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南国》2008,(6):60-61
浙江一名男子在重庆开了3家建材店,1月16日早上6时30分,他从重庆出发,一个人骑自行车回浙江,1月29日下午到达终点。他跨越5省市,用时14天,总行程1987公里,平均每天骑行140多公里。其总共花费1200多元,平均每天花80多元。  相似文献   

2.
黄晓林 《社区》2014,(26):58-58
《周易·系辞》里的一句话,“举而措天下者谓之事业”。何谓“事业”?就是你的行为能够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才叫事业。175年前,林则徐在虎门销烟,表面上是做销烟这件事情,其实是对西方过度追求金钱、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的否定,也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不认可,这是东西方文化撞击的结果,在当时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1995年8月23日,上海《文汇报》记者徐作生先生赴仙居韦羌山“考察”蝌蚪崖后,即于同月30日在该报发表《中国文化史一大悬案将被揭开——仙居发现蝌蚪文石刻》的报导,1995年11月1日,即徐“数次深入浙江、江西、福建三省的畲家村寨”“进行了详细周密的勘查”的两个月后,又在“福建省畲族风情习俗研讨会”上拿出论文《仙居韦羌山蝌蚪崖石刻考释》,据徐说,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反响”。确实,不久中新社即发表了《我国畲族文化遗迹首次在仙居发现》的消息,《人民日报》又作了《仙居发现远古畲族文化遗迹》(作者黄冬初)的报导。据说,海外报刊也进行了转载。对于这一“震聋发聩的观点”,引起了浙江省考古、历史、民族学界和民族管理部门及广大畲族干部群众的极大关注。我们也步尘徐学者,于1997年1月29日和2月10口两次赴仙居韦羌山勘查考察,觉得轰动一时的“韦羌山蝌蚪文为畲族远古文化遗迹”是毫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4.
“者”“所”是古汉语中两个难解的词。关于其词性、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具体用法等,在语法学界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结论。为了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教学体会,经过多方比较,出提自己的见解,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5.
正机器更庞大,齿轮更多,咬合更复杂,社会的因素更强大了。社会够混杂,杂到他每天必须按捺住一些什么,忘掉一些什么。圈里人预言他将不再持守,此去经年,他,还在——这里的他,我以为,应是泛指,那大概可指中国当下任何一个执着于教育者。当然,教育和社会天然有着密切之联系,我们理应希望两者的良性互动,既成就教育,也成就社会。我们当然不愿意看到社会、教育彼此的某一面向成为对方的负累。但是,它,还是出现了!而,他,正在经历——  相似文献   

6.
烟毒之祸是影响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为了治理烟毒,南京国民政府于1935至1940年在全国发起了“两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江苏省对此积极响应。该运动颁布了一系列禁烟、禁毒法规,以《江苏省限期禁烟办法大纲》为基本施政纲领;设立“禁烟委员会”为领导机构,成立戒烟院所实施传戒;从禁种、禁运、禁售和禁吸四个方面开展运动。该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烟毒泛滥,但也因一些问题导致效果有限,烟毒禁政有待于社会性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7.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他们的诗歌在抒情主体方面有重大的区别:"归来者"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好像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朦胧诗"中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强调用自己的眼睛理解生活、评价生活,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8.
《史记·陈涉世家》记述:“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以陈胜吴广为首的戍卒九百人首义大泽乡,天下云合响应,终于推倒了秦王朝的统治。汉代人总结秦亡的原因,多将“发闾左之戍”与“收泰半之赋”并称。于是,“闾左”的意义,成为秦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題,尤共对于秦末历史的认识至为关键。然而对“闾左”的认识,历来存在着分歧。  相似文献   

9.
号称“北方早春第一果”的大樱桃,撩动了莱州市南十里乡山口村农民任德祥的心扉。为在贫困的山里建起一流的“大棚樱桃实验园”,他痴心不改。任德祥是当地出名的“苹果大王”、“葡萄大王”。他栽培的5年生红富士苹果,亩产4500公斤;他培育的巨峰葡萄苗木,更是远销全国,但他突然要  相似文献   

