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未来的 30年里 ,保证粮食供给、确保粮食安全 ,是我们始终需要重视的战略问题。国际粮食贸易自由化趋势的形成和强化将对中国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粮食进口、政府对粮食流通的调控等产生影响。我们必须从提高粮食生产和利用效率、加快粮食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强化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适时适量增加进口等方面做好工作 ,以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的三农因素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的核心是供给,供给的核心是生产,生产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所以"三农"因素是粮食安全的根源性因素.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三农因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已逼近粮食安全"红线";农业用水资源匮乏,水土流失严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不利于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小农经济观念,制约粮食生产现代化等.降低粮食安全三农因素影响的对策:摒弃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粮食生产消费观;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粮食生产的根本;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支持农地使用权流转等.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和国内粮食进口量大幅攀升的背景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受到党中央高度关注。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支撑,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内涵,包括相对需求的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和相对供需缺口的国外粮食平稳进口能力两方面。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供需缺口增大及进口增加、西方势力可能会使用粮食武器、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威胁粮食供给、效益下滑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粮食生产面积减少等挑战。为了更好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需要通过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来提升国内粮食生产供给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海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创新国际农业合作机制,切实保障粮食的平稳有序进口。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沦为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德平 《江汉论坛》2003,7(6):64-66
近代中国沦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主要原因有:帝国主义经济掠夺造成中国商业性农业畸形发展,影响粮食生产是导致中国近代缺粮的根本原因;同时,近代中国沉重的人口压力也增加对进口粮食的需求;另外,清政府媚外压内的关税政策阻碍了国内粮食商品流通,更使洋米洋面得以在中国乘势倾销。  相似文献   

5.
美国《1996年农业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和改革法》取消了60多年来的农业产品价格和收入政策,必将对世界粮食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中国是粮食进口大国之一。要在美国挑战的压力下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国内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寻求有效的粮食贸易保护,减少粮食贸易风险  相似文献   

6.
以玉米与大豆临时收储政策改革为突破口的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破解粮食“三高”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但是,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对粮食安全保障也产生了巨大冲击。粮食收储制度市场化改革短期冲击效应明显,长期稳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粮食市场波动明显加剧,粮食生产者面临着较强的收入不确定性冲击;玉米高库存问题得到扭转,但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依旧存在;在需求刚性增长约束下进口数量激增,进口安全风险防范压力明显增大;粮食生产者直接补贴政策存在溢出效应,粮食生产者支持政策有待完善。新形势下,应加快粮食安全保障顶层制度设计,健全粮食生产稳定机制,完善国际粮食进口风险防范机制,加强粮食产业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21世纪中国能养活自己吗?中国是世界粮食消费大国,面对21世纪,如何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试图对我国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因素及对策作些分析。粮食生产供给中存在的问题改革以来,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特别是粮食生产连上台阶,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必须看到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不稳定的,在粮食的生产供给中还存在许多问题。1.粮食供给存在严重的地区性不平衡和结构性短缺。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缺粮省(区、市)虽比农村改革以前减少,由19个减少到16个…  相似文献   

8.
对FAO全球176个粮食主产国的统计资料分析显示,1990年以来,世界粮食生产的长期趋势有二个重要特征:一方面人均粮食产量持续增加的国家多于人均粮食产量减少的国家,粮食增产国家的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幅度也大大高于减产国家人均产量减少的幅度,世界粮食生产的增长速度总体上快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能源短缺和价格不断上涨、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下,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粮食贸易和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粮食安全风险在加大.因此可以断定:2007年中期开始的一轮国际粮食价格超常规大幅度上涨,应与全球粮食生产供给没多大关联,也即并非全球粮食生产失衡所致,而是能源大幅度涨价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金融市场的炒作、生物能源对粮食的消耗和一些国家对粮食贸易的限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能源价格上涨和金融市场炒作则是关健性因素,对不同粮食品种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稻米的价格波动"异峰突起",远超过其他粮食种类,国际贸易形势相对严峻得多.与过去的30年相比,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底部已明显抬高,粮食市场平均价格将很有可能长期在高位波动运行.针对上述情况,我国迫切需要确立系统的粮食安全应对策略,包括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合理的粮食自给率和粮食储备规模,尽快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央、地方粮食储备调节体系,规范地方储备粮管理,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特点,灵活调节粮食进出口数童,扩大粮食进口国范围,分散粮食进口风险.  相似文献   

