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罗伊案"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罗伊案"引发的堕胎权之争,在美国的政界、司法界和社会各个层面掀起了轩然大波."罗伊案"和此前的"布朗案"推动了美国司法复审制度的建设进程;围绕堕胎权的问题,衍生了选择权利派和生命权利派的对抗:由对选择权和生命权的认可,加剧了美国上个世纪末的政治分野;通过"罗伊案"的推动,美国妇女运动超越了对"性自由"、男女平等等权利的诉求,在更深、更广的层面延展.  相似文献   

2.
生育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包含着堕胎权。堕胎权的确认是妇女运动的进步,有利于妇女从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对堕胎权的适当限制可以促进堕胎权的发展,但是不适当限制也有可能加重或者侵犯妇女的合法权益。文章从堕胎权的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有关地区地方性法规对堕胎权限制的不舍理性,提出适当的限制堕胎权与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一致,但是应当注意比例原则,侧重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并且应当综合运用多种手段。  相似文献   

3.
我国最高法院能动司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高法院迄今仍主要是通过司法解释来实现能动司法,但通过对"北大方正案"的实证分析表明,在自身权力的具体行使过程中,最高法院表现出了循环解释及功利性司法创新的局限,而最高审判权的行使应是其功能优化所不可替代的方式.因此,通过优化最高法院能动司法的路径--合理配置司法解释权和最高审判权,可以实现最高法院的司法性功能与政治性功能,并将由此推动我国宪政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是美国社会枪支泛滥的宪法基础.各方对第二修正案的不同理解成为美国枪械管制举步维艰的一个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拥有宪法最终解释权的美国最高法院一直回避接受有关第二修正案诉讼,直到2008年“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和2010年“麦克唐纳诉芝加哥案”中,最高法院终于对第二修正案作出历史性解释:“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是一项个人基本权利,适用于全美各地.此举意味着美国各地的禁枪已无可能,限枪亦愈发困难.在这两个判决的法院意见中,最高法院大法官使用了不同的宪法解释方法,揭示了美国宪法含义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保守派和自由派大法官对持枪权截然对立的看法,反映了美国社会中存在着个人权利与公共安全的悖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张力,也暴露了法官政治意识形态与其司法哲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司法审查权的平衡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在解决宪政体制的冲突中发挥了重大的平衡作用。从宪政结构的三个层面即国会与总统的关系、联邦与州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进行考察 ,可以充分理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的平衡作用。这种司法审查权保障了三重分权 ,维护了宪政结构 ,促进了美国政治及政治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在解决宪政体制的冲突中发挥了重大的平衡作用。从宪政结构的三个层面即国人与总统的关系,联邦与州的关系,政府与公民的关系上进行考察,可以充分理解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的平衡作用,这种司法审查权保障了三重分权,维护了宪政结构,促进了美国政治及政治形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美国最高法院对宪法第14条修正案关于"任何州未经法律正当程序,皆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的正当程序条款所作的解释以及采用的解释方法,显然呈现一种针锋相对的对峙与分离格局;关于同性结婚权是否合乎宪法的主张、观点、立场均存在不可通约性,在欧伯格菲案中,人们明显地感受到政治对于宪法解释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刘栓霞受虐杀夫案引出“受虐妇女综合症”的法律适用,并指出了它对传统正当防卫的质疑。旨在呼吁:司法实践中,在处理受虐妇女杀夫案时应当将“受虐妇女综合症”作为受虐妇女“应当免除或者减轻处罚”的重要理论依据,以体现司法公正和对妇女人身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美国60年代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为妇女争取堕胎权利运动奠定了政治基础。1973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在罗诉韦德案中作出判决,妇女拥有决定是否生育的宪法权利,堕胎是妇女的隐私权。这标志着美国妇女争取堕胎权利的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罗诉韦德案后,主张维护妇女堕胎"选择权"的自由派与保护未出生胎儿"生命权"的保守派之间的较量更为激烈;民主党和共和党分别持赞成或反对堕胎的立场,使妇女争取堕胎权利的斗争变得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10.
在2004年Kirby案中,美国最高法院在一张提单中的喜马拉雅条款能否赋予“铁路公司”责任限制权利的问题上,沿用了第三人利益合同理论,但确立了比以往判例宽松的解释标准。而在另一张提单中的喜马拉雅条款能否约束“Kirby公司”的问题上,美国最高法院创设了“有限代理理论”,进而同样得出肯定结论。美国最高法院扩张喜马拉雅条款效力的实用主义态度,有利于鼓励海运业及多式联运业的发展,为我国立法和司法在处理类似问题上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美国联邦司法权产生于西方近现代的三权分立理论之中,在经历了分权和制衡两个阶段的发展后,由于最高法院对司法审查权的自我宣布,才最终成为托克维尔笔下的"强大的政治权力"。然而在法治与民主,司法能动和司法克制原则的互动与冲突中,司法权在不断加强影响,深刻地改变着美国政治的同时,外部的制约和自身的弱点也构成了司法权"自我膨胀"难以逾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为了防止对被告人辩护权的侵犯,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对案件的合并与分案审理进行了详尽的规定,我国相关立法中却未明确规定.通过对共同犯罪的界定、实务中共同犯罪案件的分案情况、依据以及分案对辩护影响的研究,笔者认为应当摒弃“一案化为常态、分案处理为例外”的观点,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明确共同犯罪案件一案或者分案处理的标准,适当保留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同时,制定统一的规范,防止司法实践中随意、混乱的不当分案.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倡议带动了中欧班列的高质量发展,催生了具有新功能的铁路提单。虽然铁路提单的使用未达商业习惯的构成标准,可直接适用于铁路提单的法律规则尚不明确,但“铁路提单第一案”的司法判决一定程度上认可了铁路提单物权凭证功能的拓展。目前商业及司法实践暴露了铁路提单面临的法律困境,须重新审视铁路提单的新功能,明确铁路提单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并在法律层面予以固定。在铁路提单规则构建方式上,考虑出台司法解释正面澄清和回应与铁路提单的相关争议,以“铁路提单第一案”为参照,在类似纠纷的审判中强化铁路提单的功能。为使铁路提单能够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推广,还须强化国际共识,实现铁路提单国际化规范化使用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长期以来以法庭斗争的方式为黑人争取种族平等和自由。到了20世纪30年代,它逐渐将司法诉讼的重点放在公立教育中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的问题上。在得到最高法院的有力支持后,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直接挑战公立大学教育中“隔离但平等”的原则。1954年最高法院就布朗诉托皮卡教育委员会案作出判决,宣布“隔离但平等”原则违反宪法,从而破坏了美国种族隔离制度的宪政基础,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的民权运动。  相似文献   

