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腐败的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和变质,引申入政治学,腐败则指权力的质变,亦即权力的异化。它是一种利用公共权力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腐败的产生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主观条件,掌权人有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心理和欲望;二是客观环境,掌权者有能够谋取私利的机会和条件。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腐败便由此产生。从上面可以看出,腐败是由三个要素构成:一是腐败的主体,即指与权力相联系的组织和个人;二是腐败的行为,即指以权力被滥用来谋取私利为特征的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的、违法违纪的堕落行为;三是腐…  相似文献   

2.
腐败行为的形成机理与反腐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腐败给行为者带来的收益可能大于其付出的代价,并且在现实中政府腐败与个人腐败有共生趋势。企事业单位的腐败实际上可能比政府腐败更为普遍且更为持久,但政府腐败更难于被公众接受。无论腐败有何历史原因,社会为腐败行为而受到的损失实际上大于政府、个人及其他组织的腐败收入。反腐败是当今社会进步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3.
公众腐败存在的证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角度,对“腐败”一词的内涵进行了论述,指出“腐败”不仅指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还有社会公众的腐败行为,而后者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使我们的反腐斗争不能彻底进行。因此有必要对公众腐败现象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腐败的本质是公职人员利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为了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制,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现存在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腐败最大量的表现在经济领域,最严重的危害在政治领域,反腐败是严重的政治斗争,任何腐败行为均是腐败主体,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三大基本素的结合,其中腐败主体是主观人为因素,腐败对象和腐败机会是客观因素,腐败机会是关键因素。惩戒腐败,要根据腐败发生的机理,对症下药,综合治理,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腐败行为是有成本的。在经济学家看来.腐败行为是腐败官员作为“经济人”角色的一种“自觉”活动,但由于腐败破坏了经济系统既定的帕累托状态,损害了效率和公平,因而腐败被经济学认为是可“理解”但不可“容忍”的。现行的反腐措施法律约束和道德约束的实施也是有成本的,这或许不是最优选择,经济学家更希望找到一种制度能够“经济学”地“内化”腐败,使腐败成本最小。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从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腐败问题 ,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和行为 ,它具有一定的社会结构、社会表征和社会效应。我们可以透过这些现象 ,深入到社会内部探究腐败的本质及产生的根源 ,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认清腐败内在的、深层次的东西 ,找到腐败的治本办法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反腐败思想初探向春阶腐败现象在我国是较为严重的。它表现为腐败行为程度深、范围广。从揭露出的大量事实来看,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数额越来越大,重大恶性案件成倍增加,并且有由个人行为向组织行为发展的趋势。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的数字,1993年五月至7...  相似文献   

8.
制度分析与行为分析相结合代表了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结合行为科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行为理论 ,归纳出行为的“制度 -行为”模型 ,并运用于权力腐败研究 ,得到了权力腐败行为发生模型与腐败水平模型。权力腐败行为是腐败行为主体与制度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腐败水平取决于正式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9.
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是滋生和助长其它腐败的重要原因。它不仅会使违法犯罪的人逍遥法外,而且会使广大人民丧失对社会主义正义、法律公正的信心。在依法治国的今天,全社会都在呼唤一个纯净、公正、明朗的法治天空。 司法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司法腐败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司法活动中,为了谋求和保护不正当的私人利益、地方利益,利用司法职权搞“权钱交易”、“权情交易”等,以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从而损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合法利益的行为。对于国家权力来讲,司法腐败造成的损伤是硬伤和内伤。用一通俗的话讲,行政再腐败,只要司法不腐败,就有惩治腐败行为的希望;而一旦腐败在司法领域大面积地蔓延,它所带来的就绝不仅仅是社会  相似文献   

