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汉字不是表意文字 现代语言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瑞士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把汉字定性为表意文字。他说:“只有两种文字体系:(1)表意体系。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这个符号和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这种体系的古典例子就是汉字。(2)通常所说的‘表音’体系。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模写出来。表音文字有时是音节的,有时是字母的,即以语言中  相似文献   

2.
黄海英 《理论界》2004,(2):139-140
语言是由潜语言和显语言组成的,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当然也是由潜词和显词集成的。我们通常所说的潜词包括出现的新词和被赋予新义的“旧”词两部分,词汇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成分,这就是词汇中的潜词的显化。潜词的显化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就是语言诸要素间的调整,外部原因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本文仅从影响潜词显化的外部原因入手来谈潜词是如何显化的。一、王希杰先生曾说,在此之前,人们从未听过、看过,也没有在交际中流通过,它有词的合法形式和词的明确完整意义,一旦出现,人们便把它当作一…  相似文献   

3.
略论汉语拟声词的独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声词是摹拟客观存在物质的各种各样声音的一类词。它的特点是以专门摹拟现实物质的各种声音而自成系统,它的存在是以各种声音为基础的。尽管拟声词跟它所摹拟的声音有相当差距,但人们看到它的书面形式,仍然可以理解它所摹拟的是什么声音。众所周知,语言中许多词的名称,都是“约定俗成”的,拟声词同样也是如此。这种“约定俗成”的拟声词,有极大的稳固性,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一直为人们所使用。因此,汉语的拟声词相当丰富,它为汉语语音的铿锵和谐增添了不少色彩,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一个词类。南北朝时伟大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对拟声词的估价就相当高,他在  相似文献   

4.
播音员所使用的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是简单的念文字 ,而是一种语言创作活动。在播音艺术中 ,语言形象的创造要靠播音员自觉地去运用各种声音技巧 ,而声音虚实变化的恰当运用则是其美学价值的表现所在。  相似文献   

5.
所谓歧义就是一种语言形式能够传递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可以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释的一种语言现象.歧义可大体分为两种,词汇性歧义(Lexical ambiguity)和结构上的歧义(structure ambiguity)词汇性歧义主要由词汇本身决定的.常见的词汇性歧义现象主要由同音异义词;多义词或不同地区习惯用词所产生.譬如:同音异义词(homonyms)它们发音相同,意义不同,如:to、too、two都发[tu]音,但意义却截然不同,这类词在听与说中很容易产生歧义,尤其是在没有上下文的孤立句子中就更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翻译的宗旨是忠实地再现作者在原文中表达的意图,"再现"一词浓缩了人们两千多年的认知追求和心理积淀.20世纪西方哲学发生了被誉为"哥白尼式革命"的语言转向,它颠覆了传统的语言观:语言不再仅仅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无色透明的工具,它是存在的一部分,是人类的生存方式,具有精神创造性、隐晦性等特质,语言的意义发生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动态性、规则性和开放性.由于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语言哲学维度下的语言认知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的翻译观念和忠实原则,从此翻译不再是原文意义的忠实再现,而是一个独特的意义再生行为,它理解、阐释、传递意义,同时也创生和赋予意义.  相似文献   

7.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8.
从<<通雅>>看方以智的同源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以智在《通雅》中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研究同源词,将同源词分为异类之同名的词和声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相同或相关的词两类.对第一类词他着重探索同源词的内部形式,对第二类则主要考察同源词之间的音义联系.这种分类和研究揭示出同源词的两个重要来源一种是在一个共同的词的内部形式的作用下,词义指向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另一种是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作用下,词的语音形式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源词.  相似文献   

9.
<正> 生活的绚丽色彩和繁杂声音,给作家提供了创造语言艺术美的广阔天地。茅盾同志是语言艺术大师。他在《子夜》(以下简称《子》)中成功地运用了大量的色彩词和摹声词,勾勒出我国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的一幅幅真实图画和一个个人物形象,令人称绝,给人以美的享受。认真学习和研究茅盾运用色彩词和摹声词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创造语言艺术美,增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词义与词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和词是语言中两个不同层面的元素。词是语言音义的结合体,词义是这个结合体中的意义部分。词的本质是语音的物理性和语义的社会性,词义的本质只有语义的社会性。因此,词和词义不同:一,数量不同。古今汉语词汇约有40万条,而古今词义的有2000万个。二,结构不同。词的结构只有独立。联合、定中、述补、述宾、主谓、重叠等几种类型,千千万万的词可以共用一个结构形成。词义一个意义就有一种结构形式,语言中有多少个词义就有多少个结构形式。词义的结构十分复杂。三,构成成分不同。词的构成成分只有词素一种成分,而词义的构成成分有义库、义位、义素三级单位,三级单位又各有自己的构成成分,各级单位的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  相似文献   

