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从文明冲突的事实和理论的基本估价上 ,可以看出传统的“深入论”与绝对化的“替代论”难以协调 ,“两论”对当今文明冲突把握都不够准确。现今文明的冲突是在绝对差异不断缩小、共同点不断增多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基础上 ,其冷战所代表的传统冲突根源和冲突表现形式 ,正在淡化和消隐 ,而民族性冲突愈显突出 ,两相对照文明的冲突不是“深入”、“替代” ,而是“凸显”。正基于此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在把握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现实关系上出现了失误 ,它忽略了国际交往和冲突中文明边界的消磨 ,把本来仍然具有时代性落差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生硬地当成共存的现实差异来处理 ,反映了他们骨子里的西方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看,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夸大了文化差异的作用,导致了理论的透支.异质文化的碰撞不一定导致冲突,冲突只是文明接触和交往导致的结果之一,对话与融合则一直绵延不绝.而且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全面、纯粹而恒久的对立和冲突.世界冲突的根源多是文明背后的政治、经济等诸种利益,而非文明的对抗.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出发,详细探讨了文明冲突论的主要观点及其逻辑演进,并在此基础上对"文明冲突论"提出质疑并代之以"利益冲突"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分析西学东渐的历史,考察我国接受西方文明的现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我们对于西方文明的学习与接收状况值得反思。即便是在达成共识的科学技术方面,我们也很难说在根本上接触到了西方科学的根本。我们的学习更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层次上,我们仍然不理解到底是什么从根本上促使科学的出现与发展。除此之外,通过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分析,我们发现当代西方文明也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充满了解构与两难的因素。在此情况之下我们如何学习西方,我们这个文明的独特命运与使命是什么,应该成为我们自觉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驾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这种观点令人质疑,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以“物理”或理智的行动,传教式地殖入所谓“比较高层次的文明”,无助于化解文明的冲突,相反会强化文明间的对立。只有通过“情理”的对话,即以同一层次的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作为解决争端的基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彼此丰富。  相似文献   

6.
21世纪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文明冲突论”随着9·11的发生日益甚嚣尘上,不同文明之间究竟如何相处的问题也越发凸显。作者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辩”入手,阐释“和而不同”思想的渊源、内涵以及孔子的对这一思想的总结、应用与后人的丰富、发展;分析多元状态下文明冲突的实质;指出只有“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7.
“文明冲突论”通过对西方文明的独特性的强调,对西方力量的限度的考察,从反面凸显了西方文明的普世性。从而也在根本上显示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非西方世界的疑惧和敌视。就国内根源而言,它也显示了美国白人对日趋活跃的少数种族的深闭固拒。  相似文献   

8.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他在试图以"文明"为工具阐述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冲突的原因的同时,也具体分析了西方应对非西方文明挑战的思路和举措,其理论本质是在反对"历史终结"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的新对手,只不过这一理论采取了"文化包装"的形式,因而更具有隐蔽性。  相似文献   

