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无疑是人类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就我国社会整体的一般发展趋势来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人员流动,职业转换的频繁,每一个个体将变得更为自由,而我国的市场经济要建设成功,就必然要求高度自由流动的、高度专业化的个体,并发展出适合当代中国的现实语境中的自由理念。无论什么时候,人们谈到某人、或某些主体的自由,自由总是指主体不受某种束缚去做或不做某事。或成为不成为什么的自由。罗尔斯指出:“对自由的一般描述可以采取下列公式:这人或那人(或群体)是自由(不自由),于这种或那种限制(或某些限制)去做(或…  相似文献   

2.
1.近代三大“自由派”学说探讨自由问题,先要把握“自由”的词义(定义),才有效地陈述自由的事实;把握到一些重要事实,才可适当地对自由表态、评价。简单说,陈述事实预设对词义的了解,评价应建基于重要的事实。张佛泉认为“自由”的词义在过去一直都很混乱,引起许多大争辩。他说,近代对自由的看法之不同,大体可分为三大派:肤浅派、人权派、取消派;前者认“自由”为“能随意而为”;中者认它为“人权”;后者认它为“必然”。(在本文中,所有张的摘引均参看①)怎么分道理呢?我们认为,张笔下的三派如果把“定义、事实、态度…  相似文献   

3.
一、诠释“自然主义谬误(naturalisticfallacy)”一词首先出现于英国哲学家G·E·摩尔的《伦理学原理》(1903)。摩尔认为,“善”是一种“简单的、不可分析的非自然性质,将善等同于快乐,或等同于演化的进步,或等同于其他自然特性,就是犯了“自然主义谬误”,他写道:“  相似文献   

4.
钱明 《社会科学》2000,(1):42-45
一、问题的提出法律并非从来就有,它的诞生经历了血与火的砺炼。当我们追溯人类的历史,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在社会发展的较早阶段,都曾经实行过绝对的自由裁量主义。在这种奉行人治的社会中,法律并没有其生存的空间。所有社会事务,无论大小、巨细,都可以通过人(君主或全社会的人)即时地加以决断(专制或绝对民主)。这种决断(从理论上说)可以因时因人而异,时刻保持其妥当性及个别正义。然而,由于对效率的追求以及人性固有弱点的存在,人类不得不放弃了被柏拉图认为“第一等好”(FIRSTBEST)的方式——人治,人类社…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共有四处用到“绝”字,即“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在陈绝浪”(卫灵公)“人虽欲自绝,何伤于日月乎?”(子张)“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尧日)大多数论者均认为前三个“绝”字是“继给”或附绝”之意,然仔细推敲,这种观点不无可商榷之处.我认为第一个“绝”字,即“子约四”的“绝”字不能作“断绝”讲,何以见得呢?众所周知,孔子一生不断总结人生经验,并为弟子们制订人生规范及做人标准,其中有四条既是他教导学生,也是他自己一贯奉行的准则,这就是:首先是“毋意”,即不要悬空揣测,…  相似文献   

6.
李石 《中州学刊》2023,(3):109-114
积极自由理论认为,自由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所谓“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应符合某种道德观念,因此只有道德的行为才是自由的。在数字时代,各种数字设备与人类紧密结合,形成了“数字自我”。这个“数字自我”可能比行为者更清楚地知道行为者“真正想做的事”是什么。它为行为者出谋划策,甚至依据某种道德观念或政治立场违背或修改行为者的意志。如果依照积极自由理论将“数字自我”的所作所为阐释为自由,就可能出现以赛亚·伯林抨击的“强迫自由”悖论,使“数字自我”转变为“数字独裁者”,而政治现实则可能演变为“数字极权统治”。因此,人类只有加快现有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对数字权力形成有效制约,才可能避免数字极权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任一个体都不是只有一重或两重价值取向,而是同时有三重价值取向。三重价值取向共同构成的完整价值观念,其主导价值取向由原始时代的追求人口资源(集中表现为“生殖崇拜”),到文明时代转向追求物质资源(集中而畸形地表现为“金钱崇拜”),最后到未来共产主义时代又将转向追求精神资源(集中表现为“自由崇拜”)。每一人类个体价值取向都有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8.
略论自由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自由究竟为何物?自由,并不是人们平常中所理解的“为所欲为“或是“无拘无束”,自由,是人们对必然的认识,亦就是对自由规律的认识。自由有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个人自由是相对于社会自由(即他人自由)而言的,自由具有历史性,空洞、抽象地谈论自由是无意义的。正确认识自由的真正含义,将有助于我们从对自由认识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9.
论“真”与“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真”与“真理”王路本文认为,真与真理是两个概念。西方哲学家所讨论的“truth”或“Wahrheit”是“真”,而不是“真理”。然而,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一直以“真理”一词翻译解释西方语言中的“truth”(或“Wahrheit”)一词,由此导致我们...  相似文献   

10.
阿奎那认为,自由适用于发自理智和意志(即理性能力)的行为,阿奎那称其为人性行为。人性行为即伦理行为。人的伦理善之完成(道德实践)同时仰赖理智与意志两者的相互配合,而人的行动由潜能到实现的过程端赖自由意志的促动。追求伦理之善即追求人性的成全与自足。意志自由因包含“对已之爱”指向现世人生,又以终极之善为最终的超越指向,并遵循自然法或本性之律之规定,由此而在伦理之善的神圣与世俗间构架起通桥。  相似文献   

