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就业中的性别歧视:一个需要正视和化解的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2007届大学生和研究生毕业在即。年复一年,我们在不断感受女生在寻找就业机会中遭受的歧视。可以说,女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歧视和就业困难是中国女性整体发展状况的一种折射,它进而反映了更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女性的社会权利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女性走出家门,“男女同工同酬”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之一,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我国政府一直重视女性就业问题,为推动和保证女性就业权利的实现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法律上确定了女性就业的平等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如《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  相似文献   

2.
女性就业与发展困境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业是妇女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 ,因为就业的期望以及工作中产生的问题和挑战是刺激人们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从而获得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 ,经济的、社会的、生理的因素限制了妇女就业以及进行人力资本再投资的机会 ,而且这些因素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所以 ,克服妇女就业和发展的障碍需要政府制定政策支持妇女教育和培训 ,防止用人单位在雇用、培训、晋升等环节歧视女性  相似文献   

3.
妇女就业问题历来被社会所关注.我国宪法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生活中享有与男子完全平等的权利.1980年我国政府批准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9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确立了男女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平等权利,为妇女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  相似文献   

4.
保护妇女权利和推行计划生育周炎生我国妇女在生育方面享有哪些权利?怎样处理推行计划生育和保护妇女权利的关系?在当前国际上解决人口问题和保护妇女权利的呼声日益高涨之际,搞清这两个问题显然是很有必要的。一、我国妇女在生育方面享有哪些权利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  相似文献   

5.
私营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对劳动力的就业歧视现象也日趋增多、严重,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私营企业内的劳动力就业歧视现状、原因加以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妇女就业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我国 5 0年来妇女就业问题的回顾与理性思考 ,就未来在妇女就业问题上应采取的对策 ,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妇女就业与生育行为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中国农村妇女就业和生育”抽样调查的数据,比较中国农村上海嘉定县、山西孝义县和陕西洛川县妇女就业状态、性别偏好和生育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妇女就业水平和生育之间的关系在区域之间有很大不同;妇女的就业类型对生育行为没有影响;而妇女的男孩偏好对此有很大影响。这些表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和执行程度以及文化特征显著决定了妇女就业和生育之间的关系。然而两种标准的假说:妇女角色不相容理论和工作机会成本理论,并不能解释这种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晓蓓  亓朋 《南方人口》2011,26(1):25-32
采用中国住户调查数据和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户籍差异,并使用Oaxaca分解方法研究户籍歧视对差异的解释力度及其变动。研究表明,城市农民工无论在就业待遇还是就业保障方面均受到歧视。2002—2006年,农民工与城市工工资差异不断缩小,户籍歧视对工资的影响也相应降低;然而,农民工与城市工的就业保障差异在逐年扩大,户籍歧视的影响效应不断上升。  相似文献   

9.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概念、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琳 《人口研究》2007,31(3):46-49
2007届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又一批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歧视问题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无论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中,还是在学术研讨的过程中,或者是大众传媒普通民众的讨论中,就业岐视的概念常常含糊不清,甚至被滥用,进而影响了人们对包括女大学生在内的就业岐视问题形成清楚的认识,也必然影响相应的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及临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利用2002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个人问卷调查资料,对女大学生是否“同民同工”问题进行多变量的统计模拟,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劳动力市场歧视女大学毕业生的原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确实会减小女大学生落实就业单位的概率,造成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与女性生理特征相关联的高劳动成本、对女大学生的统计性成见,以及“重男轻女”的传统性别观念是用人单位歧视女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认知、态度和社会环境:老年歧视的多维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增长与老年人口比重的提高,老年群体的整体特征更为突出,代际利益冲突、老年歧视等相关问题也比以往更加凸现.在老年人无法得到公正的资源与机会分配的背后,往往存在针对老年人的偏见、观念性歧视和制度性歧视.老年歧视不仅是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文章根据问卷调查数据测量我国目前不同社会群体所存在的老年歧视在认知、情感和行为层面上的表征程度,以及对老年人生存状态、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客观评价,分析我国老年歧视的现状与代际和谐程度,为合理地分配代际利益、建立行之有效的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社会机制安排措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镇妇女就业问题是伴随妇女从单一的无性别差异的就业模式向多样化、性别化就业模式转变过程中,发生社会政策失调的结果.妇女就业模式与许多社会经济政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包括劳动力市场与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与福利政策、家庭政策等.解决妇女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采取措施,消除各种不利于妇女就业的观念和制度性障碍,另一方面也需适应妇女就业模式转变的趋势,对相关政策和制度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城市妇女劳动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城市妇女就业呈现出一些新的问题与特点,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本文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分析了甘肃城市妇女的就业状况,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内已有的妇女就业的研究主要偏重一个国家和地区妇女在经济领域的问题.而以民族进行划分对妇女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较少涉及。本文以甘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10个主要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状况的民族差异和地区差异,在对甘肃主要少数民族妇女的就业进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少数民族妇女就业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自改革开放以来,女性就业的比例逐年增长,就业的范围也逐步扩大。但是男女平均收入的差别却逐渐增加。这种差别包含两方面:一、可解释的差异所导致的差别。二、不可解释的对女性的歧视所导致的差别。本文根据贝克尔的歧视理论,对收入性别歧视现象进行经济学分析,并结合目前我国对女性收入歧视的特点,提出反性别收入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非正规就业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按照两种不同的理念,我国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衍生出两种主要操作方案:“直接吸纳”和建立独立体系,即:一种方案是扩大原有社会保障覆盖面,直接将非正规就业群体纳入其中;另一种方案是针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特点,为其建立独立于原有体系的新体系。这两种方案均从不同程度上照顾了非正规从业者的特殊需求,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矛盾的交错使得非正规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仍困难重重。  相似文献   

17.
妇女就业问题历来令人关注。之所以如此,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妇女就业是妇女解放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解放,在私有制条件下首先就是要求摆脱剥削和压迫;在公有制条件下就是要求妇女和男子的完全平等。而妇女与男子的经挤平等,其实质就是妇女就业问题。同时,妇女就业又是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妇女不能就业,不能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则妇女的解放,妇女与男子的经济平等、政治平等和社会平等,都是不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郭志仪  金文俊 《西北人口》2010,31(5):109-112
本文从人口学角度入手分析我国就业问题,认为就业的内涵需要拓展;从人口发展形势分析,就业形势极其严峻,就业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口学角度出发的缓解就业的对策包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实行城市妇女(部分人口)阶段性就业,并认为阶段性就业与社会性别平等并无冲突,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区居民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历了对“妇女是就业还是回家”等问题的争论以后,人们对夫妻在家庭中的角色分工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在对北京市居民的抽样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城市家庭中夫妻对性别角色分工的态度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20.
论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形成及深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原理和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在借鉴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模型的基础上,构造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形成模型。该模型揭示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形成原因及不合理的劳动工资制度能够得以长期维持的原因。之后,笔者又在生计工资不变和国有企业资本深化的假设条件下,构建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深化模型,并揭示了1952~1978年这一阶段,国有企业过剩就业的深化并未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