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家读小说总是别具一格。这点我深有体会,以前读林斤澜说《水浒》的文章,曾惊叹他的眼力。张大春是台湾著名作家,著有《鸡翎图》、《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等小说。《小说稗类》是张大春有关小说观的专著。想来,现在小说虽然很少读了,但读小说家讲小说的文章,很多人乐此不疲。这也算是读小说了。张大春以小说出名的时候才二十出头,现在人到中年,有很深的学术涵养。历史学家吕思勉曾著有  相似文献   

2.
汉人小说观念探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人小说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而要正确认识汉人小说观念,则应从分析《汉志》入手.《汉志》著录诸子百家是从“时君世主”统治需要出发,其价值判断也是从政教着眼,“小说家”自不例外.“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有丰富内涵.据出土秦汉简文,稗官是县乡低级小官,亦为秩级较低小官之通称,其职掌多为辅助性的.据《汉志》如淳注,稗官有称说“闾巷风俗”之责,乃周代“士传言”制度之延续;“稗”音“排”及“偶语为稗”说,揭示了“稗官”之“街谈巷语”与偶语、排语、俳语、诽语等的语义联系,实指与朝政得失相关的“连偶俗语”.《汉志》对小说家的定义正是根据其所著录的作者和作品实际加以归纳而得出的.不是先有了小说家称谓才称其作品为小说,而是先有了小说称谓才称其作者为小说家.因此,仅仅将“小说”理解为学术价值判断显然不够,它其实隐含有文体意味.汉人的小说家定义和《汉志》著录的小说文本规范影响了后世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老之学与《汉志》小说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简称《汉志》)在"诸子略"著录小说家十五家,小说家既被列入诸子之一家,必有其共同的学术思想倾向。本文认为,《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从两个方面探讨了《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关系:其一,在已被证明《汉志》小说家作品的主要部分是方士小说的基础上,从方士的思想倾向和活动方式入手,揭示《汉志》小说与黄老之学的联系;其二从《汉志》小说有关佚文资料的考订分析入手,证明《汉志》小说家与黄老之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英国文坛耸立着伟大的小说家,诗人托马斯·哈代的忧郁形象。哈代做为一个小说家,作品是非常丰富的,而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统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的作品。“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这样几部作品:《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得》等。作家给这些作品起的名称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它们所反映的正是人物的性格和社会环境发生冲突而产生悲剧,其中或者以性  相似文献   

5.
德拉布尔写实小说中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英国当代小说家Margaret Drabble的小说以写实为主,作品中渗透着作家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本文着重分析《夏天的鸟笼》和《冰雪世纪》两部小说,探索Drabble人生哲学在作品中的流露。  相似文献   

6.
小说观念是小说家对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总体看法,包括小说家的哲学、美学思想,对小说社会功能的认识,所恪守的方法原则等许多复杂内容。小说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它是时代的产物,是小说家和读者美学思想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在艺术创作中无所不在,渗透在作品的思想、形式、风格之中。各个历史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小说观念,有贡献的小说家们的各种小说观之间存在着沿革关系。艺术是一条历史长河,小说观念总是随着时代和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元末明初以来,中国古代小说经历了三次小说观念的更新:《三国演义》、《水浒传》是第一次,《金瓶  相似文献   

7.
《只争朝夕》是美国小说家和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借助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代际理论对贝娄的小说《只争朝夕》进行解读,从后象征文化的失效、互象征文化的误导和前象征文化的缺失三个方面分析,认为《只争朝夕》体现了小说家贝娄对代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8.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是当今美国第一流的科普作家和科幻小说家,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之一.他的两百余部著作中,最负盛名的科幻小说,是他的早期巨著《基地三部曲》(又译《银河帝国三部曲》,下简称《三部曲》).小说获一九六六年雨果奖.自五十年代初问世以来,年年以分集或合集、精装或平装的各种版本出版,至今三十年,仍历久不衰,成为一致公认的经典名著.我们认为,介绍和研究这部巨著,不仅能使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阿西莫夫这位当代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家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及其艺术特色,而且,也可以从中窥见西方优秀科幻小说之一斑.  相似文献   

9.
阅读效果是小说家修辞必须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读起来不费力”的可读性效果,才能使小说成为能够影响最多数作者的文学样式。赵树理以时代、地域环境为背景,本着写农民生活、为农民大众写作的语言艺术观,用概括、清晰,生动的农民语言创作了故事性强的《小二黑结婚》,作品可读效果强,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0.
《八月之光》是美国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文章运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从三个方面,即主人公、文本结构和小说语言,对文本内容与形式进行解读与分析,揭示出作品主人公具有强烈的主体性和不确定性;小说的结构形成了大型对话;作品的语言明显具有双声性特点,这些方面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复调特征,复调性给作品带来了深刻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序是中国古代最早对小说的系统论述。分析可以发现,它通过赋予小说资治的功能,将“小说”由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普通词语转变为具有正面价值的文类概念。从《汉书.艺文志》设立小说家以后,小说成为古代书目中的一个类别。可以说,是《汉书.艺文志》创造了作为文类的小说概念。  相似文献   

