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劳动力市场”这个概念,是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其实质是把劳动力真正作为生产要素还其本来面目,使之流动起来,并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合理配置。劳动力市场的提出,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完善。(一)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劳动力市场的雏形尚在发育之中。建国40多年来,我国政府基本上不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把农村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劳动力资源来考虑,不过是最近几…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在就业与再就业工作中地方政府调控与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利弊,分析了赣、湘、粤三省再就业工作地方政府调控与劳动力市场化矛盾,阐述了如何充分发挥“两只手”在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非正规就业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国际经验、历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对于解决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非正规就业存在劳动关系不规范、技能培训缺乏,社会保障缺失、管理和服务滞后等一些列问题,制约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解决非正规就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必须立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和就业形势.建立社会保护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正> 广东劳动力市场经近十年的发育,已初步形成国家、民办、私营和自发四个层次的市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劳动力市场机制调节劳动力供求、配置的积极作用.而且,市场配置劳动力的复盖面越来越大.目前,广东的外资企业、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劳动力配置,基本置于市场机制作用之中.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及外省民工流入广东务工中,基本上是通过市场配置的.据不完全统计,到1990年,广东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中就业已达800多万人.同时,12年来有400多万外省劳动力先后进入广东务工经商,目前仍有约200万人在广东就业.全民单位和大集体单位的劳动合同职工和临时工,也基本由市场调节配置.据粗略统计,每年新进入第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中,有90%以上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这个媒介进入就业岗位的.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事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在借鉴欧盟国家实施灵活保障就业制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吉林省弱势群体就业及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保障性的现状,提出促进吉林省弱势群体就业的若干保障性政策建议,包括:适当限制就业过度“灵活化”;采取措施保障弱势群体就业“安全性”;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机结合;强化失业保险功能,构建弱势群体就业援助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对话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6.
改革20多年,市场体系中,商品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商品种类比较齐全,各种层次并存的基本成熟并不断完善的体系。与之相反各生产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尤以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发育迟缓最为明显。但滞后的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也不平衡,然而劳动力由劳动力供给充足,可以较快地发育起来,相比之下,资本市场由于资本供给短缺和行政操作的双重约束,其发育面临的困难较大,问题较多,属于市场体系中的“迟中之迟”。资本市场发育中的缺陷,被称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整个市场体系的育和完善进程。因而有必要指出我国资本市场发育的缺陷,探明…  相似文献   

7.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个统一、灵活和充满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城镇失业率加速攀升,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继而带来贫困、收入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社会不安定因素大大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促进就业,必须充分重视劳动力市场,维护劳动力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让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8.
就业保障的难点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当前呈现的新特点是 :供需矛盾突出 ,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 ;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因失业而导致的贫困、疾病、离婚、犯罪等不良影响波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此 ,政府应有所作为 ,必须确定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既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原则 ,又要强化对就业的政策调控。确定“就业优先”战略 ,制定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都要充分考虑“就业优先” ;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并在“市场失灵”之时实施必要的政府干预 ;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调整劳动标准以促进就业 ,制定竞争规则 ,进行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 ;强化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指导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近年 ,要着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并特别关注其中的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可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如减免税费、开发公益岗位、使用财政资金直接扶持等促进其就业 ;同时 ,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体系。  相似文献   

