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柏格森美学有许多不同寻常的地方,其中最令人诧异的是:他既认为艺术是揭示现实的主要手段之一,又从未全面阐发他此类的美学思想;他的美学专著<笑>对艺术的作用做了详解,①也不过用了二十页的篇幅.或许正是因为柏格森在这一方面没有做过集中专门的研究,他的艺术观念至今还罕有人知;T.E.休姆是英国一位唯一有影响的柏格森美学研究者,写过<柏格森的艺术理论>(1924)这本大作,②对柏格森的思想却有些误解,这点容后细说.  相似文献   

2.
柏格森(1859-1941)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法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生命哲学和直觉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美学体系,但由于他的哲学倾向与西方现代思潮的发展相一致,回答了现代派艺术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因而他的学说成了现代派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因此,当我们探讨二十世纪西方文艺和美学思潮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柏格森的影响。柏格森学说的核心是绵延说和直觉论。所以,我们对他的美学思想,也主要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绵延与审美心理特征柏格森对审美心理的分析,是其绵延说在美学上的具体运用。尽管它只是为阐发绵延说而涉及,所论不多,却颇具特色,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3.
领尽风骚的情感精灵──20世纪西方艺术情感理论扬榷黄南珊从表现形态来看,20世纪西方的艺术情感理论呈现为多元形态,包括法国柏格森的独特情感说(直觉主义美学的情感论)、意大利克罗齐的抒情表现说(表现主义美学的情感论)、英国瑞恰兹的情感语言说(语义学美学...  相似文献   

4.
抽象问题是近几年艺术界、美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本世纪上半叶抽象艺术的出现对西方当代以形式主义为代表的美学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把抽象作为现代美学的一个范畴,比较原始抽象艺术与现代抽象艺术的不同特征,分析抽象从艺术走入美学前台的意义以及抽象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的西方美学中,法国美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柏格森、梅洛-庞蒂、萨特、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杜夫海纳、加缪都是广具影响的美学家。新托马斯主义美学的主要代表马利坦(1882-1973年)和吉尔松(1884-1978年)都是法国人。但是,还很少有人把他们的美学思想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本文是南京东南大学艺术学系凌继尧教授在俄期间与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美学室主任多尔戈夫的谈话,谈话的内容是马利坦和吉尔松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钟丽茜 《浙江学刊》2007,(4):108-112
自从柏格森等人从哲学上将传统“物理时间”与人的“心理时间”区分开、强调心理时间的“绵延”性和自由性后,现代艺术家以文艺作品对“时间与存在”的关系作了多种探索。普鲁斯特秉承并发展了柏格森学说,在《追忆似水年华》中以艺术的方式展现了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审美时间观:在心理世界中,现代艺术家可凭借诗性回忆摆脱单向时间的必然性,将过去与现在融合互渗,达到审美的自由境界,使现代性的个人存在克服瞬间性和碎片感,获得本质性和永恒感。  相似文献   

8.
焦菊隐的演剧创造及其诗意的美学理念,对北京人艺舞台空间的构成和美学形态的确立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不同类型的戏剧文本,焦菊隐善于选择适宜的戏剧符号进行舞台空间的组合,这使北京人艺的舞台演出带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自足性。现实题材话剧和历史剧分别体现了焦菊隐舞台空间创造的不同追求,典型化、地域化的社会公共空间和写意性、民族性的诗化审美空间正是这两种追求的典型特征。焦菊隐对舞台空间的美学创造是焦菊隐导演学派的基础环节,也是北京人艺演剧学派和艺术风格的重要特色,影响了北京人艺一代导演的舞台创造。  相似文献   

9.
贝尔与弗莱的形式主义美学,在西方现代美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首先扼要地介绍了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它关于审美情感及其对象——艺术作品的根本性质的论述。然后考察了这一理论的历史特点:它顺应现代经验美学的潮流,反对传统的思辨美学;它同英国现代哲学家摩尔的“新实在论”及其伦理学理论的关系;它一反以往的形式主义,开始崇尚“表现”;它为后期印象派等现代艺术提供理论基础,等等。最后,本文从它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个方面,即对传统的“形式——内容”二分法的摈弃、对形式与情感的关系的重视和对艺术的独立自主性的强调,指出它对我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美学视角的品牌竞争优势:价值创造与美感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春雷 《学术交流》2013,(2):137-139
审美是品牌构建的重要因素,品牌中的美学价值是建立视觉和情感品牌的重要途径,审美因素对品牌价值的构建起决定性影响。因此,从美学的维度阐释品牌竞争优势是剖析当今品牌运动的关键所在,品牌美学规律的探讨更已成为现代品牌学、品牌系统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一个崭新视角,从品牌中的美学问题着手,通过美学的价值创造和品牌的美感体验两个角度,分析美学影响品牌价值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11.
现代艺术实践的诸多创新和实验使传统美学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艺术和非艺术界限的模糊迫使美学家们对艺术定义进行重新思考.丹托的艺术界和迪基的艺术体制理论使我们的关注从"何为艺术"的关涉艺术内在属性的本质主义追问转移到"艺术品资格何以获得"的体制性的外部研究上来.美国社会学家贝克进一步发展了迪基的体制论,将艺术世界视为艺术实践的参与者在惯例的作用下反复合作的动态关系网络.无论是在后分析美学还是实证社会学的路径下,"艺术界"理论的演变给当代美学指明了一条新的思路,即摆脱传统哲学思辨的束缚,重新审视艺术与社会历史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如果我们将人类的艺术能力视为自然进化的结果,那么便可以对所谓"人的本质"乃至"劳动创造人"等命题得出不同于以往的理解和认识,并重新揭示"艺术"与"工艺"之间的深刻联系.艺术制度的确立,将原本一体的"艺术"与"工艺"区别开来,这虽然给人类的想象力提供了更加自由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造成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疏远与脱节,从而给康德美学提供了土壤.康德虽然为人类的情感和想象活动开辟了独立的审美空间,有着巨大的理论意义,但同时也容易产生两种误导.一是将"美"和"艺术"等同起来,二是将"艺术"和"生活"割裂开来,其结果反而遮蔽了人们对艺术本质和文化本身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现代艺术逐渐丢失了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使一场艺术的"革命"渐渐沦为美学的"骗局".  相似文献   

