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网络轻信是指网络交往中错误的、过分的信任思想和行为,是轻信在网络中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青年学生心理不成熟等原因,青年学生的网络轻信日趋增多。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开展网络知识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还青年学生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世界。  相似文献   

2.
以山东省部分高校为样本对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的现状展开调研,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意愿较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进行意见表达的主要平台。部分大学生存在情绪化、盲目跟帖等现象,不能够理性表达,而且容易受到网络意见领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抢占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快网络空间治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高校积极组建一支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理智化。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作为公众话语表达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在近年的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群体改变了传统格局下的话语生成和表达方式,直接参与关涉各种社会事务的舆情事件中。网民话语表达不仅是网民情绪、态度、意见和行为的话语文本呈现,是话语文本生产、消费和动员的意义交流及互动的话语实践过程,而且网民对舆情事件进行解读和重构还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一方面,话语表达能够体现主体的社会身份认同;另一方面,话语表达可以实现建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针对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网络参与和建构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的不足,以高校青年群体为问卷调查对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当前高校舆论引导工作的矛盾与现状,进而以互联网空间呈现的特征与舆论引导实现路径为研究内容。研究认为,高校青年能够积极参与建构网络空间,参与网络舆论的语言表达呈现泛娱乐化的倾向,并对网络空间的复杂性、重要性和科学性有所甄别,但是也存在着情绪化、容易被误导等不足; 需要进一步培养高校青年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培养政治过硬、高效规范的网络宣传员,还需要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高思政干部队伍的媒介素养,用青年熟悉的话语体系来引导高校青年在参与新媒体网络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协力共建良好有序的网络生态。  相似文献   

5.
大数据时代,网络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场域,直接改造着政府与公民间的互动模式。通过对网络问政平台公民与政府行为记录的大数据分析,可以考察网络空间的公民诉求表达与政府回应性。近年来,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政治诉求的规模大幅增长,经济发展类议题关注度最高,民生福利类议题次之,然后是国土建设类、农村类和贪腐类议题。面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参政,地方政府大力强化政府回应性建设。时空因素、议题归属和诉求表达方式是政府回应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反映着网络空间政治互动三要素——制度、政府和公民的演进和互动策略。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农民利益表达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表达渠道非制度化,农民利益表达制度化渠道不够通畅;二,表达平台非组织化,农民利益表达缺乏稳定的组织化平台支撑;三,表达方式非合法化,农民利益表达行为容易突破合法化底线;四,表达内容非权利化,农民利益表达内容主要集中于资源性权益,而非政治性权利;五,表达意识非主体化,农民缺乏利益表达所需的政治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空间传播过程中,受到群体影响,网民的观点和行为越来越极端化,最终产生极端言论和极端行为的现象。网络特性催生极化群体,技术赋权助推群内同质,不良网媒引导群体情感,群体心理加剧群体极化,这些都是网络群体极化的生成原因。当代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原住民”,极易受到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负面影响而造成道德共识分化、道德认知窄化、道德选择失能和道德行为失当等现象。因此,必须通过突破圈层壁垒、破解“信息茧房”、疏导网络情绪、治理网络舆情等途径构建网络道德生态环境,以此来凝聚青年道德共识、夯实青年道德认知、优化青年道德选择、强化青年道德责任,促进青年道德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王智杰 《国际公关》2023,(14):176-178
信息社会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全社会的媒介化存在。大学生是网络空间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当代大学生年轻有活力、个性鲜明且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独特的话语权。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构建大学生网络公共言论责任感,有利于维护网络空间的气朗风清。本文对数字媒介时代大学生网络公共言论责任感现状及缺失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9.
张金和 《新天地》2011,(12):63-63
在网络时代,如何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正确引导中学生文明上网,加强和改进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利用好互联网的优势,培养网络时代“四有”新人,我校通过举行辩论会,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办好校园网,用正确的舆论、健康的文化占领网络空间:利用校园公告牌(BBS)、QQ、E—mail等网络手段加强师生交流,指导学生健康上网;利用网络素材,充实德育内容;利用校园远程监控,引导良好学生行为发展等举措,充分利用网络优势,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开启了德育新渠道。  相似文献   

