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代北地区的尔朱氏部族迅速发展。到孝明帝时期,代北爆发起义,尔朱荣以其训练有素的部民为核心组建了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是北魏末年,唯一一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指挥有力的军队。尔朱荣凭借其军队迅速控制了北魏朝廷,平息了反抗势力。但是,尔朱荣没有意识到洛阳官僚、汉豪族的敌意。而且,在尔朱氏集团内部形成了以贺拔岳为核心的武川集团和以高欢为核心的晋州集团。在尔朱荣被洛阳官僚刺杀后,尔朱氏家族发生内讧,被高欢一一消灭。  相似文献   

2.
《文史哲》2010,(6)
豪族势力响应舂陵宗室发起的复汉运动,合力推翻王莽,又纷纷支持当地政治人物建立割据政权。刘秀征服各地豪族势力,建立了东汉王朝,但仍面临如何在豪族社会基础上巩固统治的问题。豪族占有大片土地,役使贫民和奴婢从事生产并守卫田庄,宗族和宾客是他们的帮手和爪牙。东汉统治者吸取西汉和王莽的教训,不再企图消灭土地兼并,而是采取各种措施抑制和削弱豪族势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强化吏治,用严刑峻法约束豪族。这一措施收到一定效果,同时也导致吏治苛刻之弊,造成大量冤狱。时人普遍认为,根除此弊须用"良吏"取代"残吏"。对"良吏"的强烈期待,成为东汉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谷更有 《河北学刊》2005,25(3):99-104
户口与土地是中国古代历朝政权维系的根本,因此,牢固掌握乡村的控制权也就成为历朝政府行政的根本出发点。魏晋以来,随着豪族势力的崛起,他们成为国家对乡村控制的有力争夺者。南北朝以后,无论是江南的宋、齐、梁、陈, 还是迁居中土的北魏跖拔氏,都对争夺乡村的控制权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从“罢郡”开始,隋政府逐渐从豪族手中争夺了大量的户口与土地,取得了对乡村的绝对控制权。但到唐代以后,又一个削弱中央对乡村绝对支配的因素开始凸显出来,即军将专横。唐朝中后期在乡村控制方面的一个显著特色是:一方面方镇割据,一方面各级防守军将同地方行政官员争夺民赋与人丁。由此,形成了乡村控制的多元支配格局。此种情况直到宋初通过一系列手段废除军将势力,完全由县尉通管全县治安后才告结束。从此,县府完全掌控了对乡村的控制权;乡村的县府掌控亦即乡村的朝廷支配,标志着长期以来朝廷同威胁势力争夺乡村控制权局面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生产关系中的土地所有制、政治关系中的等级制和社会关系中的宗法制,是封建社会的三个主要特征。所以,封建社会可以概括为土地所有制社会、等级的阶级社会和宗法制社会。这三个主要特征,渗透到地主阶级内部,形成了多元性和多层次性的结构,而豪族地主则是其中的一元和一个阶层。对豪族地主的考察,既要分析其地主阶级的共性,也要看到其阶层个性。豪族地主是宗法封建性大地主,有强烈的剥削性。但又是经营性地主,是残酷的压迫者,但又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不具特权身份,是非身份性地主和非统治阶层。这就是豪族地主的两重性。本文着重分析豪族地主两重性中的后者,时间跨度主要在汉唐间。  相似文献   

