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现代哲学的眼光下,西方传统哲学是实体主义的。而海德格尔作为现代哲学的著名代表,他的哲学的基本工作就在于对这种实体主义进行超越。海德格尔对实体主义的超越主要表现为以存在论反对本质主义。具体采说,就是通过对“存在论差异”的阐明,通过对“此在”结构的分析,宣告实体理论的虚幻,从而向我们敞开那蔽而不明的“存在之光”。海德格尔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体主义和现象主义是贯穿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条主线。西方哲学从古希腊开始就以求知求真为其主题。这种知识主义必然发展为实体主义。实体主义作为西方传统哲学的主要思维模式 ,以世界的二重化为前提 ,以追求世界万物的根底———本质为宗旨。康德开创了西方哲学的现象主义路线 ,以现象思维取代实体思维 ,是对实体主义的超越。在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 ,现象主义主要是围绕反对主客二分和本质主义的形而上学开展的  相似文献   

3.
《存在与时间》中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关于历史的哲学思考是他的成名作《存在与时间》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经过澄清传统的历史观念,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高度来分析、思考历史,指出此在(Dasein)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在是历史性的存在,只有它才是历史研究的真正对象。海德格尔这一本体论历史哲学的转向有两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方面是促成了历史思维向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张扬了人文理性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5.
哲学的身份——哲学的非哲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史上,从柏拉图起,“哲学”一词就意味着召唤人们追求超感性的实在而疏离现实的感性世界,“哲学”成了“形而上学”的同义语。柏拉图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中世纪的基督教形而上学和近代哲学创始人笛卡尔的主体性形而上学(主体性哲学)都不过是柏拉图主义的变种。但是,同此种意义的哲学之发展相伴随的,是对形而上学的不断批评的历史:从柏拉图的弟子亚里士多德起到近代哲学家休谟以至康德、黑格尔,都对这种旧形而上学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批评。黑格尔所提出的现象学观念“关心事情本身”和“实体在本质上即是主体”的著名命题,使他成了以反传统形而上学为主要特征的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现代现象学的先驱。海德格尔以时间为存在的本质,宣告了崇尚超感性世界的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下的“哲学”的终结,强调今后的“思之事”(与旧的“哲学之事”相对立)应是崇奉时间之内的现实有限性,而又注重“有限的超越”。哲学从此由疏离人生的超感性的天国下到了具有诗意的人世,西方现当代哲学正以不同形式实现着传统意义的哲学之非哲学化,亦即哲学的现实化,哲学在其他非哲学的人生活动如科学、道德、审美等活动中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哲学的仙女,作为对人生各种凡俗活动的理性反思和追问之学,既来自人生,又高于人生。哲学永远在仙凡之间翱翔。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海德格尔存在哲学追求的目标。他的独创性在于对真理的本质进行洞察,探讨传统认识论意义上真理的根据和条件;他把真理表述为“此在”的揭示状态和“存在”的无蔽状态,并对”主客体关东”进行了批判。他通过“探索一种不从一切先决条件出发的哲学”,向现代人提示启发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和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与现代西方哲学的重大转折是密不可分的,他不仅受到了尼采的影响和生命哲学的启发,而且吸收了布伦塔诺、胡塞尔等人的思想和方法。对于尼采以来的现代哲学,特别是尼采的人学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也在继承中加以批判和改造。海德格尔对西方哲学的批判拓展了哲学研究的领域,加深了对主体的研究。当然,也必须指出,他的批判哲学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反辩证法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主体哲学自古希腊隐秘的开端到哲学的后现代时期贯穿了西方哲学的历史。其中,胡塞尔和尼采对主体哲学的发展有着独特和卓越的贡献:胡塞尔通过他的先验转向完成了从“意识主体”的向度构建主体哲学的最终可能性,实现了一个二千多年柏拉图主义的理想;而尼采则通过他的强力意志形而上学从“身体主体”的向度使“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时代)趋于完成。而这种完成,按照海德格尔的话说,是以对柏拉图主义的颠倒而达到的。在此基础上,现代哲学进展到后现代时期时,对主体是否退隐的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不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收敛的主体”形式似乎已成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在一定程度上,海德格尔思想的意义可以被理解为是一项推翻笛卡尔哲学的努力。由“广延物体”入手,海德格尔提示出笛卡尔的“世界”存在论对世界的遮蔽,开辟了通向“此在”的路途。对“我思故我在”的剖析则昭明了作为特殊主体的“我”的确立过程及其哲学意蕴,清理出了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基础。作为新时代形而上学的开端,笛卡尔的哲学导致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危机,海德格尔由此揭示出技术化的现代文明的形而上学根据,并为西方哲学开辟了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现代西方哲学各个学派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起点,一般都是从对以往传统哲学的批判开始的。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学派的著名代表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揭示这一批判的实质,并就这一批判本身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影响和地位作一评价。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批判,不是他独立地对思想史的思考得出的新结论,而是反映了哲学发展的内在要求。要理解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批判的实质,必须从整个西方哲学发展的内在趋势和逻辑必然性方面把握这一批判的方向、涵量及其影响。这就要首先理解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实体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尼采、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人在所谓“后现代哲学”中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尼采曾经把他自己的哲学界定为“颠倒了的柏拉图主义”,但尼采对柏拉图的激烈批判与反驳,恰恰证明柏拉图哲学对他的巨大影响;通常认为“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现象学最为重要的一个发现,但实际上柏拉图对这个“发现”早已有所发现;海德格尔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都遗忘了“存在”,因此,重新提出存在的意义问题,就是要回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一西方哲学的源头上去,以他们已经赢得的东西为基础,将他们未竟的事业推向前进。这表明,柏拉图哲学与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二者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最根本的现象是技术,技术是“现代性”的标识;而现代技术的哲学基础就是近现代主体哲学。因此,他对现代性的批判,首先体现为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其次是对近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海德格尔开启了他特有的纯“存在论”本体论作为现代性及其技术批判的哲学基础,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视域来看待“现代性”与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13.
巴迪欧认为数学是本体论,是作为存在之存在的科学。他在现代分析哲学和后期海德格尔思想的基础上熔铸出属于自己的本体论。巴迪欧哲学思想的数学基础主要源于康托尔和保罗·科恩的集合理论。他结合萨特和以维特根斯坦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学派的学说而提出“情境”概念,指事件发生的场所,是具有多元性的场域。他还根据集合与幂集的差异,将结构分为情境与情境状态两种类型,将集合论与哲学进行嫁接,形成独有的哲学思想。巴迪欧认为海德格尔并没有将数学与科学区分开来,而他要做的就是实现对海德格尔反科学主义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哲学史上,叔本华第一次把意志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作为独立的实体,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给它以明确的解释,阐述了世界、人生的非理性的内在动力,建立起了意志本体论的哲学体系。叔本华的意志本体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意志是世界的内在本质,意志是人的内在本质。意志本体论开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潮之先河,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等,都与它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形而上学作为一门研究超验实体或本质的学问,曾经是西方哲学的主流。然而19世纪中期以后,现代西方哲学普遍出现了对形而上学的反叛。如何认识和评价这一“反叛”,涉及到哲学的性质、哲学的对象以及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做出客观的事实求是的评价,对树立正确的哲学观将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文章对海德格尔 “现象学时代”之思想嬗变的讨论,旨在提供一种阐释海德格尔早期 生命哲学转向的可能思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为海德格尔提供了表述源初生活体验的可能性;与此 同时,拒斥笛卡尔式主体性的努力,一直贯穿在海德格尔早年对关于此在的基础存在论的建构过程之 中。换言之,通过拥抱胡塞尔现象学来拒斥新康德主义的主观逻辑,与通过转向生命现象学来拒斥内 在于胡塞尔现象学之中的笛卡尔式主体性问题,这两种思想冲动同时交织在海德格尔的 “现象学时 代”探索 “源初生活体验”的哲学路向上,构成了 《存在与时间》这部 “20世纪最伟大的反笛卡尔 主义著作”形成的 “史前史”。  相似文献   

