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法制度孕育了伦理型文化,政治专制制度孕育了政治型文化。宗法制度和政治专制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宗法专制制度,宗法专制制度孕育了"内圣外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专制制度有利于确立中央集权政体,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宗法制度具有很好的调节机制,有较大的弹性和再生功能。但宗法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致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难以解体,阻碍了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发育发展。  相似文献   

2.
“修身在齐家”指出,只有通过修身培育道德感,才能营造道德的家庭生活,为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提供立足点。“治国在齐家”表明了儒家“家国同构”的基本内容,即,伦理理论上“家国同理”;社会观上“家国一体”;在政治生活中必须以“大家”为重,以“恕道”为行为指导。“平天下在治国”则突出了“家国同构”的文化含义,即,文化价值观的合理化对于实现一个“德风开放”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学打破了“家国同构”的传统 ,而战时中国文学开始的“家国同构”的重建是一种复杂的历史存在 ,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异。“家国同构”的传统既在民族命运和无产阶级政治的层面上得到重构 ,又在个体生命的层面上被质疑 ,成为战时民族心理和作家心态的历史呈现 ,也预示出战后五六十年代文学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家国"不仅组织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结构,它还是构成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家国意识及民族精神的影响下,对于国家政治主题的关怀一直是明清长篇家庭小说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它不仅表现于家庭内部事件的寓指中,在家庭外围的各种社会活动里,对于政治的直观叙写、暴露与批判亦是此类小说作家们明显而刻意的追求。作家们在"政治"场景的细写和解剖当中,将他们心底的末世声音传递了出来,这是他们对于时代风雨的敏感体验和反映。  相似文献   

5.
字辈语不仅仅关联着传统中国人的姓名字号,而且还与中国姓氏学等众多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字辈语不仅仅关联着传统中国人名字的排行问题,而且还直接关联着中国人深藏的文化心理、家国情怀、伦理趋向、民俗习惯、婚姻特质、地方风物,乃至民族精神。因此,无论如何,字辈语都是中国文化集成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范型,从而成为一种特定的生活模式。家国同构的情感归依、发展本位的价值导向、文化铸魂的思想引领、责任优先的担当气魄、面向未来的共同体魂,都在字辈语中有丰厚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家国观念与中国人的总体性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家国情怀不仅从道德价值层面强调亲情、家庭的重要性,而且将其视作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这是当代中国基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实现文化革新的重要突破口。文化革新最直接的体现是观念革新,家国观念从封建社会的强调国家的权威性,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点,说明中国的家国观念有其本身顽强的生命力和所属的发展环境,是一个不断蜕变和形塑的过程。面对新的环境,家国观念需要赋予新的时代内容,需要家庭和国家之间相对社会地位的修正。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家国同构思想没有注意到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差别,把国家理解为家的扩大化,把国家治理理解为家庭治理,由于儒家在中国历史上的主导地位,家国同构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样的思想也导致了中国古代对法律作用的漠视,进而与西方社会产生了深刻分野。即使这样,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也提出了一些颇有教益的公共议题,其中不乏浸透着沉甸甸的道德关切的议题,其中的智慧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正定型于经过创新发展之传统“国—家”形态。运用历史政治学进路进行比较性考察可见,“国家”形态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类型之别:西方类型无视甚至刻意否定家、族,中国类型承认家、族之合法性,以国—家兼容一体的结构和精神为骨干,形成“国—家”形态。它在漫长历史过程中屡遭冲击却顽强维系,晚近一百多年间又经历了家、国脱嵌-再嵌合的过程,其强大历史韧性要求我们将其理论化为自主知识体系之基础性概念:“国—家”肯定家对人的生存论意义,承认家、族的政治合法性与治理功能,“拟亲化”机制广泛存在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家内亲亲之情弥散于国中;“国—家”是有情意的政治共同体,其政治以人心为枢纽,其政府是全员的、全方位的责任型政府,更大范围的天下秩序以家为基础。  相似文献   

