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城市,社区是农民工融人城市的起点。混合居住模式逐渐在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领域得到重视。然而,从实践看,即便是混合居住,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也遭遇了困境。通过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对襄阳南漳新华书店单位混合社区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农民工与市民的融合表现出双重不情愿与双重勉强感的特征。要解决这种融合困难,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强化社区服务和管理、扩大社区交往是关键。  相似文献   

2.
从空间隔离角度考察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居住空间隔离、职业空间隔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中小城市的居住空间隔离效应要大于新生代农民工和大城市,社区空间隔离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不显著。此外,通过分位数回归发现居住空间隔离对高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呈显著负向影响,职业空间隔离和社区空间隔离对不同融入程度的农民工均呈显著影响。相应的政策含义是,在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应注重降低农民工与市民的居住空间、职业空间和社区空间隔离,通过空间融合促进城市融入。  相似文献   

3.
王波 《社区》2014,(19):34-37
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占地4.5平方公里,设有9个居委会,有4万多户、14万多居民,50%为普通商品房,40%为经济适用房,10%为廉租房,是一个普通老百姓居住和生活的社区。按照武汉城市总规划,百步亭将会形成占地7平方公里,人住30万人的规模。  相似文献   

4.
身份认同不仅关系着新生代农民工是如何看待“我是谁”这一问题,关系着他们在城市生活的情绪体验和思想动态,而且关系着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通过对南京市1 997名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口学特征、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工作状况、社会关系、社区环境等情况进行的问卷调查,运用交互分析和多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并相互印证,认为健康状况和他们的市民身份认同存在着非重合性、而工作经验的增加、居住环境的改善、心理压力的增大、社会排斥的减弱, 使得他们更加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基于此,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加社会资本、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减少社会排斥几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阿诤 《社区》2006,(14)
大连市中心的团结社区,共有14000多常住人口,而其中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就有3000多人。算一算,“他们”的比例是21%。这意味着,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他们”。现如今,民主是利益的表达。要在社区讲基层民主,“他们”没有自己的代表怎么行呢?于是,经过选举,两名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成了代表“他们”的委员进入了“我们”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今年年初,在国务院的文件中把“他们”仍然命名为“农民工”,其背后的苦心应该是唤醒全社会都来关注中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这个“特别的”或者说是“两栖的”社会阶层。无论从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或者文…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明楼街道地处城乡接合部,由于房租价位较低,吸引了大批来宁波打工的农民工在这里租房居住。目前街道10个社区中现有常住人口49514人,其中租房的农民工就有9015人。为了解决农民工进城遇到的问题,搞好服务与管理,明楼街道党工委将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当作“新市民”对待,用亲情和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区生活,从而扎实地推进了和谐社区建设。营造服务氛围,构筑“新市民”的温馨家园为使“新市民”全面了解宁波,适应新环境,街道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骨干、居民代表和“新市民”骨干进行座谈沟通,摸清了外来人口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我们居住的城市更靓丽,那些日夜坚守在劳动岗位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呢?那些与母亲常年留守在家的孩子在想些什么?带着对农民工子女的关注,我们来到了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的故乡——朝阳县尚志乡,采访了尚志希望小学。这所学校里,80%是农民工的子女。他们讲述了一个个爸爸不在家的日子……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就业,随迁子女社会适应问题引起广泛关注。课题组通过座谈交流和问卷调研发现,在绍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总体较好,但在居住环境、活动参与、语言交流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既有家庭、学校、同辈因素,也有农民工子女个体因素,推动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需要加强对家庭、学校、社区等工作指导力度,为农民工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外来农民工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好安居问题,让其共享城市化的发展成果,是各级政府努力破解的难题。文中以杭州为视角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农民工在居住方式、居住地域、居住条件、居住满意度等方面呈现一定特点;同时对各地政府在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方面所采取的保障性措施和经验进行梳理归纳,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新鲜事     
徐炯权 《社区》2012,(22):14-15
顶着“江城十大特色社区”的光环,却入了“环境最差社区”榜。近日,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琴台社区党委书记伍平化和居委会委员6人,在道歉会上为没能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向全体社区居民鞠躬致歉。  相似文献   