11.
歌词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体裁。它借助于具有节奏和音乐美的语言 ,构成具有诗美的意象 ,表现歌词创作主体强烈而凝炼的情致。歌词的语言节奏和声律音韵 ,只有当它们通过艺术意象或意境 ,完美地表现了创作者内存的感情波动起伏 ,这样 ,也才能产生打动他人心弦的魅力。歌词 ,我们把它分为一般歌词和艺术歌词两大类 :一般歌词是直抒胸意 ,词面和词内具有吻合性 ,词和意具有一致性 ;艺术歌词是婉转抒情 ,词面和词内具有离异性 ,词面仅仅是符号 ,意却隐含在其深层 ,它给人以探不尽的兴趣。下面我们主要以李晓红编的《声乐教程》中的艺术歌词为…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一个字代表两个词的结合,这种字就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词的意思和作用,这样的字便叫兼词。这类词有些是合音词,读音是它代表的两个词的声音的拼合·有些兼词却不是合音词。兼词在古汉语中并不是独立的一种词类。不论合音词或非合音词,有的放在句子的末尾,有的放在句子的中间,来表明它的意思和作用。古汉语里一般常见的兼词举例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大量语料考察"风流"一词的用法及它词义的演变过程,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我们试图去寻找它发生演变的原因: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使得"风流"一词由褒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说明了语言是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社会经济发展对日常用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交际中的日常用语与社会、经济文化密不可分。它源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 ,又受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人际之间日常用语的变化直接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它呈现出象征性意义、尊他性意义、公关性意义和娱乐性意义等特征。分析探究这些特征和变化 ,以期对这一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任何事物或现象都有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当然,也有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各有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体系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无論词汇和语法都离不开它。词汇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不是本文讨论的范围,我们暂且不谈。这里只谈淡语法的内容和形式的问题。语法包含两方面,即内部方面的语法意义和外部方面的表示语法意义的声音。应该  相似文献   

16.
对拟声词归类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在拟声词归类问题上的两种观点(即把它看作是语言成分和不把它看成语言成分)及成因,然后对一般认为是拟声词的语音符号进行分析,认为有些是人们用语言对声音进行摹拟的,算是拟声词;另一些是人们用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对外界声音进行摹拟的,不能算是拟声词。文章接着按照意义是否固定把拟声词分为两类,最后根据拟声词的语法功能把它归为实词中独立的一类  相似文献   

17.
词是语言中的最基本要素。随着社会及语言的深化发展 ,受其影响 ,词也在不断变化。表现为 :一、词汇量不断扩充 ;二、词义不断增加。有些词由原来的一个词义发展为具有了多重语义。本文拟就“第二语义”现象做一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被其称为历史符号学理论,主要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接受各种新兴符号学理论,将语言看做是具体的表意实践过程.这一理论不但研究意义的生产和发展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剖析以语言为中介的各种表意形式的意义生产机制;而且把语言和各种传播交流机制看做是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基本载体,以便探讨语言对社会所发挥的建构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威廉斯通过研究文学活动和"文学"一词的意义发展,指出了文学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分析价值的特殊表意实践.威廉斯还对审美进行关键词研究,强调了文学内部所存在的权力交锋.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有些特定的语言单位既能作某一动词的状语,又能作该动词的补语;即动词的某些限定性或修饰性成分,可以通过句法位置的变换,由前置于动词居状位变成后置居补位,或者由后置于动词居补位变成前置居状位,这种语言现象,可以称为汉语的状补换位。“形容词 不定量词”是一种具有状补换位功能的语言单位。它包括“形容词 (一)点(儿)”和“形容词 (一)些”两个子类。这两个子类的意义和换位能力基本一致,在使用频率上,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因此,讨论前者更具有代表意义。状补换位实际上是动词与其修饰性或限定性成分之间的一种语序变换。语序既是…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些名词(或动词)在保持原有词性的同时,又能在其它语言环境中用作动词(或名词)且功能意义相对稳定、词形不变,这样的一类词叫做名动同形词,这种现象就是名动同形现象。识别这种语言现象的关键是分清它是词类活用还是词的兼类。以词类的功能意义是否对等,可以把它分为功能意义对等的名动同形词和功能意义不对等的名动同形词两类。其特点主要有:一、作为名词和动词,读音相同,词义之间有联系;二、有一般名词和动词的特征;三、通常不能重叠使用;四、充当主语或宾语时,谓语有四种情形。使用名动同形词时要避免产生歧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