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吴修林 《云梦学刊》2004,25(1):79-81
中国传统乐曲是千百年来中华音乐文化的精髓,钢琴则是西方音乐世界的乐器之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中西音乐文化融合进程中凸现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将传统乐曲进行钢琴化改编。在这类改编作品中,既有能代表中国钢琴音乐早期萌芽的曲目,也有能体现中国钢琴音乐发展水平的经典曲目。  相似文献   

2.
影视剧的完成,首先要有剧本。剧本的来源则大致有两个渠道,即专门创作的影视剧本和改编其它文艺作品而成的剧本。改编,其本身虽是一种再创造,但改编后的作品同原作品之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便产生了改编后的作品同原作间的成败优劣的论说。《红楼梦》、...  相似文献   

3.
通过宗教和商业的渠道,西洋画家来到中国,其作品及技法也逐渐传入中国,广东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梳理清代通过不同渠道进入广东的各类西洋画家,以及在他们影响下产生的形式多样的西洋绘画作品,指出清代广东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西洋画风,是中国艺术史、中国社会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内容。这些西洋画风既充分反映中西美术的差异和交流,又体现出鲜明的岭南文化特色,有助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广东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4.
余治平 《理论界》2012,(4):122-124
沈璟的传奇作品大多改编自史传、小说,作者在改编的过程中,抓住戏曲作品的特征,场面冷热结合,删去多余情节,有时又另起炉灶,添加副线,使剧情沿着两条线索发展,既场面冷热平均,又能改变、升华原来作品的主题,从中达到改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一些作品作为素材,散落在元杂剧里,经元杂剧作家的改编,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元人对唐传奇的改编,是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元代神仙道化题材相对于爱情婚姻题材或历史轶事等题材,更能体现出与传统儒学精神完全不同的文化气质,它深深打上了元代社会与时代的烙印.文章首先对比改编之作,找出作品与作品之间的差异,从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等方面来看;其次分析改编差异,结合元代社会背景和元代文人心态的变化进行分析,探究改编之作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年问,"外江戏"进入粤东地区,从此与客家人结下不解之缘.本文从广东汉剧的历史变迁与客家人的关系、客家人对广东汉剧的接受和传播、广东汉剧音乐与客家音乐、广东汉剧剧目与客家事象、广东汉剧演出与客家习俗的关系等层面,全面阐述了广东汉剧与客家文化的内在历史因缘.  相似文献   

8.
王姣 《重庆社会科学》2011,(11):104-110
从建国初期到新世纪十年,从最早的电影《我这一辈子》到热播的电视剧《茶馆》,老舍作品深受影视界人士的青睐而被改编成了诸多电影、电视剧。这种经久不衰、"前仆后继"的改编成就了"影像老舍"现象,对当下经典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与音乐的结合是哈代小说的一大特色.他的作品<德伯家的苔丝>具有强烈的音乐性.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音乐性是哈代进行景物描写和塑造主人公诗化形象的重要手段.其次,哈代借音乐性来揭示主题, "主导动机"的音乐手法与小说表现的悲剧内容相一致,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再则, 哈代成功地借用音乐中的一些技巧于作品总体构思中,体现了小说叙事立场的多元化,展示主人公悲喜交织、起伏不定的生命旋律.  相似文献   

10.
赵璞瑶 《理论界》2010,(7):171-172
在欧洲音乐史上,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作品有着重要的地位。由于其在交响曲上的成就,他被人们誉为"20世纪的贝多芬"。作为浪漫主义晚期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中既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思维,又有浪漫乐派的基本特色,同时他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乐派的优秀代表。最有特点的是,在西贝柳斯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芬兰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北欧,尤其是芬兰的风情。本文将对西贝柳斯的一些作品的取材和芬兰的地域特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希望通过分析,能使他作品中的芬兰情结更多的被人们理解。  相似文献   

