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别人来当自己的镜子,可以鉴知自己的得失是非,迅速地进行查漏补缺,还真称得上是个简洁方便的办法.据记载,最早找到这面人生之镜的是素有雄才大略之称的唐太宗.他善于听纳谏议,闻过而改之.大臣魏征以纠错指谬为自己的职责,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他立即不留情面地指出.由于他敢于直言极谏,因而使唐太宗避免了很多失误,贞观一朝的政治清明也是有史可鉴的.当魏征死去以后,唐太宗不由得感慨地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一死,我丢失了最好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2.
河之洲     
闽主曦(王延曦)嫁其女,取班簿阅视之,朝士有不贺者十二人,皆杖之于朝堂。以御史中丞刘赞不举劾,亦将杖之,赞义不受辱,欲自杀。谏议大夫郑元弼谏曰:“古者刑不上大夫。中丞仪官百僚,岂宜加之棰楚!”曦正色曰:“卿欲效魏征邪?”元弼曰:“臣以陛下为唐太宗,故敢效魏征。”曦怒稍解,乃释赞。赞竟以忧卒。闽主王延曦因朝中有些官员在其女出嫁之时未送贺礼,就“杖之于朝堂”。御史大夫刘赞又因没有举报、制裁这些大臣也将同样“杖之”,这本身已说明闽主的专横暴戾。谏议大夫郑元弼在这种情况下敢于逆上而谏,不仅有勇而且有谋。当闽主变了脸色,质问…  相似文献   

3.
“贞观之治”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盛世时代。对于魏征在“贞观之治”中的功劳,唐太宗说:“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可以说正是因为魏征的直言劝谏,规避了唐太宗的一些过失,把唐代逐步引向盛世。魏征的直言劝谏源于其高尚的人品官德。探讨魏征的人品官德所彰显的治国平天下的深邃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 平时最容易被轻视却又实在轻视不得的莫过于“会议记录”了。轻视者,也许一则因其作用小,份量轻,难登大雅之堂的缘故,有谁因长于“记录”而一举成名的?二则或许鄙其“原始”味浓,充其量也不过是素材,待雕之乱木,须凿之丑石罢了,实难赢得青睐。三则轻其操作简便吧,一支笔,一个本,两只耳朵,足矣! “会议记录”真的是应该被轻视或能够轻易摆弄的  相似文献   

5.
<正>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开明的皇帝,特别是他鼓励臣属直谏的做法,颇受后人赞颂。在臣属直谏中以魏征最为突出。有一天,唐太宗正在玩弄一只小鸟时,听到魏征来了。生怕他批评自己不务正业,玩物丧  相似文献   

6.
朱屹 《领导科学》2015,(7):47-49
<正>据《独异志》记载,唐太宗曾于宫中设宴招待大臣,说:"谁认为自己是座中最尊贵的客人,谁就先喝酒。"当时,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宰相房玄龄等相互看了看,都没有说话,而座中有一人却立即伸手端起了酒杯。唐太宗便问道:"你有什么理由吗?"此人答道:"臣是梁朝天子儿、隋朝皇后弟、尚书左仆射、天子亲家翁。"唐太宗听罢,拊掌大笑,群臣也极欢而罢。说话的这个人就是唐高祖、唐太宗时的宰相萧。唐代共有369位宰相,而五次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虽是一位圣明之主,但同样少不了猜忌之心。宰相刘泪,大将李君羡就是因受猜忌而成为刀下冤魂。而三大功臣或以才智之魁,或以功勋之首,或以雄辩敢谏名高一时,处境更为危险。但他们却以高超的智慧善终,且各行其志,扬名青史。他们是李靖、房玄龄、魏征。  相似文献   

8.
知命     
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其中天命是尤可畏者。人类生息于天地之间,为什么要信奉宗教,敬拜鬼神?为什么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为什么在与命运掰腕和拔河的比赛中总是极少取胜?因为人类触冒风寒,仰承日月,又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思想家薛碹在其《从政录》中写道:“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之。”他将为官者廉洁从政分为三种层次和境界,即“不妄取、不苟取、不敢取”,其中“见理明而不妄取”,也就是说理想信念坚定、思想道德高尚、严格廉洁自律,这是廉洁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唐初名将李世勣本姓徐,后因功高,赐姓李,避李世民讳,改名作李勣,封英国公。他镇守并州十六年,突厥不敢越雷池一步。唐太宗李世民曾说:“朕今委李勣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后来又说过“李靖、李勣二  相似文献   