11.
戴元生 《社区》2004,(16):20-21
在社区辖区内,以一栋楼房为一个单位,把该栋楼房的全体党员组织起来,建立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叫楼园支部。现在上级号召在社区里建楼园支部,但我认为建楼园支部不具备可行性。一般的社区居民有5000多人,他们居住在数十栋乃至100多栋楼房里,每栋楼房有居民数十户,多至100户。现代的楼房少则三四层,多则数十层,都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独单元、独户。各家有一般的门还不行,还要安装上防盗门。房主人的习惯,无论是出门或进门,开门就顺势关门。居住在同一栋楼房里的人,很多互相不认识。居住在同一个单元的人,照样很多互相不认识。我家的对门对户,相…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住房保障面不断扩大背景下的农民工住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农村转移劳动力形成了城市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国各个城市普遍存在着农民工生活居住条件差,居住条件改善缓慢,也没有把低收入农民工住房全部纳入城市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围。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需要强化各级政府在解决中低收入农民工家庭住房问题的主导作用,通过完善制度,把低收入农民工家庭纳入住房保障的范围,让农民工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兰桂和 《社区》2013,(31):16-16
鹰山社区是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望岳路街道巴陵石化公司城区社区管理中心的一个下属企业社区,居住3800多户居民,常住人口15000多人。在社区党总支的支持和引领下,成立了一个由660多名离退休老党员组成的红帽子老年志愿者协会,在社区管理、居民自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志愿者协会成立至今已经10年了,他们成为了社区的得力助手,也在社区和居民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农民工有着“半结构化”的身份,他们是农民,却从事着工人的工作。以“挣钱”、“过日子”等本土概念进行测量分析,试图呈现出中国式农民工身份转换的困境,以此为基础来展开对于农民工社会性质的讨论。结论是,工业文明想要把农民工规训为“结构人”,而工业文明却没有给与农民工相应的权利意识和社会保障基础,农民工在承受工业风险的时候退回到了小农逻辑。最终,农民工无法完成身份转化,他们还要固守着以小农逻辑为基础的“过日子”:在小农生产与工业生产之间寻找到最有利于自身的结合点,以完成小农家庭的再生产。中国式农民工特殊的社会性质使得他们成为继农业、农村、农民之后的“第四农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发展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有融入城市社会的诉求。但总体上,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的生存状态仍然不容乐观,还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社会。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最重要载体。以社区为切入点,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社区服务和管理体系中,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解决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05,(6):38-39
赤岗社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居住人口达1.0072万人。近几年来,他们以创建学习型社区为目标,着力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改变了社区过去脏乱差的现象,使社区跨入了市级文明和省级科普文明社区的行列。在创建学习型社区的活动中,赤岗社区十分注重对居民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观念的培育,在发展和完善社区各种教育活动的条件与设施方面,千方百计提供各种便利。几年来,他们建立完善了社区学校、人口学校、家庭学校、老年学校、市民法律学校、外来人口学校、青年人才培训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等主要阵地,让市民接受各种智能、技能、体能方面的教育培训…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实现人的城镇化,能否增强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意愿和能力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途径之一。根据贵阳市农民工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研究了个人综合特征、家庭特征和个人满意度对农民工留在打工城市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所在地与打工地距离越近,受教育程度较高、在城市居住时间较长,全家迁移,住房条件越好,已婚,对收入水平越满意、对工作环境越满意的农民工,越倾向于长期留在打工城市。且第一代农民工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倾向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代际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要在现实生活特别是他们生活的日常环境中寻求接纳,并不是仅靠带有普遍性特点的政策做出规定就能够完全解决的。从加强社会支持的具体手段上看,社区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化组织载体,消除旧的制度化隔离以社区为突破口最为恰当。以社区为切入点保障和改善农民工民生状态,促进城市和谐问题,是解决正式社会支持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朱波  刘巧  珍陈瑜 《社区》2012,(13):5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珞桂社区,是2003年建起的武大教工宿舍区,980户居民中有700多位高校教师、高工,其中博士就有200多人,被称为"博士社区"。社区书记吴凤仙进修获得中级心理咨询师证,利用自己所学,在这个"博士社区"中已为60多位有心结的居民解开"烦心锁"。五旬书记爱蹦迪,心理年龄19岁今年52岁的吴凤仙,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毕业后多年在外地从事律师工作。后来为照顾家庭,辞职回汉,当了一名社区书记。2003年,在上海工作的丈夫向她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现已成为城市主要劳动力,为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他们在城市生活中最大困难就是,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购买住房,所以他们的住房问题也成为这几年的热点话题。本文以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现状为视角,研究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住房问题,为政府和有关部门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住房问题提供对策建议,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住房上的公平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