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地震灾害因其不可预测性、突发性以及巨大的破坏性,对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心理健康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地震作为重大的应激事件,不论对受灾群众、医护救援人员还是媒体工作者来说都会产生应激反应。如果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这种应激反应就会变成应激障碍,会给受害者造成长期的、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地震灾害对于不同群体危害的影响程度不同,分层次提出相应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有助于灾后的心理重建,使受灾群众尽旱脱离灾难带来的消极影响。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重点介绍国外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研究结论,阐述了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缘起、目的和原则、促进受灾人员心理状态改善的策略。分析了危机事件压力管理体系以及危机事件压力管理在灾难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情况与效果。研究表明,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有效的预防和缓解灾后的心理创伤和创伤后障碍,灾难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与危机干预人员是否受过专业培训以及危机干预操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社会支持在灾后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心理危机干预通过及时控制和减缓灾难的心理社会影响,促进了受灾者心理健康的重建。然而,当前我国灾区的心理干预工作存在着将心理危机干预与社会支持相混淆又相脱离的背反现象。调查和事实证实,只有实现二者的互动尤其是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才能够既促进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性功能提升,又进一步增强实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民众弱势心理是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以探讨利益表达渠道与民众弱势心理产生的影响机制。分层回归分析证实,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对民众弱势心理产生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通过公平感、相对剥夺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民众弱势心理的产生。主动性人格对利益表达渠道不完善和民众弱势心理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我们可通过完善利益表达渠道,有效降低民众的弱势心理感知。灵活使用多种管理策略,干预民众弱势心理,重视增强民众公平感,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3,(1)
会集北京各大医院30多位中青年心理咨询专家的北京市精神卫生灾后干预网络中心近日在北京安定医院挂牌成立。这也是国内首家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和救助的专业中心。提起救灾,人们常常会将注意力关注在抢险、物资援助和卫生防疫等基本需要上,而忽视了灾害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和痛苦。受灾者在经历了惨烈的场景和失去家庭、亲人的悲剧后,常常会被心理阴影所困扰。国外有调查表明,在灾难发生后的地区,自杀率会升高,而更多的人会出现心慌、失眠、做噩梦、感觉木然、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如果不及时诊治,心理伤害便会转化成躯体疾病。如果实行灾后精…  相似文献   

6.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患者、医护工作者乃至普通民众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危机。我国逐渐成熟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在疫情期间取得成效,但同时也反映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建设存在欠缺。文章介绍了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机构设置、管理系统、治疗手段、信息沟通系统等干预措施,为加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高校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危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更会给其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影响其今后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形成心理危机。根据危机生命周期理论,从时间序列角度探讨当前高校突发事件中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危机前预防预警不到位、危机中被动干预且干预主体单一及忽视对危机个体周围相关人员的干预、危机后干预缺失等问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实施需要对上述问题进行完善和改进。  相似文献   

8.
灾后相关人员心理援助干预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精神科医生等对受灾主体和救灾主体灾后心理创伤的救助,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在具体实施中,要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加强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分层次援助干预,并提高全民心理援助干预意识。  相似文献   

9.
在瞬间万变的现今社会,重大自然灾害的频发使世界各国政府开始重新审视传统灾害危机管理模式在现代减灾防灾救灾过程中的有效性,促进了灾害危机管理从被动应对的、缺少社区和民众参与的管理模式转向主动应对的、重视社区民众参与的、以多科学途径为基础的整合的灾害危机管理。笔者试图以日、美等国家为例分析灾害危机管理的转变趋势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从四个方面试述其对我国灾害心理救助体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理论与实践研究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重点。本文就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类、表现、特征、产生原因及干预机制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了加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研究、注重发展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理论研究和建设性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冲击,对地震中的受灾者进行心理援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灾后心理援助过程中出现了专业心理援助人员严重匮乏、心理援助工作呈无序状态、对心理援助对象的认定有局限、对灾区群众的心理援助缺乏系统和长期的规划、媒体宣传带来心理伤害、心理援助带有盲目性等问题。因此,应加强灾后心理援助的制度支撑和统一领导,建立长期的灾后心理援助机制,进一步培育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发展心理援助的民间力量,把心理重建与思想重建和文化重建结合起来,对受灾者及其他人群进行多种形式和科学有序的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重大灾害情景下群体心理症候群的急性应激心理过程、影响因素及其心理障碍形成途径与作用机理的网络结构关系,提出了基于群体创伤心理障碍特点的分阶段、分层次重大灾害事件的心理救助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大地震后,志愿者作为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和救援的参与者,不可避免地处于应激状态之中.与直接受灾者相比,志愿者在应激源和中介两个方面存在差异,如应急源的时程不同、对灾害的认知评价和应对方式上的差异等.针对这些特点,对灾后志愿者的心理援助工作应该全程、全面和系统地展开.根据志愿者行动时程,可建立筛查、预仿、监测、跟踪等与心理援助相结合的灾后志愿者心理援助体系.  相似文献   

14.
地震灾害是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现象,其威力巨大,能在瞬间使城市夷为平地,给人类生活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而这些损失不仅仅表现在物质上的损失,对于受灾居民来说,在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研究表明,历次灾害后各个年龄层中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本文重点讨论地震后的重建过程中,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以及使用中对灾民的心理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灾难后孤儿与孤老的心理援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每次灾后的援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心理上的。文章从灾后心理援助的发展与现状出发,具体分析了灾后孤儿和孤老的心理特点,提出了对于我国灾后孤儿、孤老的心理援助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价值观是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冲突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正确健康的价值观是构建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关键,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要注重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路径有:弘扬主旋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因势利导,培养大学生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重视生命教育,引导大学生提高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更新教育价值观,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心理危机有其自身的特征和类型,因此,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也应该针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殊性作理论的探讨与实践的尝试。在“危机干预三级网络”的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建立高校内部各个干预单元在心理危机的不同阶段对危机个体进行早期预警、中期干预、后期跟踪三者相结合的三级干预、全程干预模式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尝试。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主要受到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前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表现为人际交往障碍、学业心理焦虑、婚恋心理危机和求职择业恐惧等.高等学校针对心理危机,应当建立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开展“一对一”专业疏导与团体心理辅导,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婚恋教育,达到化解心理危机,增强学生心理适应与应对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浅析高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的心理干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转型时期高校危机事件发生频繁,如何缓解、消除高校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心理创伤,成为实践和理论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为此,文章从强调构建高校危机管理中心理干预机制的归因出发,分析此项机制长期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应对之策:在高校危机管理中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和平台;构建一个全面的参与机制为保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