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人文文化从不同的人性观和人文体验出发,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文动力:古希腊人文文化通过确立自然主义的人性观,凸显理性的人文效用;近代人文文化通过张扬主体主义的人性观,强调阿加佩(天国之爱)与厄洛斯(世俗之爱)的人文关切;现代人文文化通过彰显生命意志的人性观,揭示奠基于生活世界的多样的人文追求。它们各自推动和促进了同时代的自然科学,克服外在压制,超越内在教条,进行理论创新。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成就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家从同时代思想文化中获取的人文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文主义教育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而进行的教育,对我国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从以人为本、人文教育、审美生存方面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方面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通过实现三个转变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王力 《船山学刊》2010,(3):16-19
王夫之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论证既"明"且"备":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考察了人性何以为善,认为气质之偏之人人性亦可为善,并说明善乃"人之独"。王夫之关于人性为善思想的人文价值在于他颠覆了以往人性学说的独断论思想,并从形而上层面阐释了人性缘何为善的问题,使学界关于人性为善的思想,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4.
人文关怀辨正之一 “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的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性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人文关怀的实质就是对人的抽象人性与具体人性相统一的关怀。人文关怀的下限是对人抽象自然性的关怀,而人文关怀的上限则是对人具体社会性的关怀。导致人文关怀本末倒置,即导致对人具体人性关怀的实现以牺牲对人抽象人性关怀为代价的原因就是人文关系各种张力的不平衡或严重失调。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一种理念的体现,要求以人为本,同时更是对人的精神和人性的重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项由简单向复杂发展,从表层向深层推进的工作。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念维度入手,结合当前人文关怀诉求与现实道德追求的现状,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出合理的结果维度,以期对新时期加强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张炜是一个有着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的作家,而且是当代少有的思想型作家。作为迄今读来仍撼动人心的作品,张炜长篇小说《古船》中所盛开的思想的花朵,经岁月淘洗,越发灿烂夺目。观照其中对人性恶的揭示和对人性善的追索,于内,可窥见作者直面人性与人生的艰难探寻,牵涉到人的生存的价值尊严和灵魂的拯救;于外,可广泛触及作者对现实与历史的双重反思,关联到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迁和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儒学是一种与科学管理哲学相映辉的人文管理哲学。荀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在人文管理思想上不同于孔孟 ,他以“人性恶”为基础 ,在管理的组织观、控制观、价值观、原则观、人才观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构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管理模式 ,对历代社会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我们认真总结 ,以古为鉴 ,为当代管理寻获一些启示。  一、“人性恶”的管理人性观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去恶变善 ,即“人之性恶 ,其善者伪” (《荀子·性恶》,下引《荀子》只注篇名 )。他明确区分了先天的“性”与后天…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思想。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 ,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 ;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 ,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他对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并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内容和人道的精神 ,而是要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追求人文价值,是以文化人的特质反映,是先进文化的文脉传承与丰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凸显人文精神,是人性光辉的具体表现,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应有之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体现人文关怀,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是先进文化的特性体现与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生态遭遇信息化挑战,关怀动机呈现人文精神失落风险,关怀实践遭遇情感信任危机。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以技术控制论、人性向善论、和谐技术观为其体现人文关怀的理论向度,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提供了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应扭转人机对立的理念,向人机协同转变,以打开人工智能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延伸的触角;人工智能也应向人文智能演变,从源头上贯彻和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更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还要深入挖掘和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依托大数据、强算力、深度学习这三大彰显人工智能优势的基石,实现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智能性的人文关怀目标。  相似文献   

11.
刘衍青 《阴山学刊》2008,21(6):46-49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及其诗文作品推崇人与自然亲和共融,敬畏与尊重自然生命,肯定人之本真存在,透露出作者崇尚自然、复归人性的人文生态观。这一观念源于作者对老庄思想的汲取、对晚明启蒙思想的承继及其诗人情性。  相似文献   

