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杨积庆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98,(4)
焦山诗歌之缘起及其兴盛繁多之原因,主要在于幽静深藏之自然环境、丰富多彩之寺藏文物以及工诗博雅之僧众传承,提供了吟咏焦山诗之客现条件,招引历代作者荟萃于此,故其势如长江万里,奔腾澎湃,而蓄于海门。 相似文献
2.
王文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86-94
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刊刻《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属广义清内府刻书,书成后随海上贸易输入日本,在日本催生出多个衍生和刻本。系统整理和刻本《御定历代题画诗类》的版本和现馆藏地情况,总结和刻本的特点,并进一步厘清和刻本在江户时代的生产和读者群体面貌。通过和刻本《御定历代题画诗类》,烛照清内府刻书在海外流传过程中的部分生命史。 相似文献
3.
段海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5):24-28
《平绥技术汇刊》是平绥铁路局1934年开始编订的铁路技术期刊,设译丛、著述、选录三个栏目,以转译国外先进铁路技术为主,内容涉及钢轨的沿革、钢轨焊接技术、筑路养路技术、筑路测量技术、蒸汽机车技术、国外铁路工事之新发展、美国最新高速度客车情况、自制专用无线电报机件的设计、客车空气调整装置、混凝土的使用、蓄电池改进技术等,介绍了当时非常先进的空调技术和飞航摄影测量术,也有对当时技术难题的探讨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还包含有国内铁路技术人员的经验心得及论述。《平绥技术汇刊》作为国内第一份铁路技术期刊,在铁路内部流通,普及了西方先进铁路技术,同时也为国内各铁路间的成果总结技术交流搭建了平台。 相似文献
4.
汪维辉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3):37-43
本文对华学诚等的《扬雄方言校释汇证》进行评介,指出此书有四大优点,是继钱绎《方言笺疏》和周祖谟《方言校笺》之后既能全面反映历代《方言》研究成果又能代表当代学术水平的一个新校注本。立足于“语言”来校释《方言》也是《汇证》的一大特色,这是全书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文章从五个方面对这一特色进行了举例分析。除其他学者已经指出的之外,《汇证》还有两个不足。最后提出了笔者读《方言》和《汇证》时的四点疑问。 相似文献
5.
高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8(4)
《苏报》案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时期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发生于租界的《苏报》案与治外法权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维护在中国所攫取的治外法权 ,对清政府实行了多方面的限制。清政府为了达到迫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目的 ,竟在自己的国土上同自己的子民打了一场由外国人充当裁决者的荒唐官司 ,其腐朽无能的本质暴露无遗。治外法权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害 ,但在《苏报》案中 ,却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孟文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7(6):13-43
作为郭沫若最早的论文集,《文艺论集》一直都是研究郭沫若的重要参考资料.1984年黄淳浩先生出版了《〈文艺论集〉汇校本》,为学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范本.但由于《〈文艺论集〉汇校本》的遗漏很多,并且有一些错误之处,不利于还原历史原貌,本文在重新校对了不同时期的《文艺论集》后,对其遗漏和错误作了补正. 相似文献
7.
刘伟生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6)
光绪双梧书屋俞樾校本《历代赋汇》中所录赋序,除承袭《文选》内序外序不分、以史辞为序之外,还有序、文不分,作者姓名与时代不当,有序而又未予标记等错误。 相似文献
8.
《淮海挐音》是宋末僧人释元肇的诗集,初刻于宝祐戊午(1258年)。此书在我国早已散佚,所幸很早就传到了日本,元禄乙亥(1695年),神京书林据宋本翻刻。大正二年(1913年),成篑堂据元禄本影印收入《成篑堂丛书》。此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全宋诗》释元肇诗主要依据此书编辑。此书前面附录的赵汝回、程公许、周弼等人序文、书信6篇,是考证赵汝回、周弼等人生平和研究江湖诗学的重要材料,可惜目前还未引起学界注意,《全宋文》、《宋集序跋汇编》仅据《宋代蜀文辑存》卷八三转录了程公许序1篇。对这6篇序文做全面辑考,有助于增进江湖诗学的研究和宋代总集的完善。 相似文献
9.