11.
问题106:效力于隋、唐两朝的裴矩,被隋炀帝称为:“奉国尽心”、“大识朕意”;而唐太宗则称其是:“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同是裴矩,何若两人?为此北宋的司马光道出真谛:“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你若作为领导者,对此有何感想呢?参考答案:①从识别人才的角度看,人才的外在表现并不就是内在素质的直接表露,除了要受到群体态度的影响,也可能表现为迎合行为,也可能受到领导态度的影响,表现为顺从的反抗。②在评价人时,不只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也要把方…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盛世,我想,都是与 统治者的雄才大略和兼听纳谏是分不开的。尤其是统 治者的开明更是盛世必不可少的条件。如唐朝的"贞 观盛世",就跟唐太宗李世民的开明密不可分。然 而,我想,"贞观盛世"还有一个促成的原因,那就 是诤臣魏征,正是魏征这面"镜子",使唐太宗了解 自己长处和短处,促使李世民事业达到峰巅。  相似文献   

13.
敬畏,大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有无敬畏,二是敬畏什么.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普罗大众,敬天敬地敬父母,畏道畏法畏自然.但现在有些人,的确"心有所畏",也"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却畏神明不畏法度,敬权贵不敬规则.错了对象,迷失了方向,也就走人了歧路.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常读到关于“洋垃圾”问题的报道,有两则特别引人注目:一则是说某市有的女青年因不识外语,身穿标有“精神病患者”、“吻我”洋文字样的旧货服装招摇过市,引来围观甚至非礼之麻烦却不得其解;一则是说某市街上出售“洋垃圾”的商贩,居然还持有有关部门颁发的“合法护照”。 街市“洋垃圾”者,并非我们日常所见的杂什粪便,也不是那些有明显的放射性物质,而是一些款式新潮却为  相似文献   

15.
正远在唐朝初年,魏征在上唐太宗疏中就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中的决定性因素,密切联系群众,是政工干部的优良传统。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政工干部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与桥梁,如何在新时期保持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老而常新的课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优秀的政工师  相似文献   

16.
李鑫  卓新会 《领导文萃》2006,(5):166-169
在一般人印象中,盛唐的名臣魏征大概只知整天规劝皇帝“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什么的。其实,魏征并非真的不通俗世的闲情,他也曾在《谏太宗十思疏》说到:“……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是啊,久居官场,终日公务缠身,怎能不“劳神苦思”呢?那么,是时候放下繁忙的工作,拿起钓竿,到幽静的河边享受钓趣了!——依茸茸青山,傍一泓碧水,把纤竿,挂银丝,浮漂轻点,手腕微抖,遛鱼,摘钩,上饵,抛投,周而复始,此乐何极?这时候,心静如水,没有了“忧谗畏饥,…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诬告魏征包庇犯罪的亲属,太宗让御史大夫(掌监察的官员)温彦博调查,结果并无其事。温彦博对皇帝说:“事虽无存,但空穴来风,都因为魏征不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所以才被人诽谤。他也有可责备之处。”太宗同意温彦博的话,让温彦博转告魏征,  相似文献   

18.
当今社会,随着交往的增多,礼仪问题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仪态,男求仪表堂堂,女欲仪态万方。然而求则求之,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 仪态问题历来被视为难以把握。传说汉代美女王昭君得罪了画匠毛延寿,致因画像丑陋而远嫁匈奴;事后毛延寿也因此被汉帝杀害。王安石为毛延寿鸣不平,写了  相似文献   

19.
“五美”与“四恶”,可以说是儒家施行仁政的重要原则,值得好好研究。子张曾经问过孔子,什么是“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呢?孔子的回答是:“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这段话翻译出来,意思大概是:以百姓的利益为利益,不是施行了恩惠又不必耗费钱财吗?选择可以辛苦百姓的事让百姓去做,这样百姓虽然辛苦,也不会有怨言。希望施行仁政并且施行了仁政,又何必贪求别…  相似文献   

20.
远在唐朝初年,魏征在上唐太宗疏中就说:"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人心向背,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中的决定性因素,密切联系群众,是政工干部的优良传统。面对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的严峻考验,政工干部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纽带与桥梁,如何在新时期保持与群众的"鱼水关系",是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老而常新的课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