13.
肖鹰 《浙江学刊》2002,(6):57-63
本文以现代文化发展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影响为背景 ,探讨美学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 ,揭示美学对于现代生活的独特意义。文章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概念 ,着重分析“美”、“崇高”两个核心美学概念的文化内含和历史演化。作者的基本思想是 :把被抽象化和普遍化的美学思想还原到历史深处 ,更进一步地发掘它们的文化价值。在新世纪的背景上 ,作者肯定美学的积极意义 ,但明确承认它的危机 ,并且指出 ,新的美学前景需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到“世界整体”的审美意识转换。海德格尔的美学美学已经提示了这个转换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则为之准备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张近慧 《社科纵横》2008,23(2):130-131
图形存在于人类文明开始至今的各个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以及科技和现代艺术的发展,都对图形设计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现代图形设计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集造型、信息、文化、意识形态于一体,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和强烈的视觉效果.  相似文献   

15.
“美学与现代艺术”学术讨论会,由中华美学学会青年学术委员会与首都师范大学分部中文系联合主办,于5月23日至27日在京召开。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80多位从事艺术和美学研究的青年学者聚集一堂,谈美学、说艺术、议文化,明明白白地向世人显示了,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之下,他们仍然执着于自己的学术追求,钟情于美和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正> 作为当代社会涵盖面最大,且最受大众青睐的文化传播媒介,电影和电视(主要指电视剧)艺术正以一种十分活跃、喧闹的态势,努力在本体形态上丰富着美的创造经验。这种艺术创新活动,同人们欣赏影视作品时的强烈参与意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对美学的双重呼唤。另一方面,美学研究也须臾离不开文学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意识之变化;任何对今日影视艺术生产状况及其特殊审美规律的公然漠视,都将导致美学的困竭或衰落。本文试从当代影视不断扩大的社会文化功能,艺术倾向,以及它们对固有美学观念的冲击等角度,就中国影视艺术的若干美学问题进行一些粗疏探讨,以期引起影视界、美学界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四维空时理论认为空间除长、宽、高三维之外,还必须加上时间这一维决定因素,它揭示了空间和时间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对于离不开空间创造的园林风景艺术,它也带来了塑造时间的新课题。本文试从时—空辩证转换的角度对我国造园艺术的时间特性作一初步探索。笔者认为,从这新的角度来评价园林艺术的美学特性,有助于继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张中 《阅江学刊》2013,(4):113-122
在美学家眼中,"审美直觉"是创作与欣赏的根本方法或能力,它关涉思维、行动和创造,也关系到自由和超越。对克罗齐而言,直觉即表现,直觉就是美,而对柏格森来说,直觉即绵延,直觉即方法——普鲁斯特在艺术实践中进一步确证了这一点。直觉甚至本身就是意识的行动,它能打开一片自由的空间或创造一个无限世界,也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美的感悟与体验。马利坦认为,"诗性直觉"即创造性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就是创造性直觉,诗性直觉就是审美直觉,而直觉就是创造。审美直觉既是审美情感的发动,也是促使真善美贯通的中枢。审美直觉的起点与归宿都是自由,而它所带来的则是一种超越性的艺术创造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美学是使对存在的研究真正上升到理论思维的纯粹哲学,而不仅仅是哲学的附庸,因为哲学之所以能成为追问存在之本意的一种形上之学,在于它是美的存在的创造方法。作为美学的哲学只能是对政治的反思。柏拉图第一次揭示了哲学与政治的内在一体性,即政治的本质是哲学性和知识性,所谓"最好的政治"是哲学和知识,而非现实的制度和实践;哲学对更高存在的创造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政制之美和人性之美的特殊技艺,从而使哲学成为一门政治美学。马克思重新为现代政治树立起崇高的理想,将现代政治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理解的界面上。就这一点来说,马克思学说是一种政治美学。  相似文献   

20.
姚文放  邵晓舟 《求是学刊》2005,32(3):100-105
文章通过分析“审美形式”这一特殊概念在马尔库塞形式主义美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着重从艺术本质论、艺术标准论、艺术特征论、艺术功能论、艺术劳动论等几个方面,阐释马尔库塞独具特色的美学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