《苏报》因宣传革命而触怒清政府,遭至封杀,撰稿人被捕,是为"《苏报》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百科全书"的《申报》对此案进行了全程报道,但它在字里行间与行文的语气上有隔岸观火与落井下石之嫌,表现出了与它作为报界领袖极不相称的立场,在报界同仁遭遇不幸的时候不仅没有表示同情、施以援手,反倒充当了满清政府的应声虫。作为一个幸灾乐祸的看客,它在貌似公正的报道下,让读者看到了清政府勾结洋人戕害革命者的丑恶行径,也真切地感受到外国侵略者对我国司法的粗暴干涉,从而激起了更多的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这种结局是《申报》始料未及的。 相似文献
10.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6
以"雅乐"为尊是《历代赋汇》乐曲赋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体现的是《历代赋汇》辞赋与礼乐思想同源的文化内涵。笔者将音乐学知识引入辞赋视域的同时,以《大合乐赋》为例,导出辞赋中体现的乐制、礼制、音乐观念,言说辞赋与音乐互动的礼乐文化内蕴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雪萍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语气词是用来帮助表示各种语气的。当几个语气词连用时,语气的表达上往往存在主次之分,语气的重心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其作用是加强之前语气的表达效果。《扬子法言》一书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非常多。其中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多见,有"已乎""也哉"、"矣夫"、"也与"、"也者"、"矣乎"、"矣哉"、"也夫"、"乎哉"、"而已"等;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也已矣"、"而已矣"、"已矣哉"、"几矣哉"。不同语气词的选择使用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57-60
学者多将《南山集》案视作典型的压制思想的文字狱案,但如果考虑到此案发生于康熙后期立储之争的白热化阶段,所涉人物关系微妙且政治立场十分鲜明,以及案件处理结果较其他文字狱案过于轻微等因素,就可以看出,此案不但迥异于普通的文字狱案,更绝非偶然因素下发生的孤立事件,而应当与发生在康熙末年的夺嫡之争有着莫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雷斌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0,33(4):1-7
刘宗周《论语学案》与黄式三《论语后案》同为浙东学派研究《论语》之经典。在注解原则上,《论语学案》志在教化,《论语后案》还原经典。在义理阐释上,《论语学案》求心之要;《论语后案》则对心颇为警惕,并将求心之要转化为寻礼之本。在解经方法上,《论语学案》直抒己见,《论语后案》重视考据。 相似文献
14.
叶荧光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89-95
《施案奇闻》是一部在民间流传很广的侠义公案小说,内容贴近社会百姓生活,多用里巷市井小民之语,俗字很多。书中俗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汉语俗字的基本状况,试选3类11例校释以予说明。 相似文献
15.
朱熹《家礼》一书在中国及朝鲜、琉球群岛和越南等国均广为流传,并成为了近世东亚国家最重要的儒家礼仪书籍。日本江户时代刊刻了几种和刻本《家礼》。但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人对这些和刻本加以研究。笔者就此对浅见絅《家礼》五卷本、邱濬《文公家礼仪节》八卷本、小出永安《新刻性理大全》所收《家礼》四卷本等三种和刻本的形成、特点及中文底本加以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6.
王虎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20,39(1):107-118
张邦伸是乾嘉年间四川著名的乡贤代表,其晚年热衷于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他编纂的《全蜀诗汇》是清代四川全省第一部清诗总集,对清代四川后续诗歌总集如《蜀雅》《国朝全蜀诗钞》等的编纂有着重要的垂鉴价值与示范效应。虽然《全蜀诗汇》今天仅存残卷,但可以在张邦伸编纂的另外一部诗歌总集《汜南诗钞》的研究基础上,对《全蜀诗汇》的编撰体例、诗歌评点和文献价值等方面进行管窥,还原其本来面貌,以期推动清代四川诗歌总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朱仙林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24,(1):19-25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了五卷和十八卷两种《异物汇苑》,前者题为王世贞撰,后者题为闵文振撰。四库馆臣虽然对五卷本的作者提出了质疑,但因证据不充分,且未能考证出其真实作者,因此引发后世学者的再质疑。今通过考证指出,闵文振所撰《异物汇苑》最初是十八卷,刊刻于嘉靖十五年,此后在万历三十年之前又有一个修订后的重刻五卷本面世。今所见题为王世贞撰的五卷本,正是书商为牟利而据闵文振的五卷本刊刻后托名王世贞以传的,因此其实际作者仍是闵文振。 相似文献
19.
罗伟豪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11):18-21
文章认为《粤音韵汇》是运用现代语言学方法编写的广州方言同音字汇,对粤语研究具有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指出《粤音韵汇》所拟定的声韵调体系是通行20世纪的广州话标准音,穗港两地出版的广州音字典字汇皆沿用它的音系;同时从声母、韵母分别论证粤音韵书《分韵撮要》不能代表广州最通行的音,并通过现今方言调查材料分析,指出《分韵撮要》所代表的只是比广州话范围更大的“广府话”。 相似文献
20.
未成年人犯罪自古以来都是严重的社会问题。清代未成年人犯罪类型依据案情有杀伤人、偷盗、犯奸等;依据犯罪的主观意识又有主观故意、过失、缘坐等类型。细研这些案例,可知经济落后、物质匮乏、教育医疗水平低下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因。清代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继承了传统,尊重人的生理、心理的发育规律,体现了“恤幼”精神,但前提是不能威胁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清代未成年罪犯的司法审判也证明了清代司法程序的严谨和审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