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大学的美学家王祖哲先生的大作《概念分析:快感、美、美感、审美与艺术——兼论美学即是艺术哲学》(以下简称“《概念分析》”)是一篇颇具分析美学风格的论文,文中逐一审视传统美学中最重要的五个概念,即“快感、美、美感、审美、艺术”,分析颇为深入,读来大为受益。自然,世上并无完美无缺的论文。若要挑剔一番,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日本美学界,今道友信是一位颇有成就的美学家。他一九四八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随即成为该校研究生,一九五三年毕业。自一九五五年以后,历任巴黎大学、威尔兹堡大学讲师,九洲大学、东京大学副教授。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教授、国际美学学会副会长、国际哲学学会委员。他的著作甚丰,其美学研究视野十分广阔,主要著作有《同一性的自我塑性》、《美的相位与艺术》、《关于美》、《东方的美学》、《东西方的哲学》等。宏观今道友信的美学研究有一个鲜明的特色,这就是立足于现时代人类的审美文化视野,将美学研究与现实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并通过艺术和审美活动来着力培育人的现代精神。无论是他对东西方比较美学的研究,对现时代人类美学的探索,还是他对东方美学意蕴的阐释,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下面从几个方面阐发一下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3.
老子即老聃(约公元前580年——公元前500年),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也是我国美学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他在《老子》一书中,从哲学的立场上,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美学观点,对后世美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试对老子哲学中的美学观点提出初步看法,以期引起同道者的深入讨论。 一、老子关于美的本质的观点。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老子的美学观点,实际上是他从道出发去观察和解决审美和文艺问题所得出的  相似文献   

4.
在《康德政治哲学讲稿》中,阿伦特探讨了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在审美主体层面,审美主体的多元性和可交流性是进行审美判断的基础。在审美判断层面,审美判断要求达到普遍认同,这种普遍认同借助于共通感,不借助于信仰,不借助于概念,也不借助于理性而形成认同。因此,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判断的视域下,阿伦特探讨了审美、普遍认同与共同体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了阿伦特政治哲学的美学转向。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媒介技术的发展承担起了新型共同体建构的问题,康德-阿伦特的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需要在媒介学的意义上得到延伸,形成康德-阿伦特共同体与审美治理思想的媒介学转向,重塑阿伦特政治哲学的当下意义,用于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多元一体的媒介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5.
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研究者一般都认为,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主要是以介绍与自己同时代的法国画家贡斯当丹.居伊为契机,展开自己关于审美现代性的论述的。但是,从服装史的角度看,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波德莱尔是以一个艺术评论家、美学理论家最敏锐的视角,主要以服装、尤其以不断变化的服装即时装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论述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从而开创了美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认识上的转变,即从一种由来已久的永恒性美学转变到一种瞬时性与内在性的美学,其核心价值是变化和新奇。时装是波德莱尔论述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主要参照和象征。  相似文献   

6.
美学,自鲍姆加登将其领出哲学的苑囿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独立发展而自我完善,如今又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在人们的审美创造中。日益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科学。她既闯入了充满阿拉伯数字的自然科学,如生产美学,建筑美学,环境美学,科学美学;又闯入了风云变幻的社会科学,如心理美学,信息论美学,社会美学;更闯入了芸芸众生的大千生活世界,如生活美学,伦理美学,服饰美学;等等。面对这种趋势,有人却认为这是把美学庸俗化和非科学化了。其实,美学从哲学和艺术美学中迈出,并踏入非艺术的领域,介入到人们的认识活动、价值定向活动、创造活动中去,恰恰证明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揭示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  相似文献   

7.
从人生论美学到实践美学--中国悲剧观演变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美学在伦理型文化的制约之下,从先秦时代以来就造就了"向内求善"的审美品格,从人的本性和特质出发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使中国传统美学具有了人生论美学的特征,同时相应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悲剧意识.由于西方哲学美学对中国近代美学的影响,中国美学逐渐靠拢了哲学的、形而上的探寻,王国维、鲁迅、朱光潜、蔡仪等在移植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上建构中国的美学体系包括悲剧观,虽然他们仍然关注艺术、审美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但人生论美学这个中国传统美学的优长之处仍然在当代中国美学发展过程中曾经长期被中断或淡漠.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实践美学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以人类的自然实现为根本目标,能够把审美人类学和人生论美学统一起来,真正阐明悲剧的内在根源和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8.
切合教育实际的理论力作——《美学通论》评介孙世军在冷静沉思中走向生活,切合社会和教育实际,发挥美之独特功能,进而检验、升华美学观点,构建个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这是社会对美学研究的期待和美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此,李戎、周均平同志在其新著《美...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明古国,中国并不缺少美学研究,"入出说"是中国传统美学研究中一条重要的美学原则。以往的研究多从审美态度与审美体验的关系方面来考察"入出说",而忽略或回避了其哲学基础,换言之,对于"入出说"只是从工具理性而非哲学的角度来加以理解。本文尝试探讨"入出说"的哲学基础,旨在说明,美学与哲学是从不同的视阈启示着生命的真相与意义。  相似文献   