11.
(1)何谓自由。自由,同民主一样作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一直是人们奋力追求的崇高目标和美好愿望。古往今来,研究自由问题的学者和专著难以尽举,作了种种见仁见智的界定。亚里士多德说,自由就是“任情而行,各如所愿。”霍布斯认为“自由者,无阻碍之谓也。”斯宾诺莎说“凡是仅仅由自身本性的必然性而存在,其行为仅仅由它自身决定的东西,叫做自由。”洛克认为,自由“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为、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卢梭认为“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自由”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不无价值意味的本体性范畴,并指出这种自由观的契机在于把本真的实体同时理解和表述为能动的主体。在着重揭示了自由的“自性”、“自信”、“自在而自为”的品格后,本文从自由与自然、自由与社会、自由与历史、自由与艺术、宗教、哲学的关系方面对黑格尔的自由观作了系统阐发  相似文献   

13.
一、反内幕交易法的适用对象各国法律对进行内幕交易人员的范围一般均规定有:公司经理、董事或占公司股份总额10%以上的大股东(上述人员统称“内部人”),以及与公司有关联的律师、银行业务员、税务专管员等(统称为“准内部人”)。对于“内部人”与“准内部人”的股票交易行为的认定,美国法律界存在着两种学说:“戒绝交易说”与“私用内幕消息说”。“戒绝交易说”认为,当公司“内部人”或“准内部人“获知未公开的重要消息,而有意买卖该公司股票时,他可以选择:在交易市场上公开谈消息,然后进行交易;或者完全不从事任何交易(…  相似文献   

14.
价值与自由     
价值与自由●黄海澄一商品价值与哲学上的“价值”范畴等同吗?叶知秋同志在《超越虚无走向真实》(载《西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6期)一文中,对我国新时期以来价值哲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笔抹倒,认为“我国学术界既定的价值概念已将价值哲学导向了虚无主义”,而在...  相似文献   

15.
一游戏,是古今中外所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西方关于游戏问题的理论探讨非常热烈,以至“游戏说”成为当时艺术起源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学说。西方语汇中的“游戏”(play)概念本是一个动物学术语,“指动物在缺乏正常刺激时呈现出的行为,或由正常刺激引起但并没有完成全套仪式化行为模式的行为”;“游戏过程中,仪式化行为的所有因素都可能存在,但其组合顺序并不表示任何认真的意图。”①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指出,艺术和游戏同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席勒在康德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游戏说。他认为,游戏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任志”才是自由──关于“自由”之一解胡家祥何谓“自由”?众说纷坛,最简洁又较公允的阐释莫过于“由自”①。“自”者何谓?或曰是“意”,或曰是“志”。因此对于“自由”主要有两解:一为“任意”,一为“任志”。存在主义思想家萨特认为可以把“自由”“作为一个...  相似文献   

17.
反垄断法的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理论界对反垄断法作为“自由企业的大宪章”的作用已有共识,但在对反垄断法的定性问题上却存在重大分歧。有的认为反垄断法是结构法,有的认为反垄断法是行为法,还有的认为反垄断法是行为法和结构法的结合。本文认为反垄断法是行为法,其主要是对市场主体实施的限制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纯粹的垄断结构或称垄断状态,不是反垄断法的规制对象。根据《布莱克法律辞典》的定义:“垄断是赋予某个人或公司或更多的人或公司的一种特权或特别优势,正是由干这种专有权利(或实力)的存在,上述人或公司才能从事一种特别的事业或贸易…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以来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国认识论史的著作,“先验论”是一个使用极其广泛的概念。例如1983-198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冯契先生《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三册)一书,书中认为属于先验论的哲学家或具有先验论思想的人物就有孔子(91页)、老子(126页)、杨雄(427页),董仲舒和王弼(500页)、二程(756页、803页)、朱熹(844页、852页)、陆九渊(857页)、王守仁(884页)等。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姜国柱先生的《中国认识论史》一书,书中认为属于先验论哲学家(或具有先验论思想的人物)有孔子(285页)、孟子…  相似文献   

19.
尹洪波 《江淮论坛》2011,(3):172-176,141
在西方语言学界,语气(mood)是指动词为区别说话人对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事件或状态所持的不同态度而发生的形态变化,属语法范畴。情态(modality)是一个语义范畴,指说话者对某一命题、事件或状态等的信念或态度。语气是表达情态的一个重要手段,但非唯一手段。学界对二者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在语气名目下所研究的许多东西基本上都属于情态。汉语“语气词”所表达的不是“语气”,而是“情态”。也许把汉语的句类看作是言语行为(speechacts)类比看作语气类更合适。从类型学的角度看,以言语行为类型为标准区分句类,比以语气区分句类更具普适性。至于口气,本文认为是超音段(super-segmental)性质的语音特征,如说话的高或低,轻或重,缓或急,严厉或温和等。  相似文献   

20.
情是动力吗?     
情是动力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它与主体教育理论相矛盾。主体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人的自主性,即人有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自由。在自由之外成之后,并没有一种无意识情感推动着人去行动,在心灵中没有支配着人的“小上帝”存在。否则,人就无主体性可言,主体教育理论就难以立足。自由选择是情绪、情感之魂。认为智力因素(认识)没有积极性,非智力因素(情感等)才有积极性,才是动力,看不到认识活动的作用,会走向反主体性的无意识情感;但将情感的决定性因素归结为认识活动,仍然是隔靴搔痒。只有找到情之魂(自由选择)才能准确地把捉住情,才能为主体教育理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