9.
传统等级观念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它是在经济、政治、思想、法律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于我国当代政治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尤其对于公民政治参与方面意义重大。引导传统等级观念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经济发展和政治参与相协调,利用新媒体使公民的主体性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不断深化,同时还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民参与国际事务中发挥的力量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程度的深入有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方式,逐步摆脱传统等级观念的束缚,保护公民权利,推动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0.
研究认为,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的公民,客体是公共领域,方式是多样的,并且政治参与仅限于参与。而有序应表现出和谐的状态;有序应该既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又符合本国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这是判断政治参与是否有序的重要标准;有序内涵着自由。扩大,即在完善现有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的基础上,要不断探索出新的政治参与形式和政治参与方式,它既有“量”上的要求,也有“质”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以人口学、社会学(家庭方面)、社会心理学(认知方面)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从生育主体———农村居民的主观角度,通过大规模问卷调查,并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考察和研究了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生育性别意愿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依研究结论讨论了当前我国农村家庭性别平等观念的表现和变化,以及对生育性别意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在建构“结果—程序公平感”一致性矩阵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个体公平感对其政治参与意愿的影响机制以及政治信任的中介作用。采用多项式回归与响应面分析技术,本文对8635份有效数据进行统计检验,结果显示:当“结果—程序公平感”体验一致时,个体政治参与意愿随着公平感的提高而显著增强;当体验不一致时,个体政治参与意愿随着体验差异的增大而显著增强;同时,政治信任在两者的影响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个体公平感与政治参与意愿影响机制的认识、理解,也对激发多元主体有序参与治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中国人的"家"始终是与血缘、乡土地缘关系联系在一起.重视家庭.强调家族观念,对于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有积极作用;但过份强调血缘、乡土地缘关系,把家庭模型的人际关系过分扩张,则会产生"惟情"现象.要了解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就必须读懂中国人的"家"字.  相似文献   

14.
思维同构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通过同构式教学方法创新,坚持教育价值取向的思维同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坚持学科整合的资源同构,注重教育的科学性;坚持教学统一的范式同构,提高教学的接受性,从而凸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消极参与是一种非良性的政治参与行为,体制外参与是一种并非依据法定程序或制度规定的非良性参与或良性参与行为。建国初期中国农民的消极参与有体制内和体制外之分,体制外参与又有非良性的消极参与和良性的积极参与之别。对于今天仍处于转型期,民主参与制度尚不健全的中国而言,应深入分析消极参与的成因,并努力将其祛除,而体制外的良性参与更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将其纳入体制内,成为制度化参与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急遽的社会转型蕴生了"企业白领"这样一种特殊的新阶层。本文采用质性的研究方法,所得结论表明,"企业白领"政治参与的渠道和类型,多元化的参与渠道加上多样态的参与类型,并未获得满意的效用。鉴于此,本文提出若干对策,以期推进外资企业与私营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政治参与有序化。  相似文献   

17.
有着浓厚民族情感和"家国同构"意识的中国作家,通过小说叙事自然地将家族兴衰史与国家命运历程紧密相连.在他们创作的中国现代家族背景小说中,通过展示叛逆者形象对封建家长制度和礼教规范强烈不满的情绪和追求自由与民主的愿望,启悟人们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个体生命本真价值和精神家园终极意义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政治模式"的概念源于中国历代户籍管理中灌输给老百姓家观念和义务观念的基本理念,反映到现在就是民众自省其行为对家庭和社会的作用。中国的发展只在于民心所向和自觉政治思维的广泛应用,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人权的发展,改革开放至今的成就证明二者的同向。中国政治模式是一个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开展的未来人类发展尝试,不仅代表体现世界各个层次的发展问题,也给西方所谓的"保卫人权"上了一课。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揭示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本质和特征;并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不同历史环境中的政治参与意识其性质也存有差异,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同时,本文还对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引导提出了自己的浅识。  相似文献   

20.
在"国家-集体-家庭"分析思路下,围绕"一工一农"家庭成员自我观念的变化阐述家国精神内向而务实的特征和发展脉络,以"一工一农"家庭的生活和发展轨迹再现时代变迁过程中社会制度与家庭结构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从家庭劳动到社会主义建设,"一工一农"家庭的形成过程展现了"大我"与"小我"间的冲突与和协.作为深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熏陶的社会代,"一工一农"家庭以劳动者多元化身份把家庭的艰难经历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体现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以及对集体的认同和归属,见证时代发展贡献者家国精神的接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