10.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抒情主体是诗歌情感指归的标志之一."归来者"和"朦胧诗"人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相异的生命体验和诗学观念,二者诗歌的抒情主体区别很大:前者的抒情主体大多是某种集体的代言人,个体的存在被消融到一个似乎真正存在过的"我们"当中;而后者的抒情主体大多突显自我,张扬个性,强调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诗中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2.
杨长生 《社区》2002,(16):51-51
美为公众所爱。面容美包括牙齿,洁白、健康则更美。据卫生部门统计,我国有74%的人牙齿有问题。那些牙齿发黄、发黑的人更是不在少数。开一家洗牙店,既可解决人们在医院排队治疗牙痛的烦恼,又可为需要健康美白牙齿的人提供方便和实惠;而投资经营者又能获得丰厚的回报。顾客只需坐在或躺在躺椅上20—50分钟,享受着每秒钟3万次的超声波与高压水雾轻拂牙齿,其表面污垢、结石、菌斑即能全部清除,使牙齿洁白,口腔更清洁。投资费用需10—15平方米的门面房1间,月租金800—1000元,店面装饰可简单可气派;办一服务营业执照300元左右;购电子超声波洁牙机…  相似文献   

13.
李味琦 《社区》2002,(22):18-20
德加社区德加社区位于杭州市城西,座落于环境优美,鸟语花香的“西湖胜景”蒋村商住区内,由德加公寓、中兴公寓、科技新村、美都新村四个小区组成。总面积187700平方米,楼群78幢,住户2766户,人口6900余人,居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高。社区居委会设立以来,把抓好社区信息化建设和实施社区自治,提高社区民主管理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根据社区居民生活的实际需要,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信息资源,创办德加社区网站,建立综合性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和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使社区居民不出家门就能反映各种问题和困难,提出各种意见和建议,得到各种帮助和服务,提高了社区为居民排忧解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韩愈《师说》中有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对这句话,通常的解释是: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困惑呢?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也一直援用这—解释,但近来研读中国哲学,却发现这一解释殊然不当。现结合韩愈的哲学思想对这句话进行重新分析和解释,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期,烟毒泛滥于山西全省,太谷县尤重。阎锡山掌握山西军政大权后推行村政改革,实施整理村范。铭贤学校以此为契机,成立铭贤学校整理村范协进团,深入太谷乡村从事禁毒工作。整理村范协进团是铭贤学校早期参与乡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两年的禁毒工作使铭贤师生更为关注乡村,而乡村建设也逐渐成为铭贤学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老友》2005,(11)
均敛莎尹上履纂郎 神舟故里传佳音, “神六”万里抒豪情。 华夏敢为天下先, 吾挤攀高毋稍停。旬︸仁刃范担圈 O文 天,’‘神六”悠悠傲圆蟾。桂影里,嫦娥舞翩趾。 天,河汉涓泪如涌泉。一“神六”去,矢志要探渊。民欢。’- 科技强国与时进,「再创辉煌壮丽篇。咏甲蒯犷O晓辉 ’“  相似文献   

17.
“文眼”是文章思想内涵的凝聚点,是全文的脉络枢纽,起一动万随、制约全篇的作用。首先,“文眼”是文章的主题所在。抓住了文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文眼”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6,是精心安排的“慧眼”或“节骨眼”。如果把文章的线索比作人体的经络,那么“文限”就是人体的穴位。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得很清楚:“余调服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服,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所谓“神光”,就是主题思考;所谓“照映”,就是照映主题思想,使文章的主旨一下光明透亮,把读者引入一个崭新的…  相似文献   

18.
姚化伟 《社区》2012,(8):56-57
《儒生》在中国内地创刊并公开出版格外招引目光。晚清新政后科举废,民国肇造后读经废,五四新文化后孔教废。三废之余,“儒生”这个秦政一统时出现并伴随中华帝国始末的名号,实质性内涵已然被掏空,偶有人用用。也无非是泛指书生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要考证了《孙子兵法·九地》 ,指出“四五者”既非传统说法的“九地” ,也非外国学者所云“四路五动” ,而是指“四时”“五行”。  相似文献   

20.
寤生 《左传·隐公元年》:“荘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杜注:“寐寤而荘公已生,故惊而恶之。”正义:“武姜寐时生荘公,至寤已觉其生。”而《史记·郑世家》记载此事为:“生太子寤生,生之难;及生,夫人弗爱。”黄生《义府》用“右文说”“寤”通“牾”益明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等亦主其说。今人多从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