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愤怒话语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最随意的语言之一。本以《红楼梦》为例,从前四十回中收集72例作了定量定性分析。根据句子语气,愤怒句分为四大类:陈述式愤怒、反问式愤怒、感叹式愤怒和祈使式愤怒。根据愤怒的内容和语言形式的不同又分出了若干小类。愤怒话语类型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这类语言的使用规律,而且还可以为语言心理研究提供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谈汉语表示"愤怒"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JohnLakoff和Mark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 ,概念隐喻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汉语语言现象表示“愤怒”情感这一抽象的概念中同样存在着“愤怒”的概念隐喻。本文将在大量收集分析汉语表示“愤怒”语料的基础上 ,提出汉语的“愤怒”的概念隐喻。它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如何通过人与自然关系认知“愤怒”概念。  相似文献   

3.
陈广 《社区》2014,(23):55-55
如果说几乎所有人都曾为人格的瑕疵付出代价,那么世人为破坏性的愤怒情绪付出的代价尤甚,破坏性的愤怒堪称“以人的生命力为代价锻造出的双刃剑”。黄宏在2010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句台词“冲动是魔鬼”曾经成为很热的流行语。在那个小品中,被喻为“魔鬼”的冲动,就是愤怒情绪驱使下的冲动。  相似文献   

4.
基于多模态隐喻理论,人类的“愤怒”情感隐喻概念不仅可以用语言来表征,还可以用诸如声音符号、颜色符号、体势符号、行为/事件符号等其他模态符号来表征。在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上,真实世界中的“愤怒”与基于语言、漫画、动画片研究的“愤怒”不完全一致,如“白脸”在基于后者的研究中无法找到理据,“愤怒”也不总是出现已有认知模式的“失控”状态,也可以从一开始就是“平静的”。  相似文献   

5.
“愤怒的青年”文学流派中最著名的小说《幸运的吉姆》表达的是小人物对生存现状与社会不公所表现出来的愤怒与抗争。令人窒息的学院派作风、虚伪“精英文化”的趾高气扬和功利驱使下的学术不端行为是吉姆愤怒的诱因。吉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他的奋力抗争代表的是社会中下阶层小人物对现实的反击。  相似文献   

6.
愤怒是魔鬼     
生存于职场,难免遇到不平事。遭遇“不公平”让我们没办法回避内心的冲动,也因而会在愤怒驱使下做出一些脱轨、反常的行为。其实,逞一时之快往往只会伤害到我们自己。  相似文献   

7.
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极富电影特征。其强烈的视觉效果及大量且独特的电影画面技巧使之成为西方经典文学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以电影化理论为基础,以同名电影《愤怒的葡萄》为参考,分析该小说中的电影元素,尤其是视觉艺术特征,并认为他的以《愤怒的葡萄》为典型的“电影小说”具有鲜明的视觉造型性,类似于电影中的全景、中景和特写。  相似文献   

8.
余华1980年代的创作以“愤怒”的写作显示了先锋文学的挑战性姿态,其1990年代的创作以幸存者的言说表达了虚伪的“活着”的人生关怀;从“愤怒”的写作到虚伪的“活着”构成了余华创作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9.
《愤怒》是一个现代家庭悲剧的缩影。罗斯从家庭、社会监管和年轻人的反抗两个方面展现了外部社会和个人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了犹太民族及其传统在现代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表明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同时,罗斯以他独具匠心的文学想象,再现了历史的瞬间,让读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悲惨境遇的关注和历史事实的参照,进行记忆重现和历史反思。  相似文献   

10.
“愤怒的青年”是英国当代文学史上涌现的一个个性鲜明的文学群体。他们虽然昙花一现,并且没有造就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没有开拓性的写作手法,但是他们对于当代英国文学史的贡献却是引人瞩目和不可磨灭的,是当代英国文学史上“不可省略的一章”;他们的代表作品广为人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映照了当代英国、尤其是五十年代的所谓“福利国家”的社会真实以及生活在这种社会真实中的普通英国人的广泛心理。  相似文献   

