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说读书     
何申 《社区》2013,(17):4-4
说“读书”,得把两个概念分开:上学,也叫读书。早年间问你读了多少年?答七年,好,高小毕业,多半个秀才。现在读了十七年还在读大学,往下还要读博士,但总有读完的那一天;读书的另一个概念,就是“阅读”,甭管多大岁数,认字了,或半认不认的,就捧着本书读。这个,可以活到老读到老,总也读不完。  相似文献   

2.
《绍兴师专学报》八一年第二期中有敬莺同志编撰的《女革命家秋瑾年谱简编》,对于秋瑾烈士一生事迹,叙述至为详尽。不论作总体评价,或方面评论,或阶段分论,都是一份可贵资料。但读到其中一节:“瑾在京新结织同乡亲戚商部会计司郎中陶大均的妾,日人陶蔌子(萩可能是荻之误),监从吴、陶处读到不少中外进步书报刊物。”令人感到白璧微瑕,因为陶获子并非日人。近读少年儿童出版社李茂高著《秋瑾故事》,其中《与丈夫决裂》一章,也有类似讹误:“她因身边无钱,只把随身佩带的首饰取出来,托同乡人陶大钧  相似文献   

3.
这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曾与共和国总理一起坐在沙发上促膝谈心——之后,年过90又挂帅。这位德高望重的“红色科学家”,把一生心血交给了黑黑的石油——“红”与“黑”,是他的整个世界。这位国际石化界响当当的老科技工作者,书写了中国科技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竟终生没有发表一篇论文——其实,他自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一篇读不完的大论文。  相似文献   

4.
我们感到“延安精神”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学习和发扬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5.
女人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也是一本永远读不懂的书。王依淇是一个真正读懂了女人的女人,不论台上台下,率真的个性,迷人的笑容,充满激情的言语,都能让你感受阳光般的温暖。帮助无数女性走出困绕,重拾信心;让无数家庭幸福美满。就这样一个温柔、智慧的女人,你很难想象到她也曾经历坎坷,也曾为情所苦,为情所累。回顾她的人生,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有过微笑,也有过泪水。  相似文献   

6.
奇人钟阿城     
前几天,逛北京朝内大街海天书苑,发现书架上两大排高雅堂皇的巨著赫然站立。走近一看,是台湾光复书局出版的“当代世界小说家读本”丛书,共50本。以人为目,一人一本,每本大致300页。丛书不零售,总价5805元。算一算,平均每本要卖到116元。在时下北京,要算很昂贵了。以世界之大,古今之久,作家之众,仅选50本,可见严格。外国40人,有卡夫卡、福克纳、川端康成等人;本国10人,有鲁迅、郁达夫、老舍、沈从文、巴金等,最后一个是锺阿城。当然,这选拔也代表了一种评价。阿城的小说获得如此之高的称誉,作为朋友,很替他高兴。就我所…  相似文献   

7.
叶曼 《社区》2011,(26):4-4
谈到读书的乐趣,读书可以增长知识见闻.很多我们无法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事物,书本都能告诉我们,所以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读一本书,就算其中只有一两句对我有帮助的话.也是值得的。读到一句我们真正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那种心里的快乐.只有喜欢读书的人才能体会到。  相似文献   

8.
读书     
孙夏崇霓 《社区》2009,(14):15-15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即第一遍会以一目十行的速度将全书浏览一遍。若有兴趣。则会一遍一遍反复咀嚼。因为只有在咀嚼之中,才能体会到书卷之美。那种超越众生的心灵之美。读《战国策》时读到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仍不灰心、沮丧,苦读数年,再度出山。他硬是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诸侯国联合抗秦。几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战国形势。读《史记》时读到卫青领一万铁骑直捣龙城,击杀匈奴数万人,重创匈奴根本。  相似文献   

9.
邢夫人“秉性愚弱”、“左性”,是《红楼梦》回目中明文标示的“尴尬人”。她一味奉承丈夫以自保;她一生无儿无女,对名分上的子女冷心冷面,冷言冷语;对娘家亲人漠不关心,一毛不拔。然而她毕竟是荣国府的主子夫人、长房大太太,因此也不乏贵妇人的作威作福、颐指气使;在贾府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她也颇有心机;她也并没有忘记维护那个封建大家族的声名与尊严;在某些场合,她也还不失温厚、和蔼的长者之风,因此,邢夫人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审丑艺术的杰作,是曹雪芹打破传统写法的典型例证之一。  相似文献   

10.
书屑集     
田丽雅 《社区》2012,(5):11-11
小园之赋 读庾信《小园赋》。读到“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便觉山也朗润,水也清和。  相似文献   

