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7年7月27口阿拉伯戏剧之父、埃及文学大师陶菲克·哈基姆病逝.埃及总统府发了讣告,根据总统穆巴拉克的命令为他举行了国葬.一年来,埃及人民用各种方式纪念他,寄托对他的哀思.开罗舞台上演他的话剧《伊西丝》、《山鲁佐德》、《困惑的国王》;电视台重新播放由他的小说改编的连续剧《灵魂归来》;艺术家为他塑像,把塑像安放在自由公园内诗王邵基和尼罗河诗人哈菲兹的塑像旁;文化部决定出版陶菲克全集的普及本,低价出售以鼓励年青人学习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1988年4月19日,上海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青年教师王伟在埃及亚历山大大学文学院以优秀级获得硕士学位.答辩委员会的三位埃及教授对其论文评价甚高,称此论文“观点新颖,方法科学,统计珍贵,结论严谨”,因而一致投“优秀”票. 王伟的硕士论文题目是《论陶菲克·哈基姆哲理剧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风格特点》.他论文获通过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埃及新闻界的注意和兴趣,埃及《十月周刊》杂志在4月23日发行的第600期上率先对此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3.
陶菲克·哈基姆(1898~1987)是埃及当代最杰出的阿拉伯作家,集小说、戏剧于一身,与塔哈·侯赛因等现当代阿拉伯文学大师齐名.陶菲克出生官吏家庭,早年留学法国,攻读法律学,但更爱文学艺术.他辛勤耕耘一生,将全部智慧无私地奉献给祖国与人民.自中学时期开始创作,作品以他独具的深刻精辟的哲理思想及饱满而汹涌澎湃的激情,抨击了英殖民势力控制下的黑暗现实,唤醒了成千上万个青年,鼓舞他们投身革命洪流,树立摆脱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和勇气.陶菲克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剧作,其特色是以火一般的热情直抒他对于社会、对于人情世事的感受和看法,以无保留的真诚打动读者的心.由于出自真诚而无需掩饰,他的作品因而具有一种酣畅流利的气势.在陶菲克逝世一周年即将来临之际,我们谨以如下一组文章,对陶菲克的生平及作品作简单介绍,以志纪念,愿陶菲克的作品及其文艺思想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埃及和阿拉伯现代文坛最具艺术使命感、最有哲学头脑的人物之一——陶菲克·哈基姆逝世已经一周年了.这位文学巨人以89岁高龄告别文坛,辞世而去,应该说是寿终正寝了.但是,他的读者,无论在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异域他乡,都不会因此而减少对他离去的惋惜和怀念. 哈基姆生前说过:“每个人都在创造,都有他应完成的使命.如果他完成了这一使命,那他的有效生命也就告终了.假如他在这个时候死去,他的死就是死得其所,没有什么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日本加强了对阿拉伯现代文学的研究,先后翻译出版的阿拉伯各国文学作品有: 《苦难树》塔哈·侯赛因(埃及) 《东方来的小鸟》陶菲克·哈基姆(埃及)  相似文献   

6.
埃及的荣誉证章,可分为勋绶、勋章和奖章三种,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等级和授予对象。尼罗河勋绶,是埃及共和国的最高荣誉证章,曾授予埃及总统侯斯尼·穆巴拉克、原教育部长塔哈·侯赛因、大文豪陶菲克·哈基姆及198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纳  相似文献   