9.
容闳是中国近代“西学东渐”,即将西方近代文明输入中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早年留学美国,没有同时代中国人身上过重的传统包袱,所以能毫无顾忌地向中国引进西方文明。他提议并帮助洋务派建成了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新式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建议并竭力促成了中国派出近代第一批公费留美学生,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亨廷顿于1993年发表"文明的冲突",声称冷战结束标志着世界政治从以意识形态冲突为特征的两大阵营的对抗转变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时隔近三十年后重新审视亨廷顿的理论,应该说这一理论作为分析性框架仍具有启迪意义,但不同文明的内在变化与力量消长已经超越了他所展示的文明冲突格局.与三十年前相比,世界范围内伊斯兰教强劲复兴,伊斯兰主义兴起并产生广泛影响;"新欧亚主义"为俄罗斯提供了认同的基础,使其逐渐摆脱了亨廷顿所谓"无所适从国家"的状态,重新成为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远大抱负的国家;西方在经济、军事、科技领域仍居于世界主导地位,但由于认同政治的深刻影响,内部社会矛盾激化,对外政策呈现出内敛化态势.中美之间的矛盾比亨廷顿时期更加激化,但冲突的本质并非文明的冲突,而是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文明冲突的框架不可能解释世界政治的所有现象.不同国家或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都会影响世界政治的走向,但从长时段来看,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融合会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亨廷顿以"文明的冲突"的范式来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一理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其最初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渐渐成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普通大众思考多元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对澳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在这个城市,多元族群文化以交流、融合为主,突破了亨廷顿所认为造成文明差异和冲突的种种因素,而各自形成了相互借鉴和交融的文化杂合体.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是当代全球化进程的一个衍生物,它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涉及文化间关系.从文化角度而言,它可谓是某些"非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全球化战略的极端化、暴虐化、反人道的反攻.与它外显的暴虐性相对应,在全球化语境中出现的亨廷顿式的"文明冲突论",也具有尖锐的进攻性.在这种对峙中,安南、哈贝马斯等人所强调的文化间对话,既显得很有必要,又显得十分困难,甚至已经处于危机状态,因为文化间对话的前提是彼此有诚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负面影响及其引起的东西方人们对欧洲文明的不信任感刺激了因民族危机而试图从西方寻求救国出路的杜亚泉,他客观对比中西、冷静反思传统,进而提出了东西文化调和论。  相似文献   

14.
由全球化引发的世界各种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使西部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条件下,如何打破西部文化的封闭性、保守性,发挥和保持西部地域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成为促进西部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尤其是西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多样的文化成分,决定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文化主体、文化体系、文化价值、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建设显得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5.
美国反恐战争进行到第二阶段,锁定伊拉克为其军事打击的目标。美国绕过联合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国际关系、中东地区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文明的冲突"论不能解释这次战争的动因。美伊战争不具备文明冲突的特征,传统的利益观仍是导致这次战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受西方理论的启示,朱谦之对文化学逐渐形成系统的思考,并于1935年出版《文化哲学》一书,就文化的定义、文化的类型、发展阶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做出系统阐述。在广泛采择西方各种理论的基础上,朱谦之受到来源于德国的理论影响十分显著,使他的文化学思想具有显著的思辩色彩和追求“生”与“情”的生命哲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传播的环境下,正受到来自以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本文以中国影视业为例,阐述中国传统文化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我们应该采取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信息化时代,学生的认知方式已发生从知识建构向分布式认知方式转变的深刻变革,分布式认知理论提出认知分布于个体间、媒介、环境、工具、社会和时间等组成的多元复杂系统中,强调学习的多中心特征,这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分析了分布式认知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探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并对西方经济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及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翻转课堂课中和课后学习效果满意度对整体教学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但课前学习效果对整体教学效果无显著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启示。  相似文献   

19.
作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另类”代表人物,中村敬宇对儒学和西学均有深厚的造诣。通过自身的深入体察和研究,中村敬宇概括出“敬天爱人”的观念,认为这种观念构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思想要素和精神实质,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成为他关于东西方文化的基本观点,也是其东西文化观的特色之所在。在此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中村敬宇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弘扬,相继发表《支那不可侮论》《汉学不可废论》等文,批驳当时日本片面追慕西方文化而全盘否定儒家文化的言论思想。与此同时,他与王韬、黄遵宪等晚清中国文人、学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探讨彼此关注的问题,其代表性著作、译作也经由梁启超等人的引介而传入晚清中国,形成了近代中日文化、思想的双向交流。考察中村敬宇的东西文化观及其文化交流活动,有助于当下我国传承和弘扬儒家学说的合理因素及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增进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对于在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流日趋兴盛的当代国际大背景下坚持和倡导彼此尊重、相互理解的开放、平等、包容的原则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20.
面对现代传媒技术和大众文化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和合围,“文学是否因此而终结”逐渐成为了备受文艺学界关注的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对文学与传媒的关系做出了一种辩证的阐释,进而给出了文学与传媒“互动而非对抗”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