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从最初的一种通讯工具逐渐转变为多媒体终端设备,手机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环境下,人们形成了手机依赖。而对大学生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与网络依赖的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随机抽取山西省某所大学1 000名学生,进行心理资本、总体幸福感、手机依赖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在学业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手机依赖与总体幸福感、心理资本均存在显著相关;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和心理资本对手机依赖有显著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自尊和心理和谐的关系,文章采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整体自尊量表和大学生心理和谐量表对442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和自尊均显著负相关,心理和谐与自尊显著正相关;(2)高自尊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高于低自尊组,高手机依赖组大学生心理和谐水平均显著低于低手机依赖组;(3)大学生手机依赖和自尊可以显著预测心理和谐;(4)自尊在手机依赖与心理和谐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指标拟合较好。因此,手机依赖通过自尊间接影响心理和谐,进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通过改善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来提高手机依赖者的心理和谐及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3.
手机是现代人的日常通讯工具。部分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间过长,已经产生了依赖性,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从心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主要有自身需求、从众心理等。可从社会、高校、教师、家庭、学生等不同层面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社会退缩在父母心理控制和大学生手机依赖之间的中介作用,分别采用社会退缩量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和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对588名广东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测量,并使用潜变量建模的方法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对父母心理控制的回归模型拟合良好,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手机依赖;社会退缩中介效应模型拟合良好,父母心理控制会通过影响子女的社会退缩水平间接影响大学生手机依赖水平。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 368名大一至大四学生的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触发性特质、师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结果发现:(1)与非手机依赖大学生相比,手机依赖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且其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均存在障碍;(2)行为触发性、认知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均与大学生手机依赖成显著正相关,而老师与学生交流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均能够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3)行为触发性和无计划触发性能够正向影响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认知触发性的影响不显著;学生与学生交流可显著抑制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但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抑制效果不显著;(4)行为触发性和学生与学生交流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存在交互影响。对于低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能够显著抑制其对手机的依赖;但对于高行为触发性的大学生来说,与同学交流对其手机依赖的抑制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刘璞 《南都学坛》2014,34(6):97-9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3G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上网频率普遍提高。网络既"依存"于现实环境,又是现实环境的"延伸",其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信息方式,使之储存了海量信息,满足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但手机网络与其他网络一样,暴力游戏、色情等冲击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导致学生交往障碍、认知缺陷。长时间沉溺于手机网络,引起学生的视力下降、颈椎病等,有损学生的身体健康。因此,通过法制手段、学校力量对大学生手机网络依赖群体进行干预,强化大学生的自控意识,是社会及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西安交通大学3557名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的研究,从情绪、情感因素、心理应激与心理压力、社会性分离等层面,分析大学生网络依赖行为及其心理成因,探讨网络依赖行为的理论解释及综合心理干预因素,并就网络依赖行为的心理干预模型构建,提出心理-社会-家庭-学校多维系统的干预模型理论.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在享用智能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依赖问题也随即产生.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提出的"逃避自由"理论有助于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产生的心理原因,同时弗洛姆提出确立"积极自由"的状态,也为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现象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使用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3 400名医科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医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探讨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显示,医科院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平均程度处在偶尔发生和有时发生之间,不同手机依赖水平组的学生在社会支持总分(F=4.353,P<0.05)特别是客观支持(F =13.277,P<0.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手机依赖和社会支持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687,P<0.01)。医科院校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手机依赖行为,手机依赖与社会支持有较大的相关性。高校可以通过提升学生认知、强化专业认同、改善人际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环境等来帮助学生克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0.
邪教信众心理特征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邪教信众的心理异常按轻重表现分为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它是一种独特的"成瘾"现象;它具有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状态的精神病样症状.针对邪教信众中广泛存在的这种非常态心理的特殊性,首先,应对精神依赖和精神痴迷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成因;然后.根据其心理特点,应用尊重、团体治疗、理解和共情等原则进行全面的家庭-社会心理干预和矫治;另外,对邪教信众除了从心理上进行干预之外,还必须通过社会支持系统对其进行辅助干预和治疗,以营造和谐的社会、家庭人际环境,消除其焦虑、烦蹂和矛盾心理,帮助其脱离暗示性环境,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大学生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症状的关联,采用方便整群抽样方法使用《抑郁自评量表》《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量表》《青少年手机使用依赖自评问卷》等,选取安徽省两所高校大一和大二751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电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16.3%。缺乏心理健康素养(OR值=6.139,95%CI:5.372~7.016)和手机使用依赖(OR值=2.443,95%CI:2.018~2.957)与抑郁症状均呈正向关联。并且手机使用依赖和心理健康素养对抑郁症状存在相加交互作用和相乘交互作用。有手机使用依赖且缺乏心理健康素养的大学生抑郁症状的检出率最高,为42.1%(664/1576),OR(95%CI)值为15.495(11.900~20.178)。该结果提示,应当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水平,同时减少手机使用时间,来预防和控制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外对手机依赖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在手机依赖研究对象的选取上主要以青年群体为主,方法也主要采用定量研究;考察了手机依赖和性别、年龄、自尊等八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手机依赖的危害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对手机依赖的防范主要从手机本身和教育两方面着手。国外对手机依赖的研究主要从生理和心理的微观层面进行,还缺乏宏观层面的考察。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普遍增加,一方面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危害着大学生。面对智能手机的诱惑,大学生要学会自己控制手机的使用,不要成为手机的俘虏。文章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四个层面来展开论述,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摆脱手机依赖,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手机通讯技术发展迅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但是手机的过度使用也产生了手机依赖症。大学生手机的依赖程度也逐年增加,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极大危害。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手机依赖率呈上升趋势。“手机依赖症”可以说是一种对手机使用产生病理性依赖的综合症,主要表现为患者手机在身边时,经常查看手机,看是否有短信、电话等;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感到紧张、焦虑,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手机;手机出现问题后,会异常的焦虑和烦躁。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水平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关系,使用手机依赖量表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275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人际交往困扰存在明显的学科差别,并表现在为理科生的人际困扰高于文科生。手机依赖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低于女生。人际困扰和手机依赖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并表现为正相关。大学生的手机依赖程度越高,人际困扰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中学生手机依赖量表和Aitken拖延问卷(中学生版)对29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韧性与学业拖延呈显著负相关,手机依赖与学业拖延呈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在心理韧性与学业拖延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手机文化作为流行的大众文化,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以手机文化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为切入点,分析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及大学生对手机文化的过分依赖等正面、负面影响。提出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手机文化观,以手机文化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的对策,旨在将手机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期取得较好收效。  相似文献   

18.
手机被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国内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手机短信交流的便捷、资费低廉优势和大学生追求个性、互动的特征是高校手机文化兴盛的主要原因;手机的使用在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同时也对其学业、心理、道德等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手机作为新载体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但也对传统教育管理制度构成了挑战。因此,高校应从手机文化建设、短信平台建设以及法制保障等层面予以应对,并从手机上网、传播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校运用手机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基于榆林学院学生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情况的问卷调查,描述当前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并浅析了产生依赖症的原因。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手机依赖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模式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是由工作的基本原则、组织模块、心理教育模块、早期预警模块、心理疏导模块、心理治疗模块等组成的有机系统,它立足于预防,科学干预,重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