17.
莱布尼茨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不仅对近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而且还对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深广的影响。他对现代分析哲学一科学哲学思潮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著名的数理逻辑学家和分析哲学家罗素实现的,而他对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则主要是通过意志主义哲学的奠基人叔本华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海德格尔实现的。莱布尼茨的哲学并不是那种完全过去了的哲学。  相似文献   

18.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有不少人以存在论或生存论为坐标来理解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并由此说明马克思哲学在本质上属于现代哲学。日本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广松涉认为,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隐含着先验永恒的人性论,海德格尔的“整体性的因缘关联”实际上就是人因“所用”、“所向”、“所为”并通过“用具”所构建的“实践关联关系的场”,在此基础上,广松涉批判地改造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并代之以实践关联关系的“场”的概念。这种批判性的改造使他的思想比较接近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然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不仅与海德格尔等人的存在论,而且还与广松涉的社会历史生成论存在明显的不同,不能把他们不加区分地混淆为同一种哲学世界观理论。  相似文献   

19.
叔本华是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志,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人生哲学,主要受印度佛教的影响,但两者理论基础有所不同。对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主要观点的解读,有助于正确理解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了对"实体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超越;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教父",海德格尔的建构生成思维方式是对马克思实践思维方式的深化与补充;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潮并没有真正消解与超越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更代表不了西方哲学的当代走向;在规范当代人类思想活动、实践活动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创新方面,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仍然有着不容置疑的奠基性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