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郁夷、大月氏的来源和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族,又作禺夷、嵎夷、郁夷,也作禺氏、禺知,是归姓东夷的一支,与(?)、胡、河为同族。它起源于山东、江苏交界地方,约当公元前五、六千年时,他们逐渐沿着黄河南岸而不断西迁,一支定居于河南中部的洧水一带,建立有国;一支继续过着游牧生活,沿着黄河东岸北迁,经河套到河西走廊,称为禺知,后叫大月氏。因被匈奴所迫,除一小部分老弱留居于祁连山一带称小月氏外,大部份北迁于伊犁河流域,后来又被敌国乌孙所败,西迁至中亚的阿姆河及阿富汗一带,建立强大的大月氏帝国、并侵入印度河及恒河中上游一带,与当地印度人结合,形成拉其  相似文献   

2.
吐火罗人与龙部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公元前176年匈奴在蒙古草原突然崛起,击败昔日西域霸主大月氏人,迫使其西迁中亚。①为了寻找共讨匈奴的一个同盟军,汉武帝派使者张赛出访大月氏国。当这位汉使历尽艰辛终于在中亚大夏找到大月氏国时,月氏王已在中亚安居乐业,不愿回东方与匈奴搏战。张着此行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从中亚带回了许多前人所未知的西域地理和历史知识。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即取材于张骛的西域见闻录。张春关于大月氏早期历史的介绍对本题非常重要。据司马迁的记录,择要摘录于下:始月民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破,乃远去,过宛(今哈萨克斯坦南…  相似文献   

3.
论西汉政府设置河西四郡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战国时代,秦、赵、燕三国都有各自的长城。秦并六国后,连接了原来秦、赵、燕、三国的长城,东起辽东,西至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这时东段长城以北,主要是匈奴、丁零和东胡的游牧区,西段长城以西,主要是月氏、乌孙和西羌、氐的游牧区。到了西汉初期,在匈奴强大的压力下,月氏的大部分和乌孙相继被迫西迁,河两地区遂成为了匈奴的游牧区。当时在这个地区的游牧民族还有小月氏和西羌。小月氏是指月氏西迁时留下来的一小部分月氏人。西迁的月氏人被称为大月氏。  相似文献   

4.
车师并非吐鲁番盆地的原居民,其原住地本为濒临大沙海而居的今鄯善县境,初译姑师,汉宣帝时期与匈奴激烈争夺西域,始出现了车师前后部的历史分化,新朝至东汉前期演变为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部联盟,东汉再开西域,控制了车师前部,后部则隶属北匈奴,自此分道扬镳,分而不复合,自此,前、后二部各自走上不同的历史归宿。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原与西域的亲缘西域,从最初的发生就是一个宏大概念。它是在中原与草原即西汉与匈奴的长期战略对峙中出现的"第三方"。匈奴冒顿单于在公元前176年致信给汉文帝,告诉汉朝匈奴已经打败月氏,包括楼兰、乌孙二十六国,而这个功劳是右贤王取得的。右贤王所居之地,正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汉朝当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得不屈服于匈奴的压力,对于匈奴人的炫耀,也只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179~前178年,乌孙国被月氏攻灭,其残部在匈奴的关照下得到恢复和发展。公元前138年左右,乌孙举族西迁至伊犁河谷周围重新建国,此后其余部又向南方的葱岭(帕米尔高原)内外扩散。公元5世纪初,乌孙又举族南迁至葱岭中,不久其国即告消失。哈萨克族的族源不是汉朝的乌孙。  相似文献   

7.
匈奴故地,即匈奴的发祥地,或曰匈奴兴起以后最初活动的政治经济中心地,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有说匈奴诞生的历史摇篮是在河套阴山的,有说匈奴为夏后氏之苗裔,原先住在中原,后来北迁的,也有说匈奴开始就在漠北,后来迁到漠南的,更有说匈奴原为西方的游牧民族,至秦时始游荡东徙,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因此对匈奴故地加以探索,看来不是没有必要。 一 探索匈奴故地,必须考察匈奴最初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线索。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匈奴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3年,秦惠文王更元7年):“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匈奴一词第二次出现于我国的史乘,是在公元前312年(周赧王初年),即在五国帅匈奴共攻秦之后的第六年,“匈奴驱驰楼烦之下”。说明匈奴此时已经很强大了。在赵武灵王时,楼烦已由赵北延及内蒙古西鄂尔多斯地区,因此位于河套之北的匈奴才能长驱直入,驰骋于楼烦之下。 据《史记·匈奴列传》所记,赵武灵王时与匈奴接界的燕、赵、秦三国中,边界线最长的要数赵国。赵国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