9.
论市场对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把中国目前的就业水平和结构 ,放到一个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的分析框架中进行评价 ,着重分析改革以来市场是怎样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 ,重新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的 ,并揭示出阻碍劳动力市场进一步发育的制度性障碍。在此基础上 ,对劳动力市场发育进行展望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存在主次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与区域二元分割的双重“二元性”特征.文章对此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提出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充分、社会福利政策变革与转型、劳动力无限供给是职业教育与培训机制双重“二元性”的主要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转变福利理念、建立长效机制等致力于消除双重“二元性”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1.
民工潮、民工荒与中国农村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民工潮”和“民工荒”现象则是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从我国的情况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城乡分割的制度性缺陷、非农就业岗位的不足、政府履行职责的相对被动和农民自身的一些问题。要化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矛盾,必须做到拆除阻碍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制度壁垒,大力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引导,以及适度推进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就业制度改革三十年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社建 《社会科学》2008,(3):117-122
30年来的就业制度改革是政府与劳动力市场共同发挥作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过程,基本遵循了努力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改革原则.为此在简要考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统包统配制的就业制度的基础上,探讨就业制度改革30年来的简要进程,反思就业制度改革,分析展望未来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前景,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效扩大就业与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本地和外来劳动力所面临的就业机会和报酬的研究,本文揭示了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的歧视,是经济转轨时期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的产物。经验研究结果显示,外来劳动力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59%是由就业岗位间的工资差异引起的,41%由就业岗位内的工资差异引起。且工资差异的43%是由歧视等不可解释的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内部及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部门之间劳动力流动机制的考察,阐述了我国城市就业体制转换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碍。文章认为,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和政府采取各种“买断”方式结清与职工之间尚残存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实现二元劳动力市场条件下就业体制转换的关键。政府反失业和再就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应建立在设计与上述目标相一致的制度安排上,而不是急于追求劳动力市场形式上的统一。在劳动力存在制度性差异的现实约束下,政府在宏观调控上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无疑会降低就业体制转换过程的交易成本,这同时也是中国渐进式改革模式中所蕴涵的一个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15.
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建设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战略任务之一。理论与现实都要求,构建城乡劳动力就业缔约模型,以阐释中国劳动力市场现实运行状况。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二元分割,主要表现在市场进入壁垒、不同于市场的演变、子市场的特征、进入市场后缔约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主体的特征等各个方面。对于农村劳动力在非正规市场中遭遇的一些问题,主要应当从市场发育、市场特征、劳动者的组织化状况和相关制度安排中去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试验区为典型,在分析其劳动力市场发育条件和障碍的基础上,提出加快劳动力市场发育的总体及分阶段战略目标.着重从就业与通胀、效率与稳定、创新农业劳动力转移模式,深化改革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燊成 《东岳论丛》2023,(5):130-136
作为一项新兴的制度设计,就业救助既将就业延展至社会救助,也将救助内嵌至劳动力市场,逐渐成为激活贫困者内生动力、盘活劳动力市场以及应对福利给付与就业参与“二律背反”的重要选择。在中国,就业救助秉承“自食其力”“不劳动者不得食”中华文化理念,经历了松散式政策措施与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两大演变发展阶段,在内容上渐趋完善并形成了三种典型的救助路径。不过,现行的就业救助制度效果有限,存在两方面短板不足:一是定位的双重偏差导致独立性缺失,二是内容的粗放式设计造成供需瞄准不足。新时代,就业救助制度可以在两方面实现路径优化:一是理顺就业救助的制度定位,促进社会救助政策与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有效衔接;二是实现内容的精细化设计,促进救助需求与政策供给的精准匹配。  相似文献   

18.
王永钦  董雯 《中国社会科学》2023,(11):45-64+205
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处于深刻转型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特征。任务内容成为理解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重要视角,基于此构建衡量中国劳动力市场任务结构、任务密集度和新工作创造的关键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中国劳动力市场呈现出“就业极化”、新职业分布不对称和职业技能溢价等新特征;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是推动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基于任务内容视角的任务偏向型技术进步,拓展了技术进步在传统技能溢价之外的解释力,有助于在人工智能时代推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出台的三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在强调“三农”问题,都在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要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减少农民,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开原有土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通过发展县域、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逐步加快了城镇化建设进程,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初具雏形,初步建立了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20.
在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大面积向城市转移就业过程中却出现了劳动力“回流”现象,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真正转移不回流,稳定就业和良好的心理适应是必备的重要条件,而和谐劳动关系对其条件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在细致分析劳动关系中的不和谐因素基础上,从社会环境营造、企业职责界定及政府功能发挥等方面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