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时代与世界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家则是他那个时代的早产儿;因此,我们为可能在过去的时代里找到现成的真正哲学旧日的哲学,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能成为我们今日的哲学,哲学思维在每一个时代都是重新起始的,并且每一个时代都必须按新的时代条件历史地实现自身。纵观哲学史,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曾采取过合乎时代要求的新的精神形式和思维方式:古希腊是“存在”;中世纪是“神”17世纪是“自然”;18世纪是“理性”;19世纪是”社会”;20世纪是“人”。21世纪将是世界世纪,世界化是新世纪的基本特征所谓”世界化”,是指经济全球化;二是指人…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各行各业加强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同时提出“每一个公民都应当遵守公民义务、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每一个劳动者都应当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再次强调“在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  相似文献   

3.
出租雨伞     
小区门口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样的川流不息,人进人出,然而两边的生意却不同。 (一)走进右边的粥店,服务小姐微笑相迎,盛好一碗粥,问:“加不加蛋?”“加!”于是她给顾客加了一个鸡蛋。每进来一个顾客,她都要问一句:“加不加蛋?”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大概各占一半。  相似文献   

4.
郝雨 《河北学刊》2006,26(1):97-103
人与世界的关系一直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和最为根本的关系。而新闻是人们所了解的最新鲜的世界,它不断地向每个人及时地展现世界的最新鲜的面貌和状况,因而可称之为“世界图景”。世界永远是发展的世界,每一个社会的或自然界的最新事实与事件的发生和发展,都在表明整个世界的或大或小的改变与进展。所以,新闻就是对于世界每一个微小的或巨大的变化的及时传播,从而使得人们能够最及时地了解世界的最新面目,而且永远都能生活在一个最新鲜的世界之中。“世界图景”是人类通过最及时地了解实有世界最新变动的事实而达到整体认识和把握世界状况的一种方式。“图景”体现的是其原本具有的具像化特征,“世界”是其再建的“真相域”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评陈序经的"文化圈围"理论与"全盘"西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太原 《河北学刊》2002,22(6):135-139
陈序经在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的基础上 ,创立了他的“文化圈围”理论。这一理论认为 ,在世界上的文化广泛联系之前 ,它们都各自成为一个“圈围” ,每一个圈围都包含许多的成分 ,这些成分是密切联系而不可分的 ;一方面的波动必然影响到别的方面 ;它们只有程度的不同 ,而没有性质的差异。正是根据这一理论 ,陈序经得出了“全盘”西化这样一个极端的观点。因此 ,这一理论的性质也就决定了“全盘”西化观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认为苦难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从而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和伟大。过去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因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不惜腆颜事敌,终获成功。流风所及,甚至一篇普通的中学生作文也总是喜欢讴歌母亲的任  相似文献   

7.
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阶级,甚至每一个行业,都各有各的道德。”社会科学,作为一种“行业”,也自应有自己的道德。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科学本身的需要。我们党和老一辈科学家都很重视科研道德。但由于十年动乱,这些道德原则被破坏了,道德修养也不让讲了,结果形而上学猖獗,“假”、“大”、“空”歪风流行,奴颜婢膝、心无是非者有之,趋炎附势、卖论求官者亦有之,真是乌烟瘴气,触  相似文献   

8.
“缪斯”的精灵──论鲁迅杂文的“自我”表现特征姜振昌(一)郁达夫曾指出:“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古人说,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因为从小说的作风里人物里可以见到作者自己的写照;但现代的散...  相似文献   

9.
公正既是社会制度的伦理基石,也是政策制度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之一.公共政策能否坚持公正的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公民的社会平等和公民对政策制度的认同,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个“公正、合理、有序”的社会虽然有赖于全体公民平等独立的人格和严格守法的自律精神,但是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首先是一个制度“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公正”,更需公共政策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减负”是一件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但如何做才能使“减负”顺利实施 ?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 ,提高整体意识 ,改变教学观念。对“减负”这一工程的系统性认识不到位 ,是当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教育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可急于求成。这个系统包含了教育机制、教育观念、升学机制和人才机制等方面 ,系统的每一个部分 ,又都包含着大量的内容 ,每一点改变 ,都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与学生学习成绩有关的诸如老师的业绩评定、社会对学生的评判标准、进入高等教育的选拔方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使用和待遇等问题的解决 ,都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剩下最后5年,21世纪即将来临,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站在20世纪之巅,眺望21世纪,藏学研究怎么办?这是向每一个藏学研究者提出的值得深思的问题,是关系到藏学发展和兴旺的问题。一、“藏学”的科学定位藏学,学术界对其研究对象有二说:一说,藏学,即西藏学,主要以  相似文献   

