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鲁迅非常重视版画——尤其是新兴木刻这种“好的大众的艺术”(《<无名木刻集>序》)。他是我国新兴木刻的积极倡导者。为促进木刻运动的发展,给青年木刻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借鉴,鲁迅从各方而作了大量的工作。别的不说,单是以他珍藏的外国版画举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晚年在上海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倡导和扶植了我国新兴木刻运动。自1931年8月创办“木刻讲习会”起,短短的六年中,他所从事的木刻活动,范围广泛、内容丰富。鲁迅在呕心沥血培养木刻青年时,很注重在思想和艺术上对他们进行指导帮助。在写下的三十余篇有关木刻的专文和致木刻青年一百多封书信中,鲁迅还就木刻创作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精辟而独到的见解。鲁迅的木刻创作思想,奠定了我国现代版画理论的基础,是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学习鲁迅有关木刻的创作思想,对于进一步发展、繁荣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以救亡图存为主旋律的1930年代,鲁迅曾为革命考虑而大力提倡木刻画。由此以后,新兴木刻运动在鲁迅的指导和影响下逐渐成长壮大。当时围绕木刻创作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即成本低廉。相对于其他画种,木刻被认为是一种经济门槛较低的艺术,尤其适合经济不宽裕的艺术青年。就狭义的木刻创作而言,木刻确实无需过高的经济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习木刻方面不存在资源壁垒;而且对一个亟待走向社会和大众的、广义的木刻创作即“木刻运动”而言,其所需的起步成本则非同寻常。木刻青年的筹款活动、工具及画集的采买、画室的经营,以及鲁迅对木刻集的精印出版、对木刻团体的慷慨资助等细小侧面,可以反映出木刻运动初期一些在以往研究中不易被注意到的具体物质问题,这些细节可以为考察木刻运动的现场提供若干新视角与线索。  相似文献   

4.
宋欢迎 《东方论坛》2014,(3):92-101
鲁迅的思想精神不仅见诸于文字,同时也见诸于图画。1930年代,鲁迅对现代中国的木刻运动曾倾注了其所能及的心力和财力。为了促进中国新兴木刻的健康发展,鲁迅不但编选画册、组织"木刻讲习会"、举办外国版画展,而且他本人也在艺术理念对木刻家给予指引:其一,发挥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性,展现木刻的"有力之美";其二,取今复古,广泛汲取有益的艺术因子;其三,发扬"民魂",创建属于民众的"生产者的艺术";其四,裨助美育,促使中国民众的心灵世界进向更为自由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在提倡、扶植新兴木刻运动的同时,对木刻的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审美效应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许多精辟的见解和论述。他提出的“木刻究以黑白为正宗。”明确,透彻地表述了木刻这一艺术形式的个性特征。黑白木刻这一艺术形式在色彩处理上,采用黑白为主色,对色彩的提炼,选择达到极限的最佳色彩形态;在制作过程中使用刻刀这一特殊的“笔”,干炼、清楚,明快的刻凿,使刻板上出现各种不同需要的刀迹;拓印过程中产生的印纹肌理等一系列艺术手法,使黑白木刻艺术作品具有对比强烈,黑白分明,简洁明快,明确有力,以少胜多等艺术…  相似文献   

6.
1935年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通过展品的选择,构建了"古今中外"的展览叙事框架。此框架之起源为鲁迅从日文书籍中借鉴的木刻史。受这次展览内容影响的广州现代版画研究会第二回半年展,也显示出1935年新兴木刻界利用古今中外的时空坐标系考察木刻发展的思路。而跨越时空的木刻史坐标系有扬"中"重"今"的倾向,因为它潜藏着进化史观的主导及体现时代之"民族精神"的目标。实际上,木刻史的世界性是为塑造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现代木刻艺术而服务。加之,现代版画研究会为半年展准备的相关研究引领了创作潮流的转变,新兴版画运动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也是木刻界一致公认的导师。本文试图就鲁迅与中国早期木刻社团的关系进行比较全面和认真的考察。然而历史资料多已湮没,钩沉匪易,倘有不足之处,尚乞读者补正。  相似文献   

8.
伟大的文化革命旗手鲁迅所倡导和培育的中国现代新兴木刻运动,勃兴于三十年代初期。这一时期所涌现的木刻艺徒,几乎无一例外地受过鲁迅先生的精心培育和热情关怀。人们常常谈起的有江丰、李桦、刘岘、新波、力群、张望、野夫、铁耕、烟桥、罗清桢、赖少其等。但金肇野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和鲁迅先生有过书信交往,他对我国北方木刻运动的发展,在宣传和组织方面有过较为重要的贡献。由他和许仑音、唐诃等  相似文献   

9.
张伟明 《源流》2011,(21):93-95
中国近代木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鲁迅先生引进和推介西方的版画艺术。上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的新木刻版画创作风靡全国。1938年到延安后负责编辑《前线画报》,后任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部主任的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他艺术形式相较,木刻具有诸如绘画等艺术形式所没有的视觉冲击力,这恰好为中国军民抗战精神以及事实的反映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表现形式,于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内抗战宣传上已经取得一定成就的情况下,为了使世界民众真实地了解中国抗战的现实境况及中国人民顽强不息的抗战精神,激励和联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团结一致,在鲁迅的大力倡导下,中外各国尤其是与苏联展开了积极且颇有成效的木刻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形象具有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征,这一点被许多评论者所忽略。而这一特征却是构成鲁迅小说“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的重要因素。黑白木刻似的造型特点的形成与鲁迅浓烈的黑白木刻情结密切相关。黑白木刻情结产生自鲁迅全部的人生感悟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2.
一九三四年十月三日是中国无产阶级美术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天,伟大革命家鲁迅精心编选、“亲手印出样本”,自己出资印刷的第一本中国青年木刻选集《木刻纪程》出版了。他在序文中热切地期望着这本集子“做一个木刻的路程碑”,愿“作者都不断的奋发”,“一程一程的向前走”,让木刻这个艺术武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翻开《木刻纪程》,全书二十四幅作品,除极少数几幅,大部分作者是广东青年。鲁迅高兴地向人们介绍说:“擅长木刻的,广东较多”,他希望广东青年木刻团体能够  相似文献   

