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已有跨种族、跨文化婚姻研究忽视了中国男性和西方女性这种稀少但重要的类别。涉外通婚是一个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并折射出多方面结构性社会问题、价值取向、民族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应该从理论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去思考这一现象及其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在爱尔兰的西方女性眼中的中国男性形象,探索性地测量了中国男性对于西方女性的婚恋吸引力,从西方女性的视角将中国男性的形象与西方男性的形象予以比较,分析西方女性的择偶偏好,发现中国男性真正“不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从而在文化建构、性别气质和媒体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男性在西方世界里形象呈现的深层缘由。  相似文献   

2.
姜肖 《求是学刊》2016,(1):133-139
新世纪以降,女性作家对乡土社会转型期婚恋伦理的关注较为集中。其创作从夫妻双方自我认知、婚恋情感性因素、多角婚恋现象等维度审视具象伦理形态,对乡土女性性别意识深陷传统男权压抑与现代消费文化诱惑的双重困境进行揭示,对农民文化心理的现代性迷思与道德观念异变进行解析。整体而言,作为百年新文学乡土婚恋叙事的承续,女性作家的婚恋书写在传统的共鸣中凸显出女性经验美学的特性,而作家在时代语境下价值心态的游移,成为其创作提升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科学构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相适应的教育机制,主要包括社会教育机制、精神激励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和德法约束机制。通过社会教育机制的建立,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认识、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价值取向、人我关系、人格设计和道德选择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精神,从而提出现代化需要一种现代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转型期的价值冲突与公共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建炜 《唐都学刊》2005,21(1):68-72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 ,存在着社会整合机制的削弱、文化的分裂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与紊乱等现象 ,使整个社会面临着群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公平与效率、和谐与竞争、自由与规范等多方面的价值冲突。对此 ,在价值观教育的取向及其战略选择上 ,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着力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公共价值理念和文化精神 ;二是注重社会主导价值观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本位的“新集体主义价值”的引导与建设  相似文献   

6.
高方 《求是学刊》2013,40(5):130-134
《左传》是一部以男权文化为核心的春秋信史,但人类社会的两性格局和"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观念却使女性与婚恋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面对社会变革中的礼法规定与自身不可磨灭的人性诉求,《左传》婚恋中的女性有着"守礼"与"非礼"的双重表现,某些非礼性关系甚至引发了重大的家国之乱。《左传》婚恋叙事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考察春秋文化从"天命"转向"人道"的精神轨迹。  相似文献   

7.
田海燕 《社科纵横》2014,(7):162-164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由于受到社会、家庭、个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产生了多样化的职业行为取向,主要包括自强取向、城市取向、从军取向、从政取向、从商(创业)取向和西部(山区)取向等。当代大学生在职业价值取向方面还具有差异性、超前性、边际性和流变性等特点,并受到商品经济冲击波、西方文化冲击波与社会不正之风及体脑倒挂冲击波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段塔丽 《社会工作》2014,(6):125-132
性别问题曾经是内地与香港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制定过程中易被忽视的政策"盲区"之一。内地与香港尽管在社会福利政策的价值取向、女性所获得的福利水平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两地政府在社会福利政策制订过程中所存在的性别"盲点"却成为内地与香港社会福利政策不能满足性别利益需求的共同制度缺陷。这种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性别盲区",无疑对女性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因此,如何从两性平等的角度出发,反对性别歧视,倡导针对女性群体的社会网络支持和社会资本建设,加强对女性权益的保护,应成为今后两地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制定中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王平 《浙江学刊》2012,(4):204-209
本文依据社会表征理论,提出新的电视对观众行为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此分析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对当代青年婚恋社会表征的呈现过程,以及社会表征对青少年恋爱观的影响。通过深入剖析婚恋交友节目的表征呈现策略与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探索性地分析婚恋社会表征对青少年爱情价值观、角色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呈现的社会表征并没有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恋爱观,建议加强对现实类电视的监督,并在多学科领域开展媒体对青少年影响的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兴起的女性服务,是否促进了女性发展和性别平等?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女性服务在价值取向、需求分析、介入手法等三个方面的要求,并以妇女为本、女性的三重角色、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外化问题、互助小组、集体方式、男性参与和女性参与等八项标准来考察77个女性服务项目,以理论的透镜对我国女性服务的经验和不足进行总结和反思,探索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服务的广东经验.研究发现,女性服务的项目设计普遍缺乏社会性别理念,项目给女性带来的效果也是值得商榷的.本文认为,女性服务的使命就在于实现性别平等从而真正改善女性福祉,而女性服务设计的核心在于社会性别理念,这正是对社会工作者性别敏感度的考验.要让服务真正有利于女性,必须培养社会工作者的性别意识,并建立有社会性别意识的资助和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王敏  马兆杰 《社科纵横》2006,21(3):93-95
明清话本小说在婚恋模式的建构上,强调婚恋双方的心心相知,作品中的女性对于婚姻的要求是真挚的爱情,她们肯定人的感情在婚姻中的绝对价值,是爱情与婚姻相一致。作品体现的婚姻观超越了“郎才女貌”婚恋模式的表面化和肤浅化,将带有互敬互爱、倡导男女平等鲜明指向性的主题引入家庭生活领域,体现了人类婚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近二十年的改革不但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且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今天,我国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已使她们较之于传统妇女对于家庭生活有认识上的重大区别,它直接反映了变革时代我国妇女家庭生活的价值取向。本文依据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中国妇女问题调查”济南地区调查结果,对当代中国妇女家庭生活价值取向进行概括的分析,以求对当代中国女性的家庭社会地位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一、在尊敬父母意愿的同时,更多地寻求婚姻上的自主,已成为当代女性婚姻生活的主要取向。婚姻是家庭的起始。…  相似文献   

