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元翎 《学术交流》2003,5(5):135-138
李渔“无声戏”与“稗官为传奇蓝本”的提法已明示在李渔意下小说与戏剧的密切关系 ,即异中之同。但小说与戏剧的同中之异也不可忽略 ,李渔的戏曲观念与小说观念绝不能混同。李渔戏剧对小说的重写不是简单的重复 ,而是融入了他对戏剧、小说最基本的观念。在小说细节、情境叙写与人物描摹等方面 ,揭示两大体裁的不同景观。  相似文献   

2.
宏博精审 求新务实——评《李渔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李渔逝世三百余年之后,浙江古籍出版社隆重推出《李渔全集》。作为一个文化巨人的“全集”,问世迟了三百年,李渔是不幸的;但经过编辑的艰辛劳动,《李渔全集》把各种遗憾压缩到最小的限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这又是李渔的大幸。明末清初,活跃在江苏、浙江一带的李渔不仅是杰出的戏曲、小说作家,而且兼擅诗、词、文创作,同时又是卓绝的戏曲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此外,他还有史论、诗韵、词韵、对韵等杂著多种。他确实称得上著作等身。早在清朝乾隆时期他的作品就流播海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李渔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著作虽有印行,但大多零碎分散,其实百不及一,难窥全豹;有的作品则鲜为人知,给阅读和研究带来了  相似文献   

3.
李渔(1610—1680年)号笠翁,浙江兰溪县人。他有才华,有学识,有经验,“能为唐人小说,兼以金元词曲擅名”,是一位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和戏剧理论家。他在戏剧理论上所作的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而他在其他方面,如小说和诗歌创作上的成绩,却被人们所忽视和否定。有的人批评他“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有人指责他“其行甚秽,真士林所不齿者也”。  相似文献   

4.
李渔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的时期的代表,李渔以自己的审美个性,包括自己创造的描写模式、叙事体制和喜剧性语言风格,投入到了被当时正统文坛视为“末技”,而他不以“末技”待之的话本小说领域,在至为程式化和个性化的两个极点上,架设起了推进话本小说革新的杠杆,使这种文学体式的内在文化素质和审美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使他自己成为以生命和才华革新我国话本小说的最后一个革新家。木文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5.
虚概念浅论     
虚概念浅论○王守衡“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鲜。争斗有声谓之‘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  相似文献   

6.
王丹 《浙江学刊》2022,(5):146-154
清中叶散曲的衰落,是中国古代散曲发展历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考察衰落之因,主要症结在清中叶散曲文学话语空间的普遍“失位”。其形成是内外两线合力的结果:在外,官学体系中通过《九宫大成》对清代散曲的抽离,到《四库全书》体系中对散曲一体进行总结与定性,最终将其定为“体格最下”;在内,表现为文人词论、曲论、评点中散曲话语的普遍“失语”,最终使其成为“文章余事”。两线相互投射,促使了散曲文学话语空间之定格。由此也导致以后散曲创作与理论体系全面坍缩为一种更为单线性、私人化的文学模态。进一步追溯,“尊体未竟”是散曲文学话语空间失位的深层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与印度文学的关系,前人早有论述。他不仅重视印度文学,给印度文学以高度评价,而且还编印过佛经中的故事。早在1907年,他就说过:“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 ,称世界大文;其《摩诃婆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厥后有诗人加黎陀萨(Kalidasa)者出,以传奇鸣世,间杂抒情之篇。”他还说过:“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鲁迅全集》第1卷第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8.
宋红娟 《社会》2022,42(6):107-131
费孝通的社会理论在社会结构方面更受学界重视,而其中的情感维度尚未得到足够关注。本文试图在费孝通早年有关中国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梳理他有关“桑梓情谊”与“亲属情谊”“乡土工业”“村镇地方团体”之间关系的探索和讨论,进而呈现费孝通社会理论中对于情感的重视。 在费孝通看来,中国的现代化应该以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为基础来嫁接西方现代技术, 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有效过渡。 在此过程中,他尝试将既旧且新的“桑梓情谊”阐释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情感基础。 文章认为,“桑梓情谊”表征并构造了本地的根源与大社会的流动以及地方与国家的人际关联, 是理解费孝通社会理论之情感维度的关键,对我们思考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3,(3):142-148
何良俊的《曲论》是明代17种“戏曲论著”之一,其中所蕴舍的戏曲学理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戏曲文辞的“本色说”;二为提倡“情意独至”的“情辞说”;三即追求艺术精细度的“声律论”。  相似文献   

