来,乡土社会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显著增强,但与乡土社会法治发展相适应的司法救济体系一直未能建立,造成村民自治权遭受侵害时难以得到救济的尴尬局面,这其中固然有政治惯性、传统文化、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但最重要的还是司法制度缺位。要完善村民自治权司法救济,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司法救济方式,从规范行政权行使、审查村规民约合法性、扩大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等多层面推动有效工作。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 ,由于商品经济和商品交换的发展 ,湖北农村中处水陆交通要冲的原小商品集散地 ,变成了商品交换达一定规模的集镇。这些集镇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 ,是大型市镇繁荣的基础。在这些集镇中还有一些是以某种商品交换为主的专业集镇 ,它们的出现对于加强湖北各地以及湖北与外地的联系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