9.
耕地资源有限与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的现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耕地资源有限对粮食供给的影响,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建议:支持粮食主产区生产的同时,兼顾非主产区的经营;既重视主粮生产,又鼓励杂粮种植;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双重鼓励农民种粮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影响江苏粮食生产增长的诸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我们建立了一个包含政策变量在内的生产函数模型,来推估政府放松粮食生产管制、倡导结构调整可能出现的结果.研究表明,政策变量对粮食生产增长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1994年至1997年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和供给的增加主要得益于"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实施和播种面积的增加,二者占总产量增长贡献的91.26%.为此,我们认为在粮食供求特殊背景下,政府放松生产管制并倡导积极的结构调整可能引起近期粮食生产供给的大幅度减少,同时调低收购价格从稳定供给的角度来看未必是恰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中日食品贸易相关数据表明,我国食品出口贸易虽然具有价格、质量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观念落后、资源整合能力弱、认证体系不健全以及出口国越来越多的限制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我国食品企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必须从政府、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通过深化改革、调整政策、健全安全控制体系,完善信息情报系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生产适销对路产品、加强自主创新、实施标准化生产,尽快提高我国食品企业的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新疆和阗地区粮食减产与农业垦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丽 《西域研究》2006,(1):51-61
民国时期和阗地方政府为解决粮食问题,曾于1938年后在全地区广泛发动民众开展垦荒活动,积极扩大粮食生产规模,但大规模垦荒使和阗地区的耕地面积过度增加,迅速打破了农业生产诸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使生产资源配置失衡,引起农业生态环境严重劣化,造成农作物生长条件恶化,最终导致粮食产量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现象集中表现了过度垦荒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摆脱了从前饥寒交迫的生活。但因国家财政紧张、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和民众卫生意识薄弱等因素导致的食物中毒事故不断发生,对新建立的人民政权构成了极大的挑战。上海市作为全国最大的金融、文化中心,人口众多,工业发达,食品需求量巨大,致使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时发生。为应对日益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保障新中国的生产建设工作,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整治。经过治理,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高了人民生活幸福感,增强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这一治理过程也为党和政府推进基层政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了群众基础,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已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经常见诸报端,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一定程度的经济和社会危机,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在研究食品安全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找出食品安全监管失范的原因,并发现针对性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这也是社会各界对监管部门提出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在粮食供给方面,发展中国家主要从粮食生产、粮食流通、粮食贸易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促进政策提高粮食的自行生产能力以及调剂余缺的能力。在粮食获取方面,主要通过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来提高其获取粮食能力,并加强安全网的建设应对临时冲击。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供给和获取能力的政策与减贫的政策存在内在的必然联系,缓解和消除贫困是确保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加强对农业的支持是改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的最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but also controversial, food trends of the past years is convenience food.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underexplor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terogeneity in (convenience) food consumption (a feature of a food culture’s cuisine) and meal patterns (characteristics of a food culture’s structure). This study hopes to illustrate that convenience food can be interpreted both as a means to maintain a food culture’s structure and as a means to overturn it. Latent Class Cluster Analysis is performed using data from the HBS 2005 survey on families’ food expenditures to conceptualize convenience-orientation and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with families’ meal behaviors. Whereas outsourcing cooking is most prevalent among single-person households; two-or more-person households are most likely to buy unprocessed and natural foods and to spend most time cooking and eating in. A higher consumption of convenience food is also more likely to affect individuals’ kitchen than table habits.  相似文献   

17.
系统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安全的历史发展进程,总结提炼党领导粮食安全工作的基本经验,对于新时期全面深化粮食领域的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统筹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在不同时期或特定条件下,采取相机抉择的办法,确定相应的粮食安全政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严重损害。引起我国食品安全事故的关键所在是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食品生产的垄断性、负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食品安全仅靠市场机制无法得以根本解决。为此,有必要从构建独立监管机构、公共治理模式和行政问责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红  李晓梅 《兰州学刊》2010,(12):113-117
近几年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及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实施,使食品安全监管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介绍了食品安全监管比较成功的美国、欧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