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代女性词人借助“荷”意象来表达她们复杂的人生状况,赋予“荷”、“荷花”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李清照、朱淑真、张玉娘、魏夫人、周容淑、袁正真等词作中,“荷”意象构筑起一道道别样的风景,酸甜苦乐的人生况味得到淋漓尽致的反映.“荷”意象或是青春灵动形象与和美圆顺生活的象征,或是表达了爱情婚姻乐曲的不谐音,或是命运多舛的人生写照.词人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手段,物境与心境悠然相合.  相似文献   

2.
《论语》中的“松柏”、“山水”、“浮云”、“日月”等自然意象,从不同方面象征了孔子及其弟子所代表的“圣贤品格”的丰富内涵.“松柏”意象是坚心劲节、守正不阿的圣贤德性的象征;“山水”意象体现了体兼动静、且寿且乐的圣贤情怀;“浮云”意象则映衬了圣贤淡定悠闲、万事不磨的卓越心境;“日月”意象则预示了圣贤人生孤寂而永恒的不朽命运.“圣贤品格”对后世中国文学与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清初明遗民的"云游"行为及其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孔定芳 《人文杂志》2005,(3):112-119
明清易代,对于汉族士人尤其是明遗民来说,不仅意味着民族政权的移易,而且象征着汉文化面临严峻挑战,甚至中断之虞.作为明朝的孤臣孽子、汉文化的代言人,明遗民的漂泊人生因此而肇始."游",遂成为一种生存常态.只是在遗民那里,"游"的意味殊为繁复或为灵魂流浪、精神漂泊,或为凭吊仪式,或为悲情宣泄,或藉以阴结豪杰、图谋再造.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角度看,"桃花流水"意象的形成有一个从物候现象向文学意象转变的过程."桃花盛开"和"雨水增多"在物候上的共时性使"桃花"和"水"建立了天然联系.水又常以流水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桃花流水"作为一个固定表述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成为一个文学意象.随着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这一表述逐渐成为一种经典语境,并衍生出如春景的象征、仙境的象征、超脱境界的象征、青春易逝和人生失意的感伤等多种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5.
钱锺书和杨绛塑造了爱情之死的"围城"意象,他们不是在解构爱情,而是在叙说婚姻中的无爱现状,杨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第三者,而钱则让"亚当"出走。"围城"还象征着高级知识分子缺乏精神家园四处漂泊的孤独与无望。钱和杨嘲讽了那些伪知识分子的学术能力、婚恋生活和小气虚伪的生活作风。杨是中国早期的高知女性,因此钱对高知女性的书写也可视为对杨绛女士及其生活环境的一种回应,钱在《围城》中对女博士苏文纨、高知女性孙柔嘉和鲍小姐极尽讽刺之能事,女博士在这个时候就被妖魔化了。  相似文献   

6.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9,22(2):27-31,60
“水”、“月”、“死亡”是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象征意象。它们不仅渗透着华夏民族共有的审美情感,而且从本质上寄寓着回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中的水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是中国文化中一种常见的象征意象。在中国哲学中,道家哲学用“水”象征“道”,儒家哲学用“水”象征道德;在中国文学中,“水”常常用来象征“思念”与“企慕”,“水”还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此外,“水”还与其它物象组成复合象征意象:“水”与“鱼”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象征夫妇和君臣;“水”与“火”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象征君臣;“水”与“月”组成的复合象征意象,深喻佛理禅机  相似文献   

8.
金鹏善 《阴山学刊》2002,15(4):31-34
兰草的长篇小说<沉默的子宫>,通过意象营造的方式,表现出作品的特点类似寓言小说,不求社会生活画面的丰富多彩,追求具有丰富的象征意蕴和哲理色彩的意象化叙述,具有极强的张力,同时,意象的形象特征上还具有荒诞性.这些特点使小说在审美上突破了题材的局限性,扩大加深了题旨、寓意.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段全林 《中州学刊》2005,(5):211-213
李白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楚辞>及陶渊明诗歌的比兴艺术,在自己的诗作中形成了三大比兴象征系统,即以动植物为意象的比兴象征系统,以山川景物为意象的比兴象征系统,以人物、事物为意象的比兴象征系统.其中,李白尤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对高山大河、雨雪风霜、明月白云等自然景物比兴意象的开拓.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比兴意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漂泊主题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常见主题,漂泊现象在文学表现中也所在多有,作家对漂泊的抒写有意无意地表达了自己的宇宙意识,反映了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漂泊诗学中的空间意识和时间意识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是关乎人生、人性和文化的书写维度。这种时间意识实则是一种历史意识,渗透着、交织着对沉重人生、悠远文化的双重关怀。  相似文献   