10.
与网络自由主义者所设想的去国家化的网络政治模式相反,"再主权化"成为网络空间国际政治发展的新态势。这一趋势是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的网络政治互动的共同产物:一方面,国家权威通过建立和完善网络监管的法律和制度体系,明确了主权在网络空间的管辖范围和方式,将虚拟空间中的社会行为和行为主体重新纳入主权的内部性之中;另一方面,国家行为体通过对外发展网络空间攻防、制定网络安全战略,从而确立其在网络安全中的主体地位。"再主权化"的发展给国际网络治理机制带来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兴趣情感同质化、交流表达符号化、圈际之间分离化是青年群体网络“圈层”的惯习特质。网络“圈层”给沉陷其中的青年群体带来情感极化、认知窄化、行为固化等诸多危害,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形成和社会交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青年群体对个性化表达的需求,主动入圈,积极发挥正向引领作用;充分认可和理解青年群体,鼓励他们敢于出圈、打破圈际隔阂;充分借助互联网和青年群体自身优势,寻求破圈,打造“圈层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韩雪 《国际公关》2023,(22):133-135
当代青年精神文化生活往往高度依赖网络,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已成为一种显著现象。兴趣情感同质化、圈层语言个性化、圈圈之间区隔化是青年网络圈层化的表征。网络圈层化存在使青年认知窄化、行为固化等问题,圈层内部易形成“信息茧房”,圈层之间的认知分化易导致冲突,为社会共识的凝聚带来阻碍。因此,引导者需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青年群体要主动打破自我与外界的隔阂,多领域需携手突破圈层界限,促进各圈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日益演绎成为意识形态领导权争斗和争夺的话语空间,导致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更加凸显,坚持协同治理成为顺势而为。参与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领导主体、主导主体及参与主体的层级性结构表征不同于现实空间而趋于平等化,各主体的功能随之发生变化,导致主体间协同关系更需要具有公共性,从而多主体协同参与治理成为发展趋向。而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多主体协同治理却面临困境,对去中心化的误解制约了治理主体实现协同,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选择阻碍了达成协同治理意愿,网民无序表达行为与协同治理的价值目标相背离,最终导致治理主体合力不足而弱化了协同治理效应。为此,应秉承协同治理理念塑造稳定有序的网络空间,制定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主体合力机制,打造完善的网络公共讨论平台等方面,为多主体协同治理提供空间和渠道,构建适应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治理的多主体协同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伴随着世界形势变化、国家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一系列变化,表现在表达方式从虚无走向自信,表达场景从现实社会走向网络世界,表达情感从非理性走向理性。其转化动因在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增强;网络技术的发展,表达渠道的多样化;理论引导逐渐科学化,国家发展日益受到关注。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话语的未来走向将由被动自卫向主动自强转变,由防范危机向寻求机遇转变,由情感宣泄向理论阐述转变,更加重视对网络民族主义话语的整合与引导。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青年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提出,加强青年学生道德教育要以崇高的理想信念作为核心;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基础;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作为基本内容,并特别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高校校园文化熏染作用、新媒体的育人传播渠道、青年学生的道德实践等道德培育路径。深入学习、把握习近平关于青年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论述、对于新时期加强青年学生道德建设、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化的应用,网络技术的普及,再加之权利意识的觉醒,民主化趋势的加强,公民借助网络表达政治主张,诉求政治利益,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现象。这一参政渠道既具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网民身份的虚名化和模糊化,网民政治表达的非理性和极端化,网民政治情感的情绪化和民粹化,使得网络政治参与的限度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关注。拓宽参政渠道,推进制度化建设,树立信息权威,规范网络秩序,培育公民文化,提高网民素质,是破解这一时代课题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8.
网络是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重要渠道,网络对青年学生思想和行为具有双重作用。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建设,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网络主权是国家主权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体现、延伸和反映。本文运用主权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网络主权主张、网络治理实践进行学理分析,认为网络空间治理必须坚持网络主权原则,保障网络空间秩序的良性运行;只有在坚持网络主权原则条件下,才能更好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共同构建网络空间的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作为一种新兴的舆情表达方式在现实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情是一种通过互联网络以及高新信息传播工具来实现主体言论发表、情绪表达和观点阐发的表现形式。与传统舆情表达方式相比较,它具有了一些明显不同的特质,产生的影响也是积极正向和消极负面同时并存。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群体,由于自身的一些群体性特征,其网络伦理道德往往受到网络舆情的极大影响。这就使得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及监管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具有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