7.
1879年11月4日,祖国党改组,阿拉比任主席.1841年,阿拉比生于札加济格附近一个农村村长的家庭,有地8.5费丹维持生活.阿拉比幼时入爱资哈尔大学学习,14岁应征入伍.阿拉比以屡次考试成绩优异和忠于职守,于20岁时晋升为陆军中校,拥有土地750费丹.阿拉比刚毅正直,忠诚爱国,身材魁梧,辞锋犀利.他广交游,善于团结各族、各界人士(他曾争取塞族高级将领巴鲁迪站到祖国党一边).他的朋友中,有伊斯兰教改革派领袖穆罕默德·阿卜杜.他阅读了路易斯的《拿破仑传》后,心潮澎湃,感到只有改弦更张,富国强兵,才能振兴埃及.他目睹伊司马仪的黑暗统治和外来侵略,忧心如焚,愤慨万分.但是他不主张使用暴力,“只要求改革,建立以自由、博爱、平等为基础的公正社会;而这一目的只有建立议会,才能实现.”及至赫底威阴谋败露,英兵图穷匕见,乃决定废黜陶菲克,领导抗战,保卫祖国.  相似文献   

8.
菲克·哈基姆图书馆埃及布海拉省省长穆罕默德·阿迪勒·哈米博士宣布,省政府决定在达曼胡尔市建一以著名文学家陶菲克·哈基姆的名字命名的图书馆。该馆面积1200平方米,预计耗资100万埃镑,呈现代伊斯兰风格,将收藏陶菲克·哈基姆生平的全部文学作品,及其在述曼胡尔市当检察长时期所用的全部法律书籍。  相似文献   

9.
梅德韦杰夫当选俄罗斯总统之前,曾一度出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并得了“宰相”这个富有东方色彩的绰号。这不仅表明他多谋善断,且寓意其为人低调。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后,身处镁光灯下的他再难成为“隐形人”,其社交圈子在媒体的“挖掘”中也逐渐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0.
对埃及现代文学稍有了解的人没有不知道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但是知道这位大作家与埃及电影有着紧密联系的人却为数不多。马哈福兹不仅蜚声阿拉伯文坛,而且在埃及电影界也享有崇高威望。他对埃及电影事业做出的贡献可以用四个第一来说明。一,马哈福兹是埃及第一位从事电影文学创作的知名作家。从他创作的《天地之间》开始,电影故  相似文献   

11.
当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于1981年10月接任埃及总统职位的时候,埃及国内外许多人都十分关注穆巴拉克将怎样治理他的国家,甚至纷纷议论他是一个具有何种办事风格的人.当时,笔者正在开罗,从埃及朋友那里听到过许多有趣的评论.有人说,穆巴拉克是一位“推土机式”的人物,指的是穆巴拉克不仅是空军驾驶员出身,有一个壮实  相似文献   

12.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在漫长的7000年文明史上,曾被众多民族所入侵、占领,如波斯人、利比亚人、亚述人、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十字军”东征的基督教世界的西方人等.但改变埃及历史进程的大规模外族入侵为六次. 第一次是发生在公元332年的亚历山大大帝率领马其顿帝国的铁骑全面占领埃及.数  相似文献   

13.
当他出现的时候,永远是绅士的,清洁的,没有欲望的,微笑温暖得足以让女人融化.他被那么多人所爱,却不属于任何人.绰号"眼镜王子"的他魅力超越了性别,甚至引起日本男人集体妒忌,他缔造了一种裴勇俊经济.他的追星族为心理学史留下一种新名称"裴勇俊综合症".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埃及杰出的小说家、阿拉伯短篇小说艺术的奠基人迈哈穆德·台木尔(1894~1973)诞辰100周年。提起台木尔,便想到“三台”,即父亲艾哈迈德·台木尔(1871~1930)(“老台”),哥哥穆罕默德·台木尔(1892~1921)(“大台”)。弟弟迈哈穆默德·(“小台”)。父子三人都成了后人仰慕的文坛巨人,天下并不多见。中国的宋代倒有一例,那就是“三苏”,即父亲苏洵(“老苏”),哥哥苏轼(“大苏”),弟弟苏辙(“小苏”),父子三人被后人列入“唐宋八大家”。书香门第佳话千古传颂,浮于民口。“三苏”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苏洵、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上成就巨大,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地位。以文学成就而论,“小台”更近于“大苏”。苏轼是做官的,因遭贬谪、被放逐而获得接近劳动人民丰富生活的机会,故在他诗篇里可以看到他许多同情人民的呼声和对贪官污吏的恶骂。台木尔自然也不是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然而在他的小说里却能看到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呼声及对贵族阶级的无情嘲弄。时代不同,地域各异,国情有别,然而在这一点上,古代中国的“大苏”却与近代埃及的“小台”有着共通的思想脉络,足见文学艺术没有时空界限。  相似文献   

