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通过考察"金砖国家"外资流入与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变化,发现两者存在正相关性。在全球化经济下,对比较优势的把握应深入到要素层面,即要素质量、数量和要素组合共同决定比较优势。要素跨国流动对要素价格、质量、组合以及规模经济形成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比较优势,由此,中国应立足提升要素质量的规划,参与全球化经济。  相似文献   

2.
论当前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加入WTO后,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从中国近年外贸增长趋势和出口结构变化分析中国外来外贸发展趋势,通过对经典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发展中国家所应采取的对外贸易战略.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宜中国在新形势下发展的贸易战略和政策.  相似文献   

3.
比较优势理论是西方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国际分工的最重要的理论。近年,某些发展中国家在适用这一理论时出现了一些对进一步发展不利的形势,理论界称之为落入了“比较优势陷阱”。然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本国的对外经济贸易过程中基本遵循了比较优势原理而没有落入所谓“陷阱”,这与中国经济本身的条件和中国所执行的发展策略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都必须“从全球着眼,从本地着手”。从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角度看,我国当前 经济发展的战略抉择主要是:依托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寻求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竞争优势;努力实现从贸易大 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抓住机遇,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深入发展 ,未来的经济全球化将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但是在南北差距还十分巨大的今天 ,发展中国家要想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实现经济上的腾飞十分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呢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给了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本质,要求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又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回顾围绕“比较优势战略”而展开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之争基础上,通过引入“新经济增长理论”来完善“比较优势战略”的内在生产函数;而针对“比较优势战略”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和国家微观经济竞争问题上的缺陷,提出以集聚优势的思想整合我国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并以此推动中国经济微观竞争力的提升。最后,结合中国政府的新发展观,分析了在集聚优势思路下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借鉴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竞争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比较得出,竞争优势理论是互动的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可以为经济一体化理论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新思路。按照竞争优势理论进行内部分工,经济一体化集团会获得更多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回顾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对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差异的分析,阐述了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贸易,更多地强调了一国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创造和放大应积极、主动地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技术含量高、外部效应大、动态规模效益突出的双密产业和关键性产业。  相似文献   

10.
自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的指导思想.其对外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出口劳动密集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被打破以后,这一贸易格局出现了严重的不适性.导致了我国某些行业出现贸易条件恶化、贫困化增长、资源静态化的现象.比较优势不等于竞争优势,应在利用传统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实施多元化的出口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从而降低陷入比较优势陷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及对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国际分工进一步细化,产品内分工取代产品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在影响产品内分工的诸因素中,比较优势是最主要的因素。本文从加工贸易发展的成因入手,分析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将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定位于劳动与资源密集,技术密集两个方面,并就西部地区如何发展加工贸易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日韩汽车产业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日韩三国的必然选择。第一,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上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在三国人力资源上,具有最大的战略资源优势。此外,中国在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等方面也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第二,三国汽车产业结构层次逐渐趋同,急需重新调整和国际分工。中国、日本和韩国三国经济虽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发展模式大同小异,即以出口为导向,以制造业为中心。第三,中日韩三国进出口贸易结构,既有互补性又有竞争性。  相似文献   

13.
成德宁 《南都学坛》2006,26(6):96-10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制造业也正在经历着重大转变,出现许多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工业化国家迅速调整其科技政策和产业政策,重新强调制造业的地位和作用,并致力于开发先进制造技术。中国在发展制造业上具有比较优势,也具备良好的制造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能。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制造业应瞄准现代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一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发展;二是制造业的信息化发展;三是制造业的柔性化发展;四是制造业的集群化发展;五是制造业的绿色化发展。要提高中国制造业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生产体系、完善制造业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帮助工业化、积极推广建设工业生态系统,最终达到一种完美的共生体系,实现我国制造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就业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影响着人们的就业,认为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含义是国际分工,因此在比较优势作用下不断扩展的国际贸易、资本的跨国流动以及由此推动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全球化影响劳动就业的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15.
成德宁  杨敏 《南都学坛》2014,(3):98-103
在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转变,竞争优势取代比较优势成为产业竞争力的新源泉,而产业集群又是获得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工业化的后发国家而言,政府有必要制定产业政策,以调整经济结构,增强产业的竞争力。但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大多还属于部门选择性的产业政策,不适应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势。我国新时期的产业政策改革设计需要新的思路,即政府顺应产业政策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新趋势,把产业政策的重点从扶持特定的产业或企业转向培育和完善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内着力建立公平、高效、有序的竞争框架和市场秩序;政府在发展区域支柱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建立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加大对产业集群内通用技术的创新和技术扩散网络建设的扶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高交易效率和分工水平,增强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自身具有的高附加值、环保等特点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通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等指标进行现状和竞争力对比分析,明确我国传统服务贸易和新兴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水平。同时,对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旨在为逐步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关于区域竞争力理论的回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新的世界分工不再以区域的资源优势、比较优势进行,而是按照区域的竞争力进行,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展开西部区域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一个相关理论的梳理与总结。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对于西部的开发与进步,如何准确认识和评价自身的竞争力,是展开竞争的基础与前提,进行西部区域竞争力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有利于从更高和更新的层次发展西部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