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许宁  高华夏 《唐都学刊》2013,29(2):24-27
马理是明代中期关学的代表性学者之一,他秉承张载“以礼为教”的思路,肯定“天秩之礼”,主张礼来源于天,探讨了合同时用与观其会通的原则,以及以礼修身成德和淑世教化的双重功能,对关学在明代的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09,25(3):34-38
完整地看,张载礼学是由两套系统构成的:一套是关于礼的基本观念和礼学结构功能的学理系统,一套是突出礼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的实践系统。以《张载集》以及集外佚书《礼记说》辑本为文献基础,以张载礼学的学理系统和实践系统及其关系作为整体把握的着眼点,从礼之多重根源和体系定位、礼学结构功能、“以礼为教”的教学主题等三个方面辨析张载礼学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3.
德治思想是儒家留给我们的一份优秀文化遗产。它建立在久远的民族文化根基上 ,以人性善为理论依据 ,以仁学与礼学为基本内容。儒家德治思想具有普世性和现代意义。实施“以德治国”应当开发利用儒家的德治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陈纪然  孙树勇 《学术交流》2007,(11):167-169
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礼治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礼的历史即是中华民族心灵的文化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关礼的阐述,在中国礼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从社会功能、情感因素、历史沿革三个本质方面来看《史记》的礼治思想,虽然带有等级社会的印痕,但同时也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史记》倡言的礼,虽然因强调礼的社会规范功能而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伦理政治色彩,但同时也具有人文精神;《史记》言礼,虽然强调礼有损益,但也重视对礼的坚守。"缘人情而制礼"是司马迁的重要礼学观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却多有忽略。探析《史记》的礼治思想体系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注,有益于准确把握《史记》礼治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讨论《论语》中的颜回这一人物入手 ,通过对颜回人格特征的分析 ,引入对“孔颜乐处”的探讨 ,根据从“学”、“礼”到“仁”、“乐”的思路 ,由对“礼”与“仁”之间关系的阐述 ,揭示孔颜之所好与所乐在于“礼”这一具体礼制与“仁”这一人的主动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殷慧  廖春阳  Hou Jian 《孔学堂》2023,(2):66-77+173-186
王龙溪服膺礼教,推崇礼法之士,在家族和地方进行礼义教化;同时他坚持以礼修身,通过持礼工夫来提升道德修养、恢复良知。但由于当时社会上礼义与礼仪相割裂,产生了只重仪式不重礼义的现象,故王龙溪对异化后的礼教进行批判,将其视作一朵结不出果实的千叶之花。其批判的目的在于强调礼义,他以良知解礼,同时在讨论“良知”时侧重于“无”,追求斩尽枝叶、洗净铅华,以礼义统摄繁文缛节,最终实现良知的光复与礼义的回归。在“无”的方面,王龙溪比王阳明走得更远,因此产生了流弊,开后世“非名教所能羁络”之肇端,但又与泰州学派表现出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8.
芬格莱特的<孔子:即凡而圣>一书是西方世界孔子研究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芬格莱特运用日常语言分析学派的言语行为理论,深入分析了孔子的礼学思想,自此从前多被忽视的孔子礼学思想成为西方学者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芬格莱特从日常生活与"礼"的关系、语言与"礼"的关系、道德与"礼"的关系三方面分析了孔子的礼学思想.纵观他的研究,芬格莱特似乎更强调"礼"之于人的行为方面的特性,而忽视了"礼"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抽象的秩序体系对人的心理和价值观念层面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南宋时期内忧外患,儒释道思想呈互相融合与斗争之局面.此时朱熹对儒家礼学之建构甚为重视,认为礼为沟通人与天、行与心之必要桥梁,礼之实现为心与礼的相合.这种精神维度的相合有着宇宙论的合法性、永恒性和心性论的必然性、自觉性,因气禀存在着"圣人似的自诚明"与"圣人以外的自明诚"两种不同方式.朱熹以心与礼的相合实现了礼之内化,激活了礼的内在生命力,更以此开辟了天人合一之礼学路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一改历代因袭前朝礼制的传统,开国之初即弃元礼不用,而另谋擘划一代礼制,有其特定的历史情境。元明之际“华风沦没、彝道倾颓”的礼俗现状使传统社会的伦理秩序受到严重挑战,不仅为朱元璋的礼治宏图提供了反面借鉴,也使他深刻地认识到礼治的治政作用,从而将礼治推到“国之纪纲”的政治高度,并且属意于创立一代礼制。朱元璋的制礼思路主要是因袭前代之制,稍加损益以合时宜,但元代五礼皆以“国俗”行之,带有浓厚的蒙古特色,严重偏离了历代相承的“礼统”,不堪新诞生的汉族政权袭用,构成明初礼制变革的根本原因。自元礼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种断裂,但以周汉唐宋以来的“礼统”观之,明初礼制变革是对元代礼失百年的一种反正,又是一种延续。  相似文献   

