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清照与辛弃疾是我国宋词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清人神韵派大师王士禛称李清照与辛弃疾为“济南二安”,云:“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以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矣。”(《花草蒙拾》)李辛“二安”独创其体,“易安体”、“稼轩体”分别代表了他们婉约词与豪放词的最高成就。二人的词风各具特色,但又有相同之处。本文将通过二人的作品对他们的不同风格做一个简要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南北宋交替时期的女词人,作词成就颇高,负有盛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被推为两宋词坛上的婉约大家,其词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之称出于宋时。稍晚于李清照的词人侯寘有“效易安体”词《眼儿媚》,辛弃疾有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词《丑奴儿近》。像辛弃疾这样的大词人、豪放派代表都肯俯首仿效一位女子,并特意在词首标明“效易安体”,可见“易安体”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一出现就得到时人的赞赏和词坛的充分肯定,而且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易安体”之“体”究竟指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词留传至今的并不算多,然而它“自卓然一家”,“词无一首不工”①,由于艺术创造的成功,别具特色,被称为“易安体”,受到同代以及后人的赞赏和仿效,大词人辛弃疾及侯寘都有“效易安体”的词作。因此“易安体”的特色,很值得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4.
论辛弃疾的婉约词王传学提起辛弃疾词,人们自然会想起那些意境阔大、笔力雄健、风格雄浑的豪放词。王士祺在《花草蒙拾》称“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正代表了历来词论家的看法。但是,现存的六百二十多首稼轩词中,真正称得上“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豪放作...  相似文献   

5.
宋人侯寘作词《眼儿媚》“花信风高雨又收”,辛弃疾作词《丑奴儿近》“千峰云起”,均自注仿效“易安体”。词史上有称柳词、坡词、辛词,而无称“柳体”、“苏体”、“辛体”者,李清照词以体名家,为词坛上所仅见。侯、辛二人词作在内容、风格上与李清照词都大不相同,二人所效仿者,只是语言表达上的一种独特效果。李清照词为深刻地表达其独特的情感、心态,在语言上刻意追求出语求新、变故为新及字声清新,这也就是“易安体”的所指。  相似文献   

6.
明人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五<徐茶酒乘闹劫新人,郑蕊珠鸣冤完旧案>人话引词<贺新郎·瑞气笼清晓>(以下简称<贺新郎>)一阕,并说这首词是辛弃疾"为人家新婚吉席而作",考唐圭璋<全宋词>曾收录是词,但加按语指出此词不似辛弃疾所作,然作为一代之词学文献,还是保留于此.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系迄今研究稼轩词最好的版本,但不曾收录是词,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诞生至今已经八百五十周年了。辛弃疾研究的工作若从其门人范开编成的《稼轩词》甲集问世(1188)算起,也有八百余年了。  相似文献   

8.
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辛弃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光辉的作家之一。在他身后,除为我们留下了六百二十余首词外,还有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辛弃疾以他高度的文学成就,浇灌了后代无数诗人。正因为如此,自南末起,就有人开始研究辛弃疾,以后各代均有人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建国后,人们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从事辛弃疾研究,成绩日著。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1985年年底,国内共出版有关辛弃疾的图书,近二十种。其中以传记和校注本数量最多。属于传记方面的,有夏承焘、游止水同志的《辛弃疾》、唐圭璋同志的《辛弃疾》、邓广铭同志的《卒弃疾(稼轩)传》及新近出  相似文献   

9.
清初前二三十年词坛盛行稼轩词风,这已成学界定论,从群体步韵唱和角度,顺康朝词人存有大量步韵宋人词的创作,尽管在这一时期此类创作集中在对苏轼、辛弃疾、史达祖、岳飞等人词作的步和上,但真正能神形兼备地传承的仍然是稼轩词风。  相似文献   

10.
与南宋著名男性词人苏轼和辛弃疾的一系列涉酒诗词相比较,中国文坛同期的女性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也具备较高的文学价值。李清照涉酒诗词与朱淑真涉酒诗词相比,情感表达上更为内敛,但诗词中包含的感情同样的浓郁难解。二人早期作品内容以闺阁春怨为主,作品意象的选择上虽常常类似但表达方式却各有千秋。因为个人经历所致,李清照的后期涉酒诗词内容则与社会时事的关系更加密切,也多了几分男子的豪气。作为男性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和辛弃疾二者作品都洋溢着词人难以抑制的才情,在内容上也大都反映了对功名的追求与失落。但苏轼涉酒诗词表达的情感更为豪放与豁达,相比较而言辛弃疾则更为沉郁与隐忍。李清照与朱淑真的涉酒诗词为以男性为主导的涉酒诗词注入了女性独有的青春活力和纯真魅力,而苏轼与辛弃疾则为涉酒诗词注入了难得的率直和童真之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