11.
董睿 《东岳论丛》2012,(8):61-65
《周易》以象喻理,以卦、爻及其文辞建构了广大悉备、备包万有的思想体系,其意象思维及象征主义的特质,逐渐沉积下来,进入到中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从而形成了具有深厚人文精神底蕴、蔚为大观的中华象征文化.中国传统建筑藉由象征的手法,将深厚的中华文化巧妙、精练地融入传统建筑的营建之中,自城市总体规划、建筑造型,至门窗砖瓦之纹样花饰、园中之山石草木,其象征意义无不深远,无不透射出古人对宇宙对世界的认知、对社会对人生的体悟,体现着古人的价值取向与生命观照.对象征手法及其观念系统的研究是了解古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与原则、把握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脉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王鹏运词,为深入了解其词作内涵和生活轨迹打开了一扇新的视窗。王鹏运词描述和构建了桂林、京师和江南三个地理空间:桂林印记伴随其一生,浸润着他的词笔,象征着他的理想家园;京师宣南文化熏陶着他的雅士情怀,帝都的内忧外患和黑暗现实更激起他爱国忧民、伤时哀世、扼腕慷慨的志士怀抱;江南的漂泊不定,牵系的是他依然执着的爱国之心,而纷乱的末世使他始终不能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人类世界中永恒的、恒古不变的话题,是哲学和宗教研究范畴内最难解的命题之一,是古今中外文人骚客及作家诗人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泰戈尔作为印度乃至世界范围内最伟大的诗人,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在诗歌中赞美了生命、爱情和人生,包括死亡。死亡的意象诗歌几乎贯穿了泰戈尔一生的诗歌生涯,他以人生体验和哲学思考的形式,表达了个体对死亡的深刻思索,赋予了死亡意象诗歌极高的美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最终使对死亡的认知超越了生命的限制,从而完成了生命与死亡从矛盾对立到统一圆满的转换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尤金.奥尼尔戏剧的象征意象进行了透视与剖析,探讨了奥尼尔戏剧意象营构的四种主要方式:主导意象、重复意象、伴随与并置意象和各种意象的典型例证,阐述了奥尼尔戏剧意象所具有的多元性、整体性及内驱性等审美特征,旨在探索奥尼尔戏剧意象的独特性和功能以及它们所体现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凤凰与鸱鹗常常被组合在同一个语言情境中,而其寓意却一正一反,完全相左.凤凰象征着神圣、高洁、美善、君子、祥瑞,鸱鹗象征着凡俗、卑污、丑恶、小人、凶灾.这对矛盾意象,充分体现了古人尊凤贬鹗、好凤恶鹗的民俗心态,也体现了一种二元对立的普遍心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接受,使中国文学从价值观到文学母题再到表现技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文学的本体地位得到确认,漂泊意象、兽性意象、死亡意象大量出现,非规则性和非逻辑性语言技巧被广泛采用。同时,这种接受又受到了传统文化审美心理、时代的文化审美需求、浪漫主义精神三种文化过滤机制的制约。正是这种制约,催生了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独特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象征为中心阐述了如下三个问题:一、简述赋比兴;二、从语用角度分析比兴如何转变为象征;三、阐释象征与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拉伯雷研究>一书中渗透着巴赫金的狂欢诗学思想.巴赫金漂泊的边缘人生活使他终生寻找、建构与苏联官方意识形态对话的空间狂欢诗学.狂欢节生活、民间语言以及民间文化的边缘性是破译狂欢诗学之边缘品格的入口.中心与边缘在理性诗学与狂欢诗学的对立发展中共存与对话,这是巴赫金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9.
死亡母题的出现是早期人类对线性时间有了认识并意识到人必有一死的"向死而思"的产物,是死亡意识的感性显现。人类对死亡的表达经历着一个从早期神话之达观到一般诗文之悲观再到以悲为美的动态过程,人与自然的异质同构形成了人面对自然的黍离之悲。在观照自然与人生中,有些意象或隐喻积淀成死亡意象或死亡原型的代名词。在"向死而在"的艺术世界中,作家从两方面进行美学建构,一是构筑一个以死亡为核心元素的死亡意境,一是以死亡作为推进情节发展的原动力。经由写作的客体、主体、载体的不断结缘与互相渗透,文学与死亡的亲缘性关系在文学接受与文学创作中被不断记忆、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文学史上,"雪"意象的出现可谓历史悠久.在历代诗人的笔下,雪不是单纯作为一种自然物象而呈现,而是因人而有了情感,有了生命.在宋代女词人的笔下,这种意象呈现出丰富的意蕴,并成为她们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象征.此文着重从"雪"意象的三个方面探讨:即美好事物的象征、高洁情怀的寄寓、压抑与摧残的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