12.
黄河 《船山学刊》2011,(3):95-98
易学思想是刘向学术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体上看,刘向说《易》多取训教之义,不出《易传》义理的范围。而且,作为汉室宗亲,刘向不避猜嫌,顽强地活跃在西汉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其易学思想也始终与其政治情怀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3.
汪曾祺小说中的儒、道文化精神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在中西结合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路子。他吸取了儒家“仁者 ,爱人”的思想 ,摒弃了封建礼教所包含的等级观念 ,在个性自由、人性解放的意义上对“仁”的内涵做出了新的现代性理解。他摒弃了道家退却个人的一切欲望 ,在虚幻中把人归于自然“真人”的想象 ,将“自然”作为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并构成人的生命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确立了合乎人性的存在形式 ,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人性问题是贯穿孟子和荀子思想的根本问题,也是贯穿中国儒学发展的根本问题,厘清孟、荀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差异与融通,对于整体把握孟子和荀子思想具有关键意义.孟、荀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的对立,从思想和逻辑的层面来看,又有其融通之处:从"人性"含义看,二者相互发明;从思想体系看,二者同归礼义;从人的本质看,二者皆尊"人心";从价值追求看,二者殊途同归;从实践能力看,二者皆言能善.孟、荀人性论的实质都是"人能为善"、"人能弘道".  相似文献   

15.
刘向是西汉末年的政治家,他继承了董仲舒神学化的天人观念,并在政治斗争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了天人感应思想。刘向撰写的《洪范五行传论》可以说是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汉书·五行志》就是以此书为基础撰成的。但由于刘向和董仲舒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形势不一样,虽是同一体系的思想,仍有显著差别。董仲舒的天人观念还不足以反映出天人感应思想的全部内涵及其在政治思想史上的作用与地位,刘向是继董仲舒之后又一位经学大师,他的天人感应思想可以说是董仲舒思想的长江后浪,是在董氏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要系统地考察和分析汉代天人感应思想,就很有必要对刘向的天人感应思想予以研究。 一 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汉宗室阳城候刘德之子、皇族楚元王的四世孙,约生于公元前77年(汉昭帝元风四年),卒于公元前6年(汉哀帝建平元年)。 西汉末期,农民和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豪强跋扈,官吏贪婪,大肆兼并土地,造成农民丧失土地以至破产,成为豪强的依附农民或流民,有的甚至沦为奴隶。阶级矛盾尖锐,贫富悬殊,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宗室、宦官、外戚和一部分官僚、士大夫之间的斗争也相当激烈。总之,西汉王朝这时已岌岌可危,如大厦将倾,刘向就是生活在  相似文献   

16.
<正>在当代中国,人性问题长期是思想理论界研究中的一个禁区。中国当代的人性研究应该说是从“三中全会”以后才开始的。20多年来,我国关于人的研究首先经历了全国范围的有关人性、异化和人道主义的研究热潮,继之从反思人的活动与社会活动的深层  相似文献   

17.
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健萍  杨蔚 《理论界》2004,(1):73-73
对人的认识和假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性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并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为基础,分析了人性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方军队管理思想的演进与发展以科学理性为指导,总体上缺乏中国军队管理这样深厚的人文传统。但近现代以后,适应管理环境变化需要以及西方军队管理思想对军人人性的全新认识,西方军队管理思想有了一个科学与人文交融,管理柔性与管理刚性结合的趋势,并进而促进了西方军队管理思想的革新和军事管理实践的转型。西方军队管理思想的人文转值得引起新时代我军管理研究者的注意,对我军法治化进程中正确处理科学与人文、情与理的关系具有反思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技术对人性的叛离及其人性化解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根源于人性,人性因技术而生成,技术和人性有着内在一致性。但技术与人性发展的不同步性,在近现代演绎成技术对人的自然本性、自由本性、道德本性、独立个性和交往本性的叛离。通过适度人化、综合协调、以人为本、道德认同和哲学审视等途径,超越工具主义和技术主义,唤醒技术遗忘和缺失了的人性和人文关怀,可以使技术和人性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完美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性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