11.
现代人总是喜欢抱怨,抱怨工资少,抱怨待遇低,抱怨社会冷漠,抱怨工作量大……但是,我们在抱怨的同时有没有问过自己一句——你,到底为这个社会做了什么?
  有这样一种人,领导指哪儿他打哪儿,从不抱怨,从不索求,但他们的人生写满了朴实的光辉。他们用一生回报社会,得到的是心灵的平静。  相似文献   

12.
学生时代是人生旅途极为重要的关键的年代。人生道路怎么走,一个人怎样把握自己,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如何设计自己,塑造自己,发展自己?这些问题是每位同学都十分关心,同时也是必须回答和实践的问题。下面从五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人生体验。一、人生在于奋斗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声就是啼哭,这也昭示着人的整个一生要与困苦相伴。幸福不会从天降,成功也不可能坐在家里等来。大家从小学读到大学,不勤奋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会好吗?不可能。不勤奋刻苦学习,今后能为社会作出贡献吗?不可能。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能否事业有成,20岁前后打基础,…  相似文献   

13.
读《文艺民俗学》马桂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给人眼花涂乱的感觉,但是,文艺与民俗的交叉学科──文艺民俗学,却一直是空白。一年前,读到一本这方面的导论,尚不能构成学科体系。最近读到秦耕著《文艺民俗学》一书...  相似文献   

14.
近日,笔者读到由山东理工大学辅导员潘国廷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成长随思——一位大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感悟》(以下简称《大学生成长随思》),有一种很强烈的感觉:《大学生成长随思》是一部在工作中思考的著作,在工作中思考,于是思考也就有针对性;在思考中钻研和记录,于是思考变的有价值和意义;再把这种思考加以分析、对比、实践与提升,于是这种思考就等同于工作,而又高于工作,具有了学术价值。这是一本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的著作,是一本值得一读尤其是值得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同志一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15.
南京是一本写不完的大书,挖不完的文化宝藏。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南京的文章,著过南京的书。远的不说,就说近年我所知道的关于南京的书,就有五六本。且让我们翻开这些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先睹为快吧—— 《南京明清建筑》 您也许知道明故宫、夫子庙、朝天宫,可是您知道惜阴书院、天坛埂遗址、凤游寺、沈万三故居、白下城遗址吗?这本由杨新华、卢海鸣主编的大书可以带您到这些地方去探访、去寻觅;而且还会发现这是一本目前谈明清建筑最全面的书。您不但可以见识明清官衙建筑、公共建筑以及  相似文献   

16.
一天,甘德安教授兴冲冲拿来一本《独立学院之命运》的书稿请我作序,尽管书名让我眼睛一亮,却未敢当即应承。我不敢随意为他人作序,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读那些书稿,担心误读作者,或画蛇添足;我也不乐意在别人的代序稿上签名,因为这不仅是对读者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少数职务行为的除外)。  相似文献   

17.
重读巴金《随想录》的随想筱嘉春雨之夜.灯火阑珊。出于教学的需要.我从书架上取下巴金的《随想录》重新翻读。浙沥的雨水敲打着玻璃窗.巴金的书也象雨点敲击着我的心。尽管这部“大书”出自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之手.难免重复.时见唠叨,但全书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思...  相似文献   

18.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似乎陷入了一片机械模仿的“沼泽”。说要“以读代讲”,课上便是成片成片的读书声。乍一听,不错呀,读中感悟,读中内化。可细听之,却发现问题多多:读得干巴巴的,为读而读,并无感情可言,更别提什么读中感悟了;提到“合作探究”,便大搞“小组讨论”,这也是眼下语文课惯用的形式,似乎只有这种形式,才能体现课堂的自主性,于是不管多简单的问题,总是要经过一番讨论才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从爨人方音特点看爨氏家世简启贤从东晋到唐代中叶,爨氏一门统治南中达四百年之久。他们何时由何地迁来滇中地区,一直是个疑问。爨氏在《爨龙颜碑》中对他们的家世有一段自述:其先世则高阳颛顼之玄胄,才子祝融之眇胤也。清源流而不滞,深根固而不倾。夏后之盛,敷陈五...  相似文献   

20.
凡是自我深感荣幸的人,常对人表白“三生有幸”。“三生”一词本是佛家用语,指人有前生、今生和来生。一个人如果真是三生都有幸,那可谓荣幸之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辩证唯物主义者笃信每个人都只有一生,一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按佛家所说人还有前生与来生,那是一种想象和假说,并未得到科学验证。我今年已满85周岁(1927年2月生),从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开办起,可以说一生都在这里执教(只有“文革”期间人大停办,转到北大执教5年)。我在人大这一生深感有三幸,即幸存、幸运和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