11.
《管子》的音乐观与儒家音乐观相比较有其相同之处,表现为两者都重视雅乐的教化作用,但《管子》更重视探讨最高境界的雅乐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在对待俗乐方面,两者又都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俗乐的危害。但《管子》接受了俗乐兴起的客观事实,承认了俗乐的部分作用,如统治阶级在不沉湎于俗乐的情况下,可以欣赏俗乐;亦曾巧妙地利用俗乐帮助自己脱离困境。《管子》的音乐观体现了它的继承与创新并重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王俊 《云梦学刊》2002,23(5):68-71
侗族素有“音乐的民族”之称。其民间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南、北两大方言区的音乐形态各具特色。通过对侗族民间歌曲、民间器乐及戏曲音乐的基本形态、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的系统论述 ,给出了其民间音乐文化构成要素的轮廓概貌。  相似文献   

13.
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需要通过人们良好的音乐感知、认知能力才能达到感染人的精神世界、激发人的情感的目的。树立以拓展音乐思维能力与音乐感觉素质为先导的聆听理念,从对比性音乐作品感性体验向音乐文化艺术、作曲技术层面理性思维拓展,对于全面提升学生感知、认知、表现音乐的综合能力素养,促使学生获得音乐艺术的审美感悟具有重要意义。而强化音乐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音乐艺术实践能力则是提高学生乐感水平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环境音乐借助世界音乐元素,丰富其本体;世界音乐透过环境音乐传播,彰显其影响。要改变世界音乐研究者众、传播者寡的现状,不但要重视表达方式的舞台化实践转向,而且还要探索表现方式的背景化音声传播。环境音乐对世界音乐传播的推进作用,或可借鉴西方音乐的植入方式,经由共性与差异性的说出被听到、鉴赏与非鉴赏性的说明被听出,实现仪式性与噪音性的说服被听瞳。环境音乐植入推进世界音乐传播。  相似文献   

15.
彭艺芳 《学术探索》2012,(11):176-178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提高人文情操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迅速腾飞、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提升。音乐是一种供人欣赏、陶冶情操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高校的公共课中,音乐教育是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提高非音乐专业学生的素养,这是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很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内容的设置上,还是教学的方法上,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得公共音乐教育的设立变得可有可无。因此,只有制定高校对公共课的相关规定,完善公共音乐教育课的基础设施,不断注入新的元素,继承民族音乐,才能促进高校公共课音乐教育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6.
王月颖 《学术探索》2012,(8):161-163
对音乐本体的研究是音乐学、音乐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音乐本体研究关乎音乐是什么、音乐的内容与形式、音乐的自律性与他律性、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在哲学的层面上来研究音乐本体势必要对音乐本体中的本体概念进行前提性的清理。结合哲学自身的发展,本文通过对本体概念的反思、厘清,揭示了音乐本体研究的困境和可能的研究路向。  相似文献   

17.
李闽 《云梦学刊》2004,25(2):79-80
音乐分析的内容包括对作品本身、作品的背景以及作者的背景三方面的分析,而正确的作品分析方法应该是谱面分析与听觉分析相结合的。音乐分析在音乐欣赏、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表演的实践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包豪斯运动是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具有创造性的革命。它所追求的艺术与技术的再统一的目标,不但为其后的造型艺术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极大地改变了现代的生活模式,也影响到包括音乐在内的、以提供精神产品为目的的抽象艺术。探索包豪斯运动为现代音乐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将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并审视西方现代音乐的发展与变革。同时,寻找包豪斯精神与现代音乐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也是深具思想和艺术价值的。  相似文献   

19.
吴锦美 《学术探索》2012,(7):159-160
本文试图论证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可能性、结合的形式及相互间的影响,为民族音乐的传承找到新的路径,从而繁荣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传承方式,有利于传承我省丰富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利于弘扬和发展我省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从而传承和发展我省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使之在中华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绽放出一朵更加艳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20.
在民族音乐中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民族都有着灿烂的民族音乐文化。为了民族音乐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世界民族音乐教育逐渐趋向于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我们有必要结合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现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一番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