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冬,复旦大学文博学院四位学者应邀赴日本茨城大学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我校与茨大缔结学术交流协定后的首次学术盛会。与会者还有南朝鲜学者、日本学者和其他人士,共一百三十余人。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主题是“东亚传统文化与近代化”。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于儒学在日本和东亚其他一些国家的传播;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对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这两方面。学者们认为,儒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都为中国统治者和日本等东亚各国所重视,对这些国家的  相似文献   

2.
海马 《金陵瞭望》2009,(12):70-70
何为“人文精神”? 这是一个新词.《双语词典》里面是没有的。而且。它是典型的“中国制造”。它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学者陈晓明等人的文章《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该文引发了那场著名的关于“入文精神”的大讨论.或者说,中国当代思想史上一场“大混战”。但是.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湿战”之后.除了产生了几个学术明星之外,似乎并无什么结果。“人文精神”终为何物。反而是越辩越模糊,从糊涂开始,以糊涂终结。  相似文献   

3.
2009年10月19-21日,“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数十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30位学者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60年”,与会学者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建设、执政党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 近年来,有关“中国哲学学科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成为国内哲学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本刊2 0 0 3年第3期以《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超越合法性问题》为专题刊发的张立文、张祥龙、张志伟、彭永捷四位学者的文章,《江汉论坛》2 0 0 3年第7期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反思与“主体性”重构》为题刊发的陈来、葛兆光、王中江等学者的笔谈文章,将这一讨论推向了高潮。而随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对相关学术文章的转载,则在学术界引起了更大的反响,使得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并已呈现向其他学科蔓延的趋势。2 …  相似文献   

5.
关于“编辑学者化”论争的全方位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辑学者化”问题的讨论已近十年,发表论文逾百篇,涉及几乎所有的出版事业类报刊以及大量其他学术期刊。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这一问题的出现及其论争有其历史必然性;(二)、在争论的过程中出现了赞成和反对“编辑学者化”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在赞成的观点里,又分为所有编辑均应学者化和学者化只适应于学术书刊编辑两种主张,总的来说,赞成“编辑学者化”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占据了上风;(三)、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了几个令人反思的问题,如“学者化”是否涵盖所有的编辑,讨论中的学风问题等;(四)、开展“编辑学者化”讨论的意义。这些问题目前还未有人做过探讨。  相似文献   

6.
2004年11月19—23日,由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和暨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珠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出版工作者、在校研究生等近百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学者围绕“中外关系史百年学术回顾与展望”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讨论,内容涉及学术回顾与学人纪念,中外政治、经济交往以及文化交流等几个方面。兹将其研究与讨论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人文精神”讨论的学术品位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前两年文艺理论界的“人文精神”讨论进行梳理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对这场讨论进行学术上的定位,认为:由于种种原因,这场讨论的学术品位不高,但因讨论发生在我国社会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它引发的一些问题令人深思,从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白少帆等四位学者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台湾文学史》,自1987年末面世以来,在国内外,特别是海峡两岸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些报刊纷纷发表评介文章,国内诸多大学选作教材,国外亦有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中文系、联邦德国赖堡大学汉学系南朝鲜高丽大学中本系等使用本书作教材。为繁荣学术、增进学术交流,并进一步搞好文书的修订工作,本刊特辟“现代台湾文学”研究专栏,本期刊发四篇文章,以期引起学术界争鸣,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专栏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金秋时节 ,学校举行座谈会隆重庆祝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德发先生从教 5 0周年暨荣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省委副书记王修智等省、校领导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到会祝贺。座谈会期间 ,本刊约请业内学者就“朱德发教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进行笔谈 ,着重对朱先生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品格作了讨论。现把谭桂林等人的笔谈发表于此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理想与现实──“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讨论会综述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部分中青年学者,近日以“市场经济与人文精神”为主题举行了一场小型讨论会。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人文精神的失落、遮蔽及其重建,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代化导致了工具理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89年3月18—21日,由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和复旦大学联合筹备的,纪念法国大革命两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将在本校召开。届时将有来自法国、美国、英国、苏联、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15位外国史学家参加。我国的究研法国史学者50人也将与会。讨论的主题有“法国大革命和中国”、“法国大革命和世界”和“各国对法国大革命的研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梁启超的解读,夏中义对梁氏学统观念梳理聚合出多层次构成的堪称“现代学统”的整体框架,概括为四个层次:学术本位、思想独立、逻辑归纳和朴学文体.夏氏对梁启超的精神认同更是自我价值的确证和自己学术本性的分泌.他的20世纪中国文论研究的实绩体现了现代学统的自觉.当人文精神讨论式微之后,学统的回归不失为当下知识分子生存取向的一个很有意义的参照.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九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共同举办的“中日学者第二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于8月15日至16日,在陶渊明故里江西庐山召开。日本六朝学会会长石川忠久教授等15位日方学者和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等30位中方陶学者到会,交流陶学、交流友情;会议收到中日陶研论文和专著近50篇(部),其中13人在大会发言。与1997年“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相比,本次会议由于准备充分,学术交流的论文数量与质量明显优于上届,呈现以下特点:一、百年陶学回顾是会议的重点。吴云教授继第一次研讨会书面评述百年陶学状况之后,又论列了:百年…  相似文献   

14.
1993年,中国的文学批评界展开了一场针对“人文精神”的讨论。以王晓明为代表的批评家从捍卫“人文精神”的角度对当时以王朔、张艺谋为代表的大众流行文化提出了尖锐的批判,由此展开了一场长达两年之久的讨论。张颐武、陈晓明等人从后现代主义立场各自阐述了对“人文精神”的不同看法,孟繁华、洪子诚等人提出“新理想主义”,而以陈思和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则更看重“人文精神”的实践。这些讨论彻底改变了文学批评界“一体化”的局面,当代文学批评开始转向文化研究,也真正进入一个众声喧哗的多元时代。但批评主体在这之后的学院化和体制化,也使得批评和研究出现了很多问题,在精神生态的恶化日趋严重的今天,知识分子自身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19日至21日,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与黄冈师范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在黄冈师范学院隆重举行。中国红楼梦学会顾问、著名红学家李希凡,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蔡义江,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孙玉明,浙江师范大学校长、红学家梅新林等出席会议,来自全国各高校、各科研院所及海外的近80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主题为:融汇与超越———《红楼梦》的传统性与创新性。张庆善在开幕词中说,此前,全国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已经分别在浙江师范…  相似文献   

17.
对“第二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和学者讨论的问题,如“科技文化的理论建构和研究视角”、“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关系”、“科技创新与文化发展”和“科技文化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关系”等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和河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6月26—27日在石家庄市华药大厦举行。出席这次会议的学者共有36人,收到论文28篇。与会学者围绕“毒品问题与近代中国”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由济南出版社主办的“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1年 5月 2 8日至 3 0日在古城苏州东吴饭店举行。本次会议为同仁性质的小型学术讨论会 ,来自北京、南京、济南、沈阳、石家庄、淮阴等地的部分学者出席了此次活动。提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进行讨论的现实原因在于 :建立在西方文化叙事基础上的当代人文知识话语 ,由于脱离了中国民族固有的进行交流和对话的文化语境 ,所以不仅无法被广大的汉语听众所接受和解读 ,而且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剥夺着中国民族再现历史、表现时代与想象未来的可能。而一个…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