11.
英国戏剧家约翰·奥斯本的剧本《愤怒的回顾》堪称"愤怒的青年"经典之作。作为当代英国戏剧中第一个非中产阶级的"反英雄",主人公吉米其实是个具有多重身份的小人物。他是矛盾的下层知识分子,是愤怒的小人物,更是迷失的年轻一代的代表。约翰·奥斯本通过这个反英雄的小人物让下层知识青年有了属于自己的声音。吉米的多重身份使得这一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借助这一人物为观众勾勒了出了一幅真实的英国下层青年的生活画卷。  相似文献   

12.
《星期六晚上,星期天早上》是英国作家艾伦西利托的代表作,发表于1958年,小说以诺丁汉郡一家自行车工厂为背景,以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和反映了战后英国工人阶级的生存状况。主人公阿瑟不满现状,对现行制度和统治阶级充满愤怒情绪,他酗酒、斗殴、赌博……以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是二战后英国重要文学流派“愤怒的青年”的滥觞之作。  相似文献   

13.
“红黄蓝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后,在微博上迅速引发大量讨论,反映了公众对此事件的情绪。而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对相关微博进行情绪识别,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节点识别、主体差异和作用机理三个方面探究愤怒情绪传播中的关键节点,可以发现:愤怒情绪的传播网络呈放射状结构,少数用户占据优势地位;新闻媒体及名人明星具有较高的情绪吸引力,是重要的“情绪源头”,草根大V具有较高的情绪凝聚力,是关键的“情绪枢纽”;在媒体和明星的情绪启动效应以及草根大V的情绪助推效应作用下,事实流、意见流让位于情绪流,共同导出网络舆情中多元主体参与的情绪图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描述愤怒情绪下患者行为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采用电子和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天津市3家医院230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描述愤怒情绪下医患双方行为特征。 结果: 性别对拒绝和向内爆发不反抗有显著影响,女性患者更倾向于拒绝和向内爆发不反抗;文化程度对向外爆发对人有显著影响,初中文化程度向外爆发对人显著高于硕士、大专及高中,高中文化程度向外爆发对人显著高于本科;婚姻状况对愤怒气质理性和向内爆发不反抗有显著影响,未婚患者理性和向内爆发不反抗程度高于已婚患者;职业对状态愤怒总分、愤怒发泄、拒绝、愤怒反应、人际侵犯动机、回避、报复有显著影响;人际侵犯、愤怒表达、特质愤怒、状态愤怒之间呈正相关。结论: 愤怒情绪会使医疗质量降低,诱发暴力行为,威胁医患双方人身安全。降低愤怒情绪的不良影响,需要医生、医院、患者及政府共同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约翰·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为例,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分别从词汇、句子结构、修辞等方面对《愤怒的葡萄》进行阐释,从而能多角度理解和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6.
愤怒的蜜蜂     
《人生与伴侣》2010,(11):5-5
据国外媒体报道,一名美国警察被5万只愤怒的蜜蜂包围,被迫躲在警车里等待救援,在受困三个小时后,他终于被养蜂专家救出。  相似文献   

17.
《愤怒日》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克里斯蒂娜·斯特德的短篇小说之一。在《愤怒日》中,斯特德用女性特有 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20世纪早期澳大利亚的社会现实,尤其再现了当时乡村女性的悲剧。本文从故事情 节、悲剧女性、悲剧根源三个方面的再现来剖析此篇小说的写作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英语和汉语中关于隐指“愤怒”词语的概念隐喻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通过大量的英、汉语中隐指“愤怒”词语常见概念隐喻的实证研究,并简要分析比较他们的并同,从而得出结论:英、汉隐指“喷怒”词语的共同的概念隐喻是由人类共同的生理特征和感情体验决定的,不同之处是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关注共性,了解差异。  相似文献   

19.
愤怒是幼儿常见的一种激烈情绪,它会给幼儿的生活带来困扰。忽视或不予理睬幼儿的愤怒情绪会使幼儿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分析了解幼儿愤怒情绪产生的原因,根据幼儿的个性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加以应对,让他把怒气合理地宣泄出来,这样才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尤其是心理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英汉"愤怒"隐喻的异同进行了探讨,并进一步分析了英汉"愤怒"的原型范畴模式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