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乾隆让位     
<正> 在封建社会,皇位是终身制。在正常的情况下,君主是不会自动让位的,除非是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象唐朝的李渊、李隆基,世人皆知,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乾隆皇帝却特殊,他是在正常情况下,在八十六岁那一年主动将皇位传给儿子的。这在皇帝当中是罕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乾隆是一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早年在政治方面革除苛政,打击朝廷朋党,严惩官吏,招揽知识分子;在经济方面,蠲免正赋杂税,兴修水利;在武功方面,先后平定准噶尔贵族和回部贵族的叛乱,对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和发展经济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是多方而的,其中有康熙和雍正两朝社会经济发展作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明科 《东岳论丛》2005,26(4):98-102
中国现代作家对现代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建构:在茅盾是经济与物质,在巴金是博爱与忏悔,在老舍是市民,在张爱玲是人性,在沈从文与徐是爱与美,在赵树理是大众与民间。  相似文献   

3.
船山论美     
<正> 船山认为美在自然,美在精神,美在中和,美在德容。船山的美学思想,是对儒道美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兹论述于下。一、美在自然船山认为,美是客观的,美是气化的产物,是阴阳相交的产物;认为美在自然界,美在天地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气范畴的意义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丹 《天府新论》2009,(6):139-143
气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同样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古代绘画理论中,它主要有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三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在绘画表现对象层面,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在画家层面,气是画家的个人风格。它有先天具有和后天养成两个组成部分,前者主要是气质和禀赋,后者主要是学识和才能。而在绘画作品层面,气则是一种偏重于刚性美的审美价值评判标准,具体体现在画作的笔墨技巧和结构安排上。气使得绘画表现对象、画家、绘画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最终呈现出的是中国绘画与众不同的天人合一的空间观念和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5.
平等: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大志 《文史哲》2006,(4):135-140
在当代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中,平等是一个重要问题。自由主义在西方是主流,代表人物是罗尔斯。社群主义是主流思想的挑战者,代表人物是沃尔策。罗尔斯主张“民主的平等”,沃尔策宣扬“复合平等”,而两者在平等基础问题上所提供的解释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香山形成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奠基石。在思想理论方面,她是启封建之蒙的先行者;在人文精神方面,她是近代化进程的领头雁;在科教文卫方面,她是开风气之先的弄潮儿。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统一的 ,这种统一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 ,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 但毛泽东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所以能够在东方出现,在中国产生,决不是偶然的。一方面是毛泽东同志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个人的条件,另外,也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达到成熟的。毛泽东思想产生并达到成熟具有客观的历史条件。 毛泽东思想是在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实践中产生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不论在何种社会,始终是生产的因素。但是,两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两者结合起来。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一方面看,在不同经济时期的社会结构中,是很不相同的。例如,在资本主义经济时期,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以两者的分离为既定的出发点。它们是在资本家的监督和指挥下,为着资本家的利益而结合的,这种结合  相似文献   

10.
词的抽象意义是指词典上所载的词的各种意义,包括词的本义和各种转义,即词在语言中的意义。词的语用意义是指词在一定的篇章中的意义,即词在言语中的意义。两者的关系是:词的抽象意义是词的语用意义的基础;词的语用意义是词的抽象意义在一定语用环境中的延伸。在一定...  相似文献   

11.
李春 《松州学刊》2001,(5):22-23
文明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它标志着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开化与进步的程度。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创造的物质成果,人类智慧的物质结晶,劳动的产物。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成果。在人类历史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来都是在相互作用中发展的。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是物化的精神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又有巨大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切入点。该文针对西北实际 ,认为当前西北生态环境的主要矛盾是由落后造成的 ,主要生态环境破坏在空间地域上发生在农村和牧区 ,在行为方式上是不当农牧业活动 ,在活动主体上是农牧民。据此提出了西北生态建设的新路径 ,并在理论上首次对西北地区城市化进程的生态学意义进行了论述 ,首次提出城市化是西北生态建设不可或缺的环节等观点。  相似文献   

13.
德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追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社会治理的层面上是德治的 ,是德治与法治的统一 ;在社会治理体系和行为模式的特征上 ,是服务型的 ;在制度形式上 ,是德制的。德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要标识 ,自觉地进行德制建设 ,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包括信仰、道德、习俗在内的生活方式的整体。生活是人的生活,文化凝结和传递的主体是人。人生活方式的特征反映文化个性,人生活方式的进步反映文化进步。但是,人生活方式的进步和特征是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实现的,人在把文化印记打向自身的同时,也把文化印记打向了自然界。打向人自身的是人文化,打向自然界的是物文化,它是人的生活,人的信仰、道德、习俗在自然界的体现。文化凝结和传递的主体是隶属于民族的,不同的民族文化铸造了不同的人,不同民族打在自然界的也是不同的文化印记。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漫长…  相似文献   

15.
中庸之道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典籍中,首先提出“中庸”的是《论语》的《雍也》篇。孔子中庸之道最本质的特征是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过”与“不及”两个概念,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两者是对立的统一。这在认识论上是有深度的。孔子中庸思想是用“中”致“和”,寻求稳定。这在政治上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孔子中庸思想的传承是一个历史过程。有两个阶段特别重要:一是在战国;一是在两宋。战国阶段,中庸思想主要由思孟学派传承下来;两宋阶段,发展中庸思想的是思想家二程和朱熹。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公平与平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平是人们对现实分配关系与他们自身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平等则是人们在地位、权利、利益等方面的相同。在资本主义社会,公平与不平等是同时存在着的。在共产主义社会,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都是公平的分配,但按劳分配只是形式上的平等分配,按需分配才是事实上的平等分配。  相似文献   

17.
一、对文化区的理解1。文化区的概念和特点文化区是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它是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功能的空间单位。文化区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区域内文化特质的同一性。文化特质是指各种文化要素的特征。在同一文化区内,虽然文化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但这种文化的差异从文化分区的角度来看是次要的,它们的共性才是主要的,在同一文化区内,其文化特质有比邻区更多的同一性。例如在中国文化区,北方与南方在耕种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在语言上也有所不同,但是两者在文字、种族、…  相似文献   

18.
论合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0,38(1):119-123
实践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这一命题的“全面性”在本真上是抽象的。其现实性根据的缺失,在于无视或忽视了中介在实践构成中的必在与不可替代。在“一切都经过中介”的视域内,中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不可超越的限度。在这个意义上,实践是合目的、合规律与合中介的统一。实践的合中介本性,在合目的层面支撑于,合中介是合“条件性目的”与合“自为性目的”的根据;在合规律层面支撑于,合中介是认识域和改造域合规律的根据;在可能性空间层面支撑干,合中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可能性空间边际现实化的根据。  相似文献   

19.
论臣民的罪感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督教文化中 ,人有原罪意识。这与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相反 ,我们的文化主流是高扬人的价值。但进到社会领域 ,情况就发生了天上地下的差别。在有关社会关系的主流文化与观念中 ,只有帝王是“天子”、是最尊贵的。在君主面前 ,一般而言 ,臣民都是天生的孽种、是君主的负债者、是谬误的载体、是有罪的。在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一种“原罪”意识。几千年来形成的臣民罪感意识 ,几乎成为人们一种自然的本性。  相似文献   

20.
<正>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到底是什么?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只有在理论上弄清楚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各族人民,投身四化建设。在这个问题上,三十年来我们是有过深刻的历史教训的。一次是在我国六十年代初期,曾就这个问题开展了一场讨论。当时在一些报刊上出现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