10.
莱布尼茨认为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从美学视角看这一命题同样可以被理解为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的最美世界”。对比同时代的哲学思潮和后世美学发展的趋势,莱布尼茨的美学思想具有某种“文艺复兴”的意蕴,即古典美学思想在近代哲学背景下的重生。具体来说,莱布尼茨认同“美善合一”的理念,这一理念具有深厚的古典哲学渊源:美是对事物完善性和本质规定的表达,而非仅仅是主观的审美趣味或偏好,从而重申了真善美的统一原则。同时,作为莱布尼茨哲学重要概念的和谐表达了多样性之统一,莱布尼茨借助许多美学意象阐释了和谐概念的内涵。莱布尼茨的美学思想还蕴含着伦理价值,对美的感知与人的幸福生活密切相关:人生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最好的生活,同时也是追求最美的生活,这样的生活必然伴随着一种持续性、普遍性的愉悦情感。因此,尝试从美学视角审视莱布尼茨哲学基本观点或许可以提供一条解读莱布尼茨及近代哲学传统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王立教授的《武侠文化通论续编》,对武侠文学作主题学、民俗学、亚文化伦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多层面的观照。在多种文化的整合交融中,颇有新人耳目之论。资料宏富博赡,旁征博引,令人应接不暇。作者尤其熟知于宗教典籍和印度文学。书中,点、线、面三者合一的建构,即"单位观念史学"的架构好。  相似文献   

13.
正"人居美学"这个概念在美学研究上一直没有完整定义,恐怕是因为在人们的思维中,"人居"从来是一个强调实用功能的概念,居所的空间大小、住宅的舒适度以及建筑的材质优劣等等都与美学这样形而上的问题扯不上太多关系。但我们不妨浏览一下美学发展的历史,从康德的"审美判断力"到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朗费德的审美心理学到杜夫海纳审美现象和经验,直至迪基审美结构研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的改善,美学研究已经慢慢从纯粹的"艺术哲学"中脱身而出,转而面向与人们生活更加密切而广泛联系的各种生活现象,这也是为什么苏珊·朗格在研究艺术哲学性美学原理时,会将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合成一个艺术哲学体系,并特别强调"生活的艺术体现"。既然"美学"是关于"美"的研究,而"美"又存在于生活的各处,那么"居住"这样一个占据我们生活重要分量  相似文献   

14.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和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他第一个为近代资产阶级建立了美学体系。他的美学论著《判断力批判》涉及了审美心理的许多基本特征,划分了美的独自领域,从哲学的高度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美学的根本问题。黑格尔称赞他在其中“说出了关于美的笫一句合理的话。”  相似文献   

15.
刘纲纪同志关于“美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实践创造中所取得的自由的感性具体表现”这一新界说,就目前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研究来看,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观点。它贯串在刘纲纪的一系列著作——《美学与哲学》、《艺术哲学》、《美学对话》以及和李泽厚同志合著的《中国美学史》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可以称之为“实践自由说”的美学新学说。这个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美学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6.
波德莱尔提出的审美现代性,在本质上是审丑。乔伊斯的流亡美学所包含的审美特性,就是《恶之花》意义上的审美现代性。乔伊斯流亡美学的主体,不但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在作品中,也呈现出分裂的特征,这一点,在《尤利西斯》中的布卢姆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乔伊斯对流亡美学中丑的成分的揭示,不亚于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乔伊斯把庸俗的人和低俗的生活,均作为审视的对象带入了作品。他对丑的表现强度和深度,远远超过了前人,而这种"过度"本身,就是丑的美学。  相似文献   

17.
一审美学是立足于对人类现实的审美活动进行哲学探讨和价值分析的基础理论学科。它既不同于艺术哲学,也不同于审美心理学,而是审美哲学的深化与展开。如果说审美哲学对美学理论的若干最根本的问题进行整体思考的话,审美学则对审美活动的功能与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思索;如果说审美哲学重视审美经验的历时性研究的话,审美学则重视审美活动现状的共时性分析。审美学的核心范畴是审美活动。它通过对审美活动过程、特征、状态与结构的细致分析,力图解决审美活动的价值与功能,解决人类不同形式的审美活动如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19.
《哲学通论》一书不仅是中国哲学研究进步的产物,它同时也大大推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程。主要表现在:《哲学通论》进一步推动了哲学教科书改革;它倡导的注重“哲学观”研究和前提批判的思维方式为繁荣和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它以特有的哲学理解方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兴盛与全球审美化浪潮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美学危机的回应,是中国学者试图走出美学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美学的衰落催生了审美文化研究,审美文化的勃兴又使美学的转型成为可能。美学从以艺术为中心转而面向生活世界,从追问美和艺术的本质转而探求审美文化与非审美文化转换的机制,从普遍性的抽象思辨转向具体现象的形态学分析。美学的转型是美学研究对象和美学基本问题转换的结果,但美学的哲学性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