12.
享利·詹姆斯在他的著名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前言中把他的作品比作一个结构和谐美丽的建筑物,他把小说家比作"建筑师",称小说家的写作能力是一种"建筑能力",并且认为自己的小说《一个女士的画像》充分体现了这种能力。笔者在对原作研读的基础上提出,《圣经·创世纪》中的伊甸园故事为这部小说提供了叙事框架,同时,作为寓言的伊甸园故事也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意义所指,赋予小说关于命运,寻求与选择等形而上的寓意。  相似文献   

13.
论小说创作     
如果可能,请别写小说.小说创作是一种非社会行为,一旦动笔,小说家会时刻为小说中的人物所困扰;而且,真正写起来,小说指南一类书籍并不管用.假如非写不可,那么,小说家需考虑是以情节为主还是以人物为主.如果以情节为主,小说家即在虚构的事情中间而非在所谓的真实生活中寻找人物的时候,抓住情节不放;如果以人物为主,那么,小说家则需对适于情节的某些特征加以强调,使人物在新环境中显得真实可信,从而赋予他们生命.小说家无论重情节抑或是重人物,都还要考虑以何种形式、何种风格呈现情节和人物的问题;当然,在优秀的小说家笔下,故事和人物本身会以最适合的形式出现.小说家应对形式、人物和语言保持一种敏锐的感觉.此外,小说家可能会对道德教诲产生迷恋.尽管应当通过作品给读者以教益,但是,真诚的艺术家并不能专注于说教.  相似文献   

14.
《贵妇的画像》是19世纪末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杰作之一,同时也是其创作早期代表作,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这部作品结构严谨、内涵丰富,以精巧的笔触对女性的心理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本文通过《贵妇的画像》这本小说,对主人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成长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也是一位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被推崇为“清代小说之冠”。本文从作品的求变创新、大团圆结局、通俗感人等方面,探讨了李渔小说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性别差异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通过自建的女性与男性小说家作品语料库间的对比,可以揭示女性小说家词汇的使用特点.研究发现:在词汇丰富度和词汇密度方面,女性小说家均低于男性小说家,说明女性作品中传递的文本信息量少,阅读难度相应较低.通过主题词分析发现,在名词使用方面,女性小说家与男性小说家存在显著差异,女性偏爱使用与娱乐、学习等相关的名词,少用表人际关系及事业的名词和粗俗语;在人称代词和语气词使用方面,女性小说中的频数显著高于男性小说;在指示代词和形容词使用方面,女性小说中的频数显著低于男性小说.  相似文献   

17.
志贺直哉是日本著名的小说家,被誉为“小说之神”.他的作品大多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为蓝本,用“私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作家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叛逆与冲突,但中后期的作品风格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调和的风格,不再偏激,此种变化在中篇小说《和解》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该小说不仅反映出作者风格的变化,还详细描述了作者内心转变的过程.通过分析《和解》中表现出的作者内心变化过程,说明作者生活经历的重大转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志贺直哉前后期作品风格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与创作跨越十九、二十两个世纪的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实现了从最杰出的维多利小说家到最出色的现代派小说家的过渡。这位历经坎坷的“边缘人”一生创作颇丰,作品向有航海、丛林、政治的三分说,而其首部重要作品即是发表于1899年的小说《黑暗的心灵》。本文通过对原著的细读,结合殖民与后殖民批评有关思想,对小说做了细读实证式的分析,并对小说的主题内涵、叙述语气、象征意象和题目蕴含做了考察探索,印证了小说其实是一部“记录荒谬与野蛮的愤怒的文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小说《天真时代》是美国现代小说家伊迪丝·华顿最成功的作品之一,曾获得普利策小说奖。华顿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表现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禁锢与压制这一主题。文章认为,“可视化”人物塑造、省略和重复等叙事手法的综合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作品的艺术效果并深化了小说的女性主义内涵。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丁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六部作品:《理智与情感》(1811),《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爱玛》(1815),《诺桑觉寺》(1818)和《劝导》(1818)。《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一书的作者安勒特·T·鲁宾斯泰茵(AnnetteT.Rubinstein)称颂奥斯丁采用了菲尔丁(Henry Fielding)的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被我们今天视为最早的现代小说。美国著名小说评论家霍艾尔斯(Howelles)在论述小说的创作与鉴赏时,也高度赞扬了奥斯丁,把她列为重要的“写实主义小说家”。这些评论不无道理。的确,作家巧妙地把她的世界和读者的世界融进了她创造出来的那个世界,使我们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