5.
随着农村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日益显现.本文指出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造成农村妇女对土地的依赖性增强,土地成为妇女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和重要社会保障,并进一步影响到农村妇女的家庭与社会经济地位.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不仅有利于缓解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趋势,而且在推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男女平等、构建村庄秩序与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紧迫性.最后,文章提出了在农业劳动力女性表征背景下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襄阳地区的武力豪族是支撑南朝宋、齐、梁三代的重要军事力量,主要由来自秦陇、河洛地区的侨寓士族和汉水流域的土著豪族组成。他们能在南朝政局中发挥作用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其在襄阳地区形成了宗族一乡里式的共同体社会结构。襄阳豪族积聚部曲,把持地方政权,以宗族为纽带,重视血亲关系。在经济上,他们经营土地,参与商业活动,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这种特殊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基础,造就了襄阳豪族的军政品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7.
北魏时期,佛教流播甚广,寺院之兴盛,僧侣之众多,“自中国之有佛法,未之有世。”寺院不仅是宗教场所,而且直接占有土地和劳动力,成为封建经济组织。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僧侣大地主,他们不仅对广大人民进行欺诈剥削,而且残酷地奴役下层僧侣,寺院内部同样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抗。终北魏一代,僧侣起义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对北魏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解放以来史学界对此问题却极少注目,专门的论述似尚未见,偶有提及,也是寥寥数言,十分简略,因此,笔者准备对此问题作些初步探讨,以补阙漏,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5,(5)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颁布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土地法规,历史影响深远。近百年来学术界对均田制展开了大量研究,研究的中心议题包括:均田制的渊源和实施背景问题,均田制的目的、作用及其实施情况,以及均田制的性质问题。关于均田制的渊源,一般是从北魏百年历史发展及中原传统土地制度中探寻,大多追溯到北魏初年以来实施的计口授田以及西晋的占田制,或进一步上溯到曹魏屯田制、汉代名田制、战国授田制、西周井田制等,既强调北魏初前期制度的影响,又认为均田制的渊源具有多面性。关于北魏均田制出现的原因或背景,往往是和其目的或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的,主要是在分析李安世均田疏及孝文帝均田诏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论述,即实施均田制就是为了解决豪强兼并、贫富分化而导致的民众贫穷饥馑的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认为均田制既有抑制豪强兼并的一面,同时更强调均田制是为了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目的是使无主荒田与无地农民结合起来,其在恢复北魏农业生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关于均田制的性质,也就是其所体现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主要是围绕均田制是国家土地所有制还是私有土地所有制,抑或两者兼而有之、孰轻孰重的问题展开论述,也有个别学者强调均田制体现了拓跋鲜卑的农村公社性质,或者是带有村社性的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度。总的来看,学术界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观点还存在较大分歧,应该说尚未形成最后定论。  相似文献   

