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近些年来,我国和欧洲国家之间交流日渐增多。作为欧洲大国,英国吸引了数量巨大的我国民众前去旅游,留学或是从事商贸活动。随着我国在英国工作和学习的人数逐渐增多,我们对英国房地产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在此情况下,对英国房产广告的研读和翻译就具有了相当的重要性。本文从文化差异和对比角度对英国房产广告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在今后房产广告翻译过程中,所应注意的因素和所面对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欧·亨利的经典作品之一《麦琪的礼物》有数个中文译本,其中就有王永年先生的经典译本。王永年先生的译本历来以"信"的风格备受业内和读者称赞与喜爱。本文尝试从字义、修辞手段、声音节奏等方面分析王永年先生在《麦琪的礼物》中所呈现的翻译风格,总结我们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所受到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归化与异化之争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理论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而这种争论主要是从传统翻译理论的角度进行的探讨。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翻译活动的外部因素,翻译被置于更为广泛的经济、政治、社会、历史与文化语境之中。后殖民翻译理论可以为我们探讨归化与异化问题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语言在现代化过程中沉淀了一种不平等的中西话语权势关系,这与我们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本文试从后殖民翻译研究的视角探讨在中西不平等的话语权势关系以及当今世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翻译问题上应采取的道德态度。  相似文献   

4.
张晓歌 《职业时空》2008,4(6):129-129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译外工作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新闻、出版等各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们自己培养的翻译工作者成为中译外工作的主力军。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著作、中央文献、外交文件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传向世界各地。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国翻译工作者还将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经典以及诗词典赋、小说、戏剧等各类文学名著翻译成外文。此外,为了更好、更全面地对外介绍当代中国,我们还创办了外文报纸、杂志、对外广播和电视节目。  相似文献   

5.
《女性大世界》2005,(6):28-31
如果绚丽奢华是这个时代的宠儿,高贵的宫廷气质就是精神支柱。走过时光隧道,重现昔日欧洲宫廷的华丽风格,让最经典的华丽姿态,体现现代摩登。  相似文献   

6.
佟云  董力燕  马蕊 《职业时空》2008,4(9):147-147
广告语能否广为传播,关键在于广告语能否为人们所记住,所以许多广告学者都强调广告语应该易于记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的物流也变得越来越发达,和世界的经济来往越来越多,广告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商家的地位越来越高。而广告语及其翻译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欣赏英语优秀广告语以及广告翻译的同时,还要注意其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开阔思路,更好地做好广告及其翻译工作。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中华民族经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充分翻译价值;但因其年代久远,翻译难度较高。本文将在充分借鉴前贤译文的基础上,从中西方诗歌翻译理论出发,对《子衿》进行全新翻译实践,以求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得到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韩平 《公关世界》2010,(3):42-45
《论语》所记载的是孔夫子从生活中演绎出来的为人处世的经验和他对弟子的教导。其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许多人耳熟能详的,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2500多年的儒家经典。今天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做客《百年讲坛》。从六个方面讲述她解读《论语》的心得。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品进入教材,成为经典的过程,是价值选择与价值赋予的过程。文学经典所发挥的社会控制功能,逐渐成为学生不能承受之重。作为一种反抗,青少年流行文化解构与颠覆经典,去经典化导致的虚无,逐渐成为社会所不能承受之轻。轻与重之间,需要的是走入常人生活世界的文学经典,需要合理适度的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0.
王秉钦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系统总结了20世纪近百年来的中西翻译思想史,体系完整,独具特色,创新性地提出了翻译思想的"十大学说"。内容详尽,援引大量实例,是被翻译爱好者和翻译理论学习者广泛使用的经典佳作,但是本书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1.
无论是本国的统计机构进行的心理分析。还是欧洲知名公司的问卷调查,俄罗斯年轻人的生活乐观指数都远远高于欧洲其他国家,也就是说,俄罗斯的年轻人更看好祖国的未来,更积极地面对生活。这与我们事先从某些消极的俄罗斯人所表现出的激进做法有很大出入。  相似文献   

12.
翻译规范理论具有历史性、动态性等特征,通过考察同一作品不同时期译者遵守翻译规范的表现,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同一作品不断被译介,这是时代发展、翻译规范流变的要求,经典重译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基于图里和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对比阐释了《快乐王子》不同时期的两个汉译本,以探求翻译规范对译者和译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许地山的经典散文《落花生》的三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张培基译本、刘示聪译本)进行了赏析比较,旨在说明翻译目的论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目的是一切翻译行为所应遵循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翻译目的,使得三个英译本体现出不同的语言处理方法及翻译策略的选取,进而呈现出不同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4.
马秀芳 《现代妇女》2014,(8):351-351
解构主义代表人物德里将其解构主义引入翻译理论,其激进的反传统观念如否定原文文本终极意义的存在,消解原作者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权威性、废除作者与译者、原文与译文之分,宣称译者是创造主体无疑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传统翻译理论对一些基本问题的固有认识。然而,在承认解构主义给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解构主义在自身的局限性及其给翻译研究带来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了翻译错误的定义分类、原因、对策以及翻译错误的负价值,旨在提高人们对翻译错误的认识,更有效地避免翻译错误,从而减少翻译错误所带来的负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重视理性,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百年翻译运动,使阿拉伯思想家的理性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阿拉伯世界的理性主义传统导致了中世纪伊斯兰教世界科学和哲学的繁荣,阿拉伯思想唤醒了沉睡的欧洲思想界,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伊斯兰教由尊重理性而尊重科学,对世界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世纪的阿拉伯人重视理性,掀起了规模宏大的百年翻译运动,使阿拉伯思想家的理性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阿拉伯世界的理性主义传统导致了中世纪伊斯兰教世界科学和哲学的繁荣,阿拉伯思想唤醒了沉睡的欧洲思想界,导致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到来。伊斯兰教由尊重理性而尊重科学,对世界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吴振兰 《现代交际》2011,(12):53-54
无论是英语诗歌还是汉语诗歌都是古老的文学体裁,都是一种高级的文学艺术形式,故长期以来被大量的译入译出。然而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难度最大的。本文作者通过探讨诗歌本身所具有的“三美”来研究诗歌的翻译。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中国文学经典外译需要培养优秀的文学译者。本文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从改革文学翻译评判标准、加强翻译理论教学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等层面,探索目的论对文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需要经济法?这个答案其实非常简单,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导致传统法律部门无法对社会现实作出有效的调整,促使经济法的出现。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制度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制度成本需要降低这一命题。我们现在的法律来源于西方社会,从清朝末期开始,我们从被迫到主动进行“变法”,变的是祖宗留下来的“儒家伦理化的法律”,学习的法律则是从德国、日本翻译过来的法律制度,革命从形式上成功后则开始学习苏联,这些都离不开欧洲大陆法系。追溯上去,我们学习的是罗马时代沿袭和发展过来的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