10.
法人腐败是导致社会资源不合理分配的群体行为,和一般腐败相比,它具有制度化、组织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如不及时遏制,将会延缓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治理法人腐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我们提高认识,而且要做好建立监督机制、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市场行为、改革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关系网是由许多个人按照共同利益所结成的一个可标识、有功能的统一体。它没有正式的规章制度,在不可见的压力下运作。它是一种网络结构,与法制社会的“科层制”是寄生关系、包容关系。关系网文化产生了更为严重的腐败行为,造成集体腐败现象,形成反侦查网,诱发政府官员的期权化腐败行为,人们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关系网文化下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强化了社会腐败问题。为此,我们要打破这种关系网,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民主建设,实行政务公开,加强廉政教育,提倡社会新风尚,从关系网这一层面解决我国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官员腐败的内在演化机理是当前反腐败工作的要点,如何实现对一把手的有效监督是共有难题,为了探究官员腐败诱因、腐败动机以及腐败能力,特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中国司法裁判网2009—2017年的283个镇街一把手腐败案例为研究样本,借助QSR NVivo 11质性分析软件,聚焦于腐败行为视角,研究镇街一把手腐败行为特性,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行为提供对策建议。研究发现,镇街一把手腐败案例存在共有的逻辑特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缺失形成反差,工作中的能人形象与生活中的堕落行为并存,职务行为公开透明与贪腐行为复杂隐蔽对应,反腐的高压态势与贪腐的侥幸心理的反差,严密的纪律制度约束与贪腐行为团伙化的应对,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与权力使用任性的落差等,是镇街一把手想腐败、敢腐败、能腐败的具体外在表现。应该从筑牢“不想腐”的思想堤坝、建构“不敢腐”的惩戒机制、扎紧“不能腐”的制度笼子三个方面遏制镇街一把手腐败蔓延。  相似文献   

13.
腐败活动和腐败行为,困扰着人类社会各个政治共同体,它的危害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当前腐败活动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从类型上来说,拜金型、拜物型、徇私型、享受型、贪色型为主要的类型;从方式上来说,贪污侵吞、弄权勒索、以权营私、以钱舞弊等是最基本的方式;从手段上来说,向隐蔽化、高级化和“合法化”发展;腐败活动往往发生在改革措施出台后的一段时间里。当前反腐败的对策选择是: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是清除腐败的根本环节;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发展市场经济,迫切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并认真执行这种政策;建立一个完整、严密而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权力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4.
腐败是一个涉及诸多领域的制度现象,腐败问题的解决需要采取制度措施。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了制度决定腐败的机理,揭示了中国现阶段腐败的制度根源:现有的制度导致公共决策领域的范围太大,腐败的机会增多;其次,现有制度导致公职人员行为的激励机制扭曲;最后,现有制度对腐败行为的约束机制不足,惩罚太轻,使得腐败行为的预期成本很低,腐败行为相对“廉洁”行为来说非常“合算”,使腐败行为大量发生变为现实。文章提出了反腐败制度创新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5.
高校科研立项腐败是指高校在科研立项过程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行为和其他违规行为。造成科研立项腐败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突出表现在机制的不完善上。防治高校科研立项中的腐败行为,除了要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素质外,还必须探寻更有效的制度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腐败?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c腐败又是与统治阶级、国家权力、政治制度相联系的败坏现象及行为,因此腐败的存在是同一定的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在原始社会,因为生产力极不发达,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所以没有腐败。当社会步入私有制,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便产生了腐败现象。社会的发展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属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因为生产资料为少数剥削者占有而形成了私有观念。剥削制度是腐败产生的经济根源,剥削阶级腐败思想则是腐败产生的思想根源。在这种社会条件下,腐败的滋生…  相似文献   

17.
当前,腐败不但表现在我国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之中,而且表现在社会生活之中,影响着一些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呈现民俗化倾向。我们必须对此保持警惕,因为我国传统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为腐败民俗化提供了路径依赖。大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营造全民共同反对腐败的良好氛围,严厉打击和惩治腐败,这是避免腐败民俗化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8.
论“法人腐败”的性质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法人腐败”,是指具有民事权利主体资格的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合法社会组织及其成员 ,为了谋取法人 (单位和部门 )利益 ,在法人意志支配下 ,并以法人组织的名义所组织实施的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和其他腐败行为。法人腐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腐败”和“群体腐败”现象 ,它具有“团体性”、“组织性”、“合法性和欺骗性”、“行业性和普遍性”、“权力性和职务性”等特点。法人腐败是一种深层次的腐败现象 ,是一种“系统腐败”、“体系腐败”和“结构腐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经济转轨时期腐败行为的分类分析论证了腐败的表现形式及新特点,并且从经济转轨时期暂时出现的无序状态、脱节、失控及其政策法规方面的漏洞,政府干预中出现的偏差,个人欲望的异化,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等方面论证了腐败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反腐败斗争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从腐败评价的角度看,只有基于腐败的风险评价,才可能建立预警机制,提前防范可能发生的腐败行为。从经济转轨的背景看,我国在这一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制度上的真空和漏洞,从而使腐败的出现和蔓延有可乘之机,必须加强制度预防。从制度评价的角度看,中国未来反腐败斗争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对国家廉政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重构国家制度体系,有效减少产生腐败的制度漏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