10.
李俊 《东西南北》2013,(5):55-57
陈道明是国内顶级男演员中一个大异数。如果仅用“另类”形容.都委屈了他那一身特色和毛病。 采访时,陈道明要求与记者保持距离,“这样说话才能思考”。这是他的原则之一——他与外界始终划定距离。冯小川曾说过:“陈道明是只有在戏里才会放下清高、才会低头的那种人。”  相似文献   

11.
林菊花 《生存》2020,(12):0014-0014
俗语有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写作亦如此。清代学者李渔曾经讲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而惊,不忍去弃。”好的开篇必须醒目,必须能抓住读者的心,能快速抓住阅卷者的眼球。  相似文献   

12.
徐凯 《学术交流》2007,2(1):160-162
受独特的人生观、小说观及社会现实等因素的影响,李渔的短篇小说在浓郁的娱乐情调中,充满了劝化性的说教,但这些只是表征而已,喜剧性才是其创作的内核和宗旨。这也使他的喜剧远离了忧伤和痛苦,成为一种“娱乐喜剧”、“轻喜剧”。  相似文献   

13.
说“无耻”     
荣与耻可以是一对最基本的伦理范畴,羞耻之心也可说是维系社会公德的核心基石。消加一个人古生了沈鹏的对羞耻的赏识和感觉.那么.他什么坏事都可以干出来.而且会干得无所顾忌,为所欲为。正如欧阳修所说:“不知耻者,无所不为。”孟子更是说得直接明了:“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然而,社会上总有那么一些少廉寡耻之辈,“不复知人间有无耻事”(欧阳修语)。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心态的是民间那句“虱多不痒,质多不愁”的俗话。虱多真的不痒吗?假如真的不痒,那也只是对“痒”的麻木而已。欧阳修在《廉耻说》中说:“廉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工作》2009,(8):F0002-F0002
晏阳初自称的“3C”影响了他的一生,即孔夫子(C0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他说:“我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相结合的一个产儿。我确是有使命感和救世观;我是一个传教士,传的是平民教育,出发点是仁和爱。我是革命者,想以教育革除恶习败俗,去旧创新,却不主张以暴易暴,杀人放火……我相信‘人皆可以为尧舜’。奥古斯丁说:‘在每一个灵魂的深处,都有神圣之物’。人类良知的普遍存在,也是我深信不疑的”。  相似文献   

15.
雷电 《唐都学刊》2010,26(5):F0002-F0002,F0003
1995年二月下旬,寒意料峭的新春里,笔者因公去北京,闲暇中,在两位朋友张东声、伍立杨的热心安排下,某日晚到位于日坛公园内之“羲和雅居”去拜访心仪已久的国画大师、南开大学教授范曾先生,虽系初次见面,但我还是很快感受到了范先生身上那种卓尔不群,豪迈洒脱的艺术气度,他渊博学识在豪放幽默的谈吐中不显山露水却又让人如沐春风,真如钱锺书先生对他的评价:“画品居上之上,化人现身外身。”  相似文献   

16.
在台湾媒体眼中,龠北市长郝龙斌不是一个长袖善舞的政治人物,他不会跟记者开玩笑,也不会和记者称兄道弟。他是台湾前“参谋总长”郝柏村的儿子,却几乎未享受过父亲的特权。他是两任台北市市长,是国民党内部最闪亮的明星,面对镜头却颇为拘谨。连战之子连胜文说:“在一个欢乐的环境中,他有点无趣。但是他绝对是一个在困境中,你可以相信的人。”  相似文献   

17.
论陆贽     
陆贽是唐朝名相之一,有人将他比做张良、贾谊,也有人将他比做董仲舒、晁错,认为他的言论“聚古今之精英,实治乱之龟鉴”,号称“千古名臣”。这就有必要了解陆贽是怎样一个人,有哪些主张,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正确地对陆贽进行评价,有助于对唐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自人教版选修4第3课,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如何评价康熙一生所为呢?其实,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也说:“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康熙)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但近年来对于康熙的评价也有了不同的声音,例如:杜车别在《文明断裂的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中说:“康熙对维护自己的统治不遗余力,也可以这样说,他是满族的“伟大领袖”,是中国人的罪人。”历史学家郭长庚在《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说:“康熙作为一个有才无识、因循误国的封建皇帝,实在不值得后世推崇与美誉。”  相似文献   

19.
适乎世界潮流之选择———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张奕曾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回顾百年历史,高度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贡献,他说,孙中山领导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辛亥革命,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在评价他一生功绩时,毛泽东曾说过:“孙...  相似文献   

20.
施瓦茨符合人们对一个“天才”的所有想象:聪明、不善社交。如果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天才,他可能最终会与政府合作,以完成他的理想。但他还是一个激进的理想主义者,他为了追求“互联网知识共享”而站到了美国政府对立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