13.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木刻,是在继承三十年代前期鲁迅先生苦心孤诣培育的新兴木刻的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将新兴木刻运动的革命传统带到延安来,主要是通过一批三十年代前期活跃于上海的左翼木刻家。1936年至1940年的几年间,著名左翼木刻家刘岘、胡一川、力群、温涛、沃渣、江丰、马达、陈铁耕、黄山定、张望等,相继从上海到达延安,他们都以“鲁艺”美术系为活动阵地,把新兴木刻的创作经验直接传授给青年一代。被国民党顽固派和日本侵略军层层封锁的延安,由于从事国画、油画、水彩画创作的绘画用品如颜料、油彩、画布、画纸、画…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很重视作品结构的,他认为在写作伊始,首先“应该是定格局”,然后再“一直写下去”①。这“格局”便是我们常说的“结构”。鲁迅是把结构视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头等重要的问题的。因此,他很讲究结构的技法,在与何白涛谈木刻时说,“我以为中国新的木刻,可以采用外国的构图和刻法,但也应该参考中国旧木刻的构图模样。”“艺术上是要有地方色彩的”②。这里说的“构图”也是“结构”。在结构艺术上,鲁迅很善于  相似文献   

15.
现代木刻艺术在西方的兴起,沿袭了现代派艺术发展的脉络,也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艺术领域的传播有关,现代木刻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让底层劳动者成为作品主角,刚健有力的审美特征,正说明了这种特征。现代木刻在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与中国左翼文化的整体发展关系紧密,同时也体现出倡导者对艺术现代化的追求,鲁迅对木刻大众性、宣传性、审美性等特征的提倡,既立足于左翼立场,同时也有艺术现代化的整体考虑。现代木刻在20世纪的迅速发展,体现出中西艺术家在政治立场和审美追求上的高度契合,这也为其本土化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间的门神年画是人民大众十分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实际是我国木刻最先的创作。在我开始学习木刻的时候,也非常喜欢这种民间艺术,而且收集了很多河南朱仙镇的年画,并将它送给鲁迅先生。这些年画在北京鲁迅博物馆里还陈列了不少。鲁迅先生对这种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绘画形式很是珍爱,他认为任何艺术都应该在吸收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真正的创新。在他给我的信中,曾写道:  相似文献   

17.
鲁迅在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中起到了独特的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借鉴西方近现代进步的美术思想,开放包容,为我所用。他积极参与美术革命,强调进步的美术家要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要有“天马行空似的”创造精神,要“为社会而艺术”。他大力提倡、扶持新兴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使之成为中国现代美术转型期的代表性画种。他主张改造传统,适应时代。他批评写意山水“竞尚高简,变成空虚”,提倡汉唐气魄。他搜集、辑印汉画像石拓片和中国传统木刻,主张在木刻、连环画和漫画创作中多采用传统手法。他从对陶元庆、司徒乔和中外现代版画的深刻评论中,提出了“新的形”、“新的色”、时代性、“民族性”等一系列新思想,他崇尚“倔强的魂灵”、崇尚“战斗”精神和力之美,对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杰出小说家,小说语言所形成的画面感为其作品的重要标识之一,画面感是鲁迅将绘画艺术与小说语言有机融合的产物,是“文学家鲁迅”与“美术家鲁迅”的契合点,也是鲁迅研究的新视域。鲁迅创造性地将文学思维与美术思维相结合,将白描、木刻、水墨写意和漫画等绘画艺术的理念和技巧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画面感。其中,白描手法勾勒出精确传神的画面是现实主义的显现,木刻刀味形成的深邃严峻画面是现代主义的“力之美”,水墨笔调造就的诗化写意画面蕴涵了中国古典主义美学韵味,漫画笔触练就的夸张象征画面是后现代主义戏谑性地展现。小说语言的画面感是鲁迅留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宝贵财富,它“文中有画”的特点已逐渐被人们所感受认知,探析鲁迅小说将语言和绘画两种媒介进行有机融合的创作机制,能够重新认知鲁迅小说家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价值,思考古代诗画理论的现代性转化,探索现代文学语境下“鉴画衡文”而开辟的“诗画同道”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师范院校美术专业,黑白木刻是一门必修课程。木刻是造型艺术中工具性较强的画种,其特点是经过以刀雕版并经印刷创造出艺术作品来。如何在短短几周的木刻普修课中使学生能较为熟练的掌握这一门绘画艺术,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木刻版画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八年抗战的艰苦岁月中,中国一大批木刻工作者与祖国的前途同呼吸、共患难.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成立组织,举办展览,提高技艺,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木刻运动,使木刻成为当时中国美术中一种革命的艺术武器.抗战木刻是中国革命美术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一大批国统区爱国木刻工作者在艺术上大胆探索,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为人民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