15.
埃及国王的顾问1946年初春的一天,庞士谦刚从埃及国王法鲁克的宫中出来,一位意大利人正在外面等他。“怎么样?咱们可以开始工作了吗?”意大利人问。“好,咱们这就开始吧!”庞士谦答应着,随后便跟那位意大利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他们这是根据埃及国王的嘱托,一起整理埃王所收集的中国邮票,用阿拉伯文写上简要的说明,准备拿到计划那年在开罗举行的世界邮展上去展览。  相似文献   

16.
埃及与努比亚在地理上是近邻关系,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在二者的交往中往往都是埃及处于优势地位。但到公元前8世纪,努比亚人征服了埃及,进而将埃及与努比亚合并成一个国家,建立了埃及史上的第25王朝。从起源上看,这个王朝是正统的努比亚王朝,但在统治方式上却没有“一刀切”,既照顾到了埃及人的习惯,又凸显了努比亚的特色。无论在王权标志、行政、宗教、文化还是对外关系上都是如此,既体现了其统治的灵活性,也实现了两种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麦琪 《现代交际》2008,(8):37-37
他的绰号叫"特别镇静的人",他的名字叫麦休。如果你知道他的绰号是如何得来的,你也会对他的镇静五体投地的。这一天,公司里每一个星期的例行会议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是,总是提前到达的公司老板助理麦休却还没有到,这显得很不正常。老板正准备拿起办公桌上的电话询问,这时电  相似文献   

18.
秋也 《老人天地》2010,(6):42-42
王大爷今年76岁,绰号“三军司令”。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军队离休老干部呢。其实,他连一天兵也没当过。他这个“三军司令”,是老伴儿和孩子们给封的。他不仅欣然接受,还自己到处宣传,唯恐亲朋好友们不知道。  相似文献   

19.
科普特博物馆内的历史回声埃及中世纪史及“科普特学”研究者阿·苏·阿梯雅教授在他的《基督教时代的埃及》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一想到埃及就会想到古代埃及和它的金字塔,然后,他们就从古代埃及飞跃到清真寺林立的伊斯兰时期。……然而,在这两极之间还有一座不大不小的桥梁”,这就是埃及的基督教时期,或称科普特基督教时期,它“应该被认为是埃及民族历史上光辉的时期之一。”(《埃及简史》中译本,三联版,第45页)  相似文献   

20.
埃及90%的土地是沙漠,全国6000万人大都集中在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的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开罗、亚历山大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埃及人自己的话说“已临近爆炸”.当前埃及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与工业建设迅速扩展,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由1805年人均1费丹下降到目前人均0.1费丹.埃及人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只有把目光投向沙漠,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早在50年代纳赛尔总统就提出了,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兴建阿斯旺水坝和水渠,购置喷灌设备,在沙漠地区兴建机械化农场等.但阿以间的敌对状态,使埃及不得不把大量原本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统统投入到军备上,向沙漠进军的意愿被迫搁置.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顺应潮流,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埃及赢得了和平、时间与机遇,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重新提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向沙漠进军!”的口号不仅被重新提出,还被赋予新的内容.埃及政府决定在开罗四周的茫茫沙海上兴建卫星城,向沙漠要地,以缓解因人口膨胀给各大城市带来的压力.斋月十日城,便是70年代末埃及政府规划的众多卫星城中的一个.我们初到埃及时,常听埃及友人对开罗人满为患感叹不己.我们问:“不是兴建了那么多卫星城吗?”他们摇着头回答我们说:“卫星城的设想或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