13.
周云峰 《学术交流》2008,(2):183-185
后工业社会西方的高度物质文明导致了外部价值标准瓦解的困扰和价值观念丧失的精神危机,"生存危机和科技的负效应"、"文化生态失衡与社会道德滑坡"和"人的主体性的现代内涵与人性危机"成为西方教育价值取向发生新变化的主要因素,促使人们针对现代社会和教育自身潜在的问题,对现代教育价值取向重新定位.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范型应运而生.建构主义思潮根据新的知识哲学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诠释,唤起了对学习者主体性的真正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  相似文献   

14.
一、调研的背景 在技校毕业生不断走俏、技能人才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技工院校完成技能人才的培养任务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学生的培养除了要求发展学生的智力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素养,其中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精神信仰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价值体验和价值判断,是与人的根本生命价值相联系,指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根本价值原则.它是个体生命的终极归宿和价值,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包含在精神信仰中的两个问题,即对象或客体的意识是否与对象或客体相符合的问题和自我或主体的意识是否与自我或主体相符合的问题,两者都符合的就是科学,否则相反.树立社会成员现代的科学的精神信仰是建设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信仰和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时期,因此在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人生信仰和价值观,从而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闵建国 《社科纵横》2005,20(4):170-171
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立足于文化民族化,现代化和文化的进步,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模式重新定位、定向,为民族的先进文化构建提供了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了现代社会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杜乾举 《社科纵横》2007,24(4):19-21
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社会整合的重要力量。它承载着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内驱力和基本的价值导向,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和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源泉。因此,要立足于现实着眼于发展,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7.
行政管理的价值取向是必须要明确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决定了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实现社会公平是历代进步思想家和劳动人民的不懈追求;行政管理的发展决定了必须选择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高校德育功利化倾向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彬 《社科纵横》2009,24(4):168-169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上作面临着严峻挑战。其中高校德育功利性的严重极化是令人担忧的突出表现。功利性与服务性的辩证关系引伸出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这是新形势下学生价值取向面临的实际问题,也是应当恪守的重要规范。本文就此从造成高校德育功利化倾向现象进行探析,希望能对改观中国当前这一现象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论制度化机制及其缺陷的价值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的制度化结构和精神价值系统对于社会控制都具有重要作用 ,但由于二者在内在价值取向、系统设置依据等方面的区别 ,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运作方式。所以从方法论层面上讲 ,我们必须放弃严格“同构”的传统思路 ,使它们融入一个相对分立的张力构架。要克服制度化结构的“原生缺陷” ,单纯在技术层面上寻求弥补方法是没有出路的 ,只有在承认二者“形式异构”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精神价值系统的补偿功能 ,才能最终实现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邹渐维 《探求》2006,(Z1):78
和谐文化的形成,是一定的社会主体对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自觉认识和向往,代表了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社会主体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从表现形式上看,和谐文化既有思想观念方面的内容,又有制度规范方面的内容.从思想观念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认知、感受,对社会和谐目标的追求;从制度规范上说,和谐文化体现了人们在和谐思想的引导下建立的一系列调整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和机制.和谐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源泉之一.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和谐文化以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作为始终不渝的追求,以引导、培育人们的和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