12.
<正> 一、对证实与可靠的公认观点 的认识与修正 一般认为,只有与“个别”有关的单称陈述才是可以证实的,因而是可靠的;全称陈述由于涉及到“无限”或“一切”而不可能得到最终的证实,因而其可靠性是可以怀疑的。 “这只天鹅是白的”是可以证实的,是因为每一个观察者都可以去看一看;1896年伦琴发现的X射线是可以证实的,是因为每一  相似文献   

13.
同素词的结构形式和意义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同素詞是一种詞素相同而結構次序相反的詞,比如“語言”和“言語”、“音乐”和“乐音”,它們都是以“語”和“言”或“音”和“乐”为詞素,每一組詞的詞素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詞素的先后次序正好相反,因而構成了一組一組的同素詞。我們知道,同义詞、反义詞和同音詞,每一組都不一定只限于兩个詞,而同素詞則不然,它們都是兩个詞为一組,成双成对的。漢語同素詞数目不很少,据个人所了解已有三百多組,即六百几十个單詞。每一組同素詞的詞素虽然相同,而意义和用法却往往不同。同时,詞素次序一經顛倒,彼此間的構詞关系随着發生变  相似文献   

14.
生产方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深入研究和正确理解生产方式概念的准确含义,不仅关系到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基本原理——这一基本原理被理论界概括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以下简称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而且还关系到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准确把握,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都十分巨大。本文将对作者关于生产方式概念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所进行的一些研究和新的思考作一论述。不当之处,欢迎理论界批评和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杨林 《湖南社会科学》2004,3(6):146-149
每一个时代都在改善它的“智慧” ,在当今时代 ,对“智慧”一词的反思应注意它的四个维度 :感性维度 ,法则维度 ,观念维度和人文维度。智慧是一种平衡 ,是结合了理性法则和感性才情 ,将工具理性与人文境界整合起来 ,个性化、观念化的主体智能和社会智性文化。  相似文献   

16.
工作考核是班组管理的一项必要形式。它关系到对每一个工人的实绩评价和奖酬分配等敏感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世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外在形式,人的视知觉都会从中感知到一种“力”的存在。“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文艺作品是通过反映客观事物,创造艺术形象来表现主题的。所谓表现艺术就是创造艺术形象的艺术。而艺术形象(不包括音乐艺术形象)是诉诸人的视觉而发挥作用的,具有可感性。这就要求艺术家通过一个  相似文献   

18.
四 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散文有过一个透辟的见解,他说:“现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往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现代文学史上,每个散文家的作品,都能印证这个见解的正确性。李广田的创作个性是十分鲜明十分强烈的,他在作品的构思、题材的选择、情节的安排、主题的提炼、语言的色彩、感情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精神个体性”的烙印。  相似文献   

19.
老子“道”论的人学深旨刘恒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老子“道”论的立论宗旨是什么?是出于一种人类学的关怀,还是出于一种宇宙论的旨趣,这是关系到老子“道”论的根本性质乃至关系到老子整个学说的根本性质的首要问题,然而,这也是一个学术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有一种...  相似文献   

20.
一、财务状况变动表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件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它的历史渊源,财务状况变动表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如此。会计工作活动的流程是经济活动的真实记录,每一个记录我们都视同会计核算的产品。 会计报表做为会计核算的最终“产品”被用来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或经济成果。然而从另外的角度去探视,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每一类会计报表的产生都是适应当时的经济大环境,为了满足人们的客观经济活动的需要而产生,即唯“有用性”原则使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