15.
沙丘 《社区》2001,(5):79-80
今年6月14日傍晚,一艘长约35米的船只——“海洋变化”号在暮色的掩护下悄悄驶入爱尔兰首都柏林港。它就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浪之女”(Women On Waves)组织派出的堕胎船,此行的任务是将那些急欲堕胎而不可得的爱尔兰妇女带到公海水域,实施堕胎手术。  相似文献   

16.
前言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为个人与政治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关系,历来是人们进行政治思考和理论探索时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任何社会,不论其文明程度、文化类型如何不同,都存在着这一问题。当前人们关心的是个人的宪法权利,特别是《十项宪法修正案》(《人权法案》)中所确定韵那些权利的和谐和冲突,也就是《人权法案》和个人为其一点的政治共同体所提出的合法要求之间的和谐和冲突问题。在美国,最高法院是具有“司法复审权”的、可以受理上诉案件的最高司法组织。因此,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程序的著作权保护范围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尚存模糊。英国法院裁决的SAS案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范围作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该案认定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语言、程序功能和数据文件格式不受著作权保护。SAS案还对实质性相似加接触原则进行了解释和界定。欧洲法院在对欧盟《计算机程序保护指令》进行的解释中也认可了英国法院的裁决。SAS案对世界软件产业影响广泛,对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的立法完善和司法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 [2 0 0 1 ]法释 2 5号批复 ,被认为是“冒名上学事件引发宪法司法化第一案”。文章就此对宪法司法化的含义进行了界定 ,认为其应包含两个方面因素 ,即外在形式与内在意义。对于在我国可由普通法院实现宪法司法化的观点提出了法理上的三点质疑 :一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不能认为是宪法司法化的第一案 ;二是我国由普通法院实现宪法司法化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三是在技术操作上也存在难以克服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推动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进程中,最高法院在解释和适用联邦宪法第一修正案言论出版自由条款时,始终未能摆脱普通法反煽动思维的影响.直至1969年,作为政治言论自由领域的一个标志性案件"布兰登伯格案"判决方宣告了美国社会政治压制传统的终结,从而为当代美国政治言论自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该案判决所确立的"迫在眉睫的非法行动"标准决不会是美国政治异议和言论出版自由保护的圆满终结,但它将以其所代表的高度宽容精神,继续指引着美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未来方向则是没有疑义的.  相似文献   

20.
“冈萨雷斯诉谷歌案”的判决使在欧洲处于早期权利形态的“被遗忘权”成为网络社会中的一项正式权利,同时也是在司法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一项民事权利。通过探究“被遗忘权”提出和兴起的历程,对国内外有关立法进行对比,其目的在于给“被遗忘权”本土化路径的探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