9.
西汉中叶后,伴随着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豪族地主集团作为一股政治势力日益膨胀,并派生出世族地主,经东汉至曹魏终于形成了门阀制度。本文试就豪族地主集团发展的原因及门阀制度的形成过程,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甘肃乔村为例的考察表明,就中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国家权力嵌入农户经济行为系统的历程来看,国家权力的嵌入改变了农户家庭对土地、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资料的配置方式,使其顺应国家推行的市场化进程,逐渐形成了工耕结合、俭奢并存的生产消费格局。所以,目前中国农户家庭经济行为方式的形成是国家权力嵌入的必然结果。也正是因为国家权力的嵌入,农户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消极的非意图后果,这些后果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移民的主要特征在于人口迁移都是受到政府干预而进行的,表现为政治性谪戍南徙、军事性移民实边、经济性豪族迁徙等.北方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为南方地区带来了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还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封建化进程形成了极大的推动力量,加速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均田制中永业田的授受问题,迄今史学界意见不一。一些同志认为,永业田是人户原有土地,并非由国家实际授予。有的同志又提出,初授的永业田皆是由国家授给的,不包括农户原有土地。我认为,永业田中既有人户原有的土地,也有国家直接授给的土地。现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从北魏至唐,桑田(永业田)的授受即土地的来源,应是既有人户原有土地,又有国家直接授予的土地。下面,我们分而论之。北魏颁行均田制度,其实质是为了限制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土地兼并,解决土地争讼,使流亡农民、无地农民与国家所掌握的荒闲土地相结合,使他们成为国家的均田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刘易斯拐点对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等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考察其他国家(地区)在跨越刘易斯拐点时期的经济和劳动力市场表现可以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韩国在跨越刘易斯拐点后仍享受着人口红利,并没有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放缓经济增长,也没有因为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导致高通货膨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可以判断,中国未来非农劳动力供给仍然丰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等都有限。中国未来经济的增长需要充分开发、整合和利用现有人口资源,选择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以及劳动力市场成功转型的产业政策,通过提升现有人力资本等奠定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户的耕地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基于2006CGSS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在耕地使用方面究竟作出怎样的行为选择、哪些因素会影响他们的选择、以及他们的行为选择对家庭经济又有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考察是我们认识和理解当前农民与土地关系以及农村经济问题的重要切入点.经验研究显示,农户承包和耕种土地的行为依然属于小农经营,土地和劳动力外出对其土地使用行为选择有影响,而耕种土地仍然是影响家庭收入的主要因素,但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则显示出最大影响.鉴于此,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以及加大对农业生产及农户兼业的政策扶持力度等政策选择,将对“三农”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恩玉 《文史哲》2006,(6):105-110
北魏离散部落开始于登国元年(386),即《魏书·官氏志》“登国初”的记载是可信的。被离散的对象包括被征服部落、降附部落和原有部落,其范围基本上是北魏境内所有的游牧部族。它以氏族或家族为单位,将游牧部落分解为若干小部分,使原来的君长大人变成了国家直接统治下的、有服役纳税法定义务的地方基层官员。它没有强迫牧民改从农业,并随北魏的军事征服逐步推行。北魏离散部落不仅削弱游牧贵族的势力,加强国家对他们的统治,增强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而且把游牧部族纳入了封建制轨道,加快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士族制度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士族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特殊的阶层,有些资料又称其为世族、豪族、郡姓、大家、名门、门阀、阀阅等。士族制度是世家豪族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高度发展的产物,作为一段历史,士族制度是怎样走完它由兴到衰的路程的呢?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官僚集团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东汉政权对豪强地主的利益倍加保护,使得豪强地主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种种特权。在政治上,豪强大地主世代担任政府的重要官吏,形成门阀,并通过他们的门生和故吏,在朝廷内外形成一个强大的政治势力集团。在经济上,豪强地主霸占着大量的土地和劳动人口,他们…  相似文献   

17.
论及拓跋魏前期的社会经济 ,史学界多注意于其固有的畜牧、狩猎经济和北魏建国之后日益发展壮大的农业经济 ,而对于掠夺经济则往往注意不够。事实上 ,掠夺经济在其经济总量中占有重要份额 ,是北魏前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支持北魏政权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并统一北方起到了不容低估的作用。正确认识它 ,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拓跋魏的社会经济状况。一、北魏建国前的掠夺经济《魏书·序纪》说拓跋部早期的经济生活是“畜牧迁徙 ,射猎为业”。据史书记载 ,拓跋部游牧的地区土地荒遐 ,因此在其先祖推寅为部落酋长时始弃原地而南迁 ,…  相似文献   

18.
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因为,一切生产活动都是由人的活动引起和控制的过程。“资源”是任何社会赖于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作为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是指能够产生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客观存在物。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资源可分为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大类。长期以来.物质资源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依赖,尤其在工业经济时代,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等是工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要素。  相似文献   

19.
利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目前中国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的现状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能够有效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另外,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及国家对农业生产领域的诸多政策支持等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实现。但受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农业生产主体女性化和老龄化发展趋势显著,导致农业产生后劲不足、土地利用率下降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认为,要破解劳动力转移后农业生产的难题,实现农业生产的新发展,需要建立以“为农”为价值导向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鼓励科技兴农与自主创业,打造有机、绿色的农业产业链并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以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向群 《文史哲》2002,(3):135-138
北魏太武帝是值得称颂的人物。他在实现北魏初期经济战略转移时,把目光转向所有占领地区,并着眼于行将占领地区的开发。其西部经济战略在未占领西域前以结好西域和“致奇货”为开端,而后又以占领河西重开丝绸之路毕其功,对北魏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强盛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