13.
朝觐礼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求是学刊》2002,29(3):116-120
朝觐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邦交礼仪 ,它对于巩固周代初年的统治和维护周天子的权威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进入春秋以后 ,虽然“礼崩乐坏” ,但朝觐礼仪却为春秋诸侯所继承 ,并成为霸主控制与盟诸侯的手段之一。它一方面提高了霸主的地位和权威 ;另一方面则将众多的诸侯控制在霸主之下 ,对邦交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关于朝觐的礼仪 ,历来争论不休。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排比爬梳 ,钩沉发微 ,试图勾勒出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朝觐礼仪。  相似文献   

14.
In this article we address Emile Durkheim's theory that norms and values become more generalized and abstract in a society as it becomes more complex and differentiated. To test Durkheim's theory we examine etiquette manuals—the common texts that define normative manners and morals in American society. We perform a deductive content analysis on past and present etiquette manuals to understand what changes have occurred regarding shifting behavioral norms and values over time.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change has occurred in the presentation and language of contemporary etiquette manuals, reflecting a greater change in the normative order. We find—as Durkheim would expect—that three main shifts have occurred: a shift from specific to general expectations for behavior in social settings, a shift from demanding to more suggestive rules of behavior in social situations, and a weakening in the severity of sanctions for breaches of etiquette.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一向以文人官僚为城市居民的主体。城居者在构筑居家样态和风貌的同时 ,也会展现出社会观念、价值标准以及文化时尚。清代文人官僚的居家观念与时尚 ,表现在对营建房屋的物质投入与精神投入上 ,以奢靡化为主要特征 ;房屋的建筑格局与居家方式 ,处处为礼法制度及其观念所约束 ;园第合一的建筑格局已为包括满族在内的士人官僚所倡导。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在造屋时所严格遵循的儒家礼法 ,却很少影响到园林的构筑。这似乎可以说是在封建政治程序化链条上出现的不规范的一节。  相似文献   

16.
彭敏 《唐都学刊》2004,20(3):87-89
先秦时期,思想家们对政治生活进行反思,以确定政治思想,并求得治国安邦的大政方针,这就产生了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哲学的主题、世界观和社会功能诸方面。  相似文献   

17.
刘城 《唐都学刊》2013,29(3):63-68
传统学者多认为唐传奇名篇《李娃传》体现了对封建门阀及婚姻制度的批判,但从中唐“好奇”风尚及《李娃传》的行文所体现的情感要素来看,该传奇最基本的创作主旨乃传李娃这一奇人之奇事,充满着对符合封建妇德的“节行”之赞赏。荥阳公的角色塑造,也透露出作者对土族礼法家风的肯定。这些均表明该小说的主旨是对封建思想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潘明娟 《唐都学刊》2005,21(5):146-150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从礼制建筑的规模和规格来看,咸阳是秦的"俗都",而雍城是秦的"圣都".雍在祭祀方面的精神作用是主要的,它在国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马雪芹 《唐都学刊》2000,16(4):55-58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她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后,对传统的儒学思想进行了有效地吸收利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正名分,取得登上皇位的合法身份。其二是制礼作乐,鼓吹君权神授。其三是自制《臣轨》,宣传儒家的忠君思想,不断强化武周的皇权统治。其四是重用具有儒家思想的文武大臣,使他们成为巩固政权的重要支柱。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improvisation in the therapeutic setting as a complex construction when elaborated in the idiom of jazz music. A composite clinical case is offered that illustrates an impasse and how improvisational thinking offers a way forward. Improvisation has recently been conceptualized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theater improvisation, dance, and rhythm. The therapeutic hour is considered an improvisational dialogue with the main theme (melody) and counter melodies, and harmonic possibilities that underlie the rhythmic pulse of the hour. Improvisation requires a reflective/interpretive process that draws on patterns, structures, and experiences reformulated in the relational field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client initiates the call and response pattern, from which improvisation emerges as a mutual process of discovery. A more relaxed, receptive, and reflective posture extends Winnicott’s 1971 notion of play to integrate classic understanding and relational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