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通过对丁玲早期小说的梳理与解析,认为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总处于两个异质文化圈的夹缝中,既受到传统乡村文明的牵扯,又不可避免地被现代都市文明所吸引,因此,丁玲早期小说中的女性在这两种文明的交流、对话中展现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明对话的发展及其世界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杜维明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3,40(1)
不同宗教之间的“文明对话”大概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不过现在重视“文明对话”,主要是由于1993年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的理论。亨廷顿后来承认,提出文明冲突的论点,是要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但很多杰出的学者已经看到这一理论非常狭隘的二分法破绽。如果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使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能够逐渐地在合而不同的背景下生存,就需要通过对话,逐渐发展出生命共同体的意愿;通过对话,大家都具有和平共处的根源意识。容忍是对话的最低要求。对话主要是了解对方,反思自我的局限性。对话的结果是互相参照,互相学习。对话的最后是“celebration of diversity”,即庆幸多样。 相似文献
4.
赵玉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5):30-33
引起世界冲突的主要原因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差异,文明的差异日益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原因,其中宗教间的差异和冲突又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更为深层和复杂的因素.因此,如何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通过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交往与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从而正确处理好文明之间、宗教之间的关系,使之实现良性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
洪晓楠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2):25-30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理论一发表,在世界上就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是对这一思潮反映的产物.杜维明的"文明对话"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作为当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他通过对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的批评,揭示了文明对话的时代内涵;第二,他主要借助于雅斯培尔斯"轴心时代"理论,通过时启蒙反思和多元现代性论域的开展,论证了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主要讨论文明对话的三种形态,指出新轴心时代文明对话的一些基本预设.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商业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2)
经商是回族的传统和优势,从回族形成之日起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以商业活动为主业,商业伴随着他们的生产、生活,商业促进了回族的发展。回族在接受伊斯兰文化的同时,受到《古兰经》和《圣训》等伊斯兰教规的严格制约,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和规范,以“公平、公正、合理”作为经营准则。回族的商业活动范围广,项目多,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但由于回族商业的单干性较强,集约性较弱,所以,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建树不明显。回族经济要有大的突破,必须冲出家庭局限和小农商品经营格局,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梅英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1)
伊斯兰教之所以渗透在回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究其根本,在回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伊斯兰教起了十分重要的纽带和决定性作用,对回民心理素质及人际交往均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葛静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2):103-105
在全球化和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中,现代大学面临着严峻挑战。交往作为大学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大学的这种功能随着多元文化模式的到来愈益明显,同时,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需要拓展大学的交往功能,以寻求不同文明之间的宽容与对话。 相似文献
9.
论伊斯兰教饮食习俗对回族穆斯林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2(6):82-86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行为规范严格恪守着<古兰经>和伊斯兰教的教规教义,回族在饮食选择、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有着非常独特的禁忌和习俗.这些禁忌和习俗的产生有其自身的历史、宗教和社会背景,同时又顾及到对人体健康的利弊.从现代医学关于人体营养摄入和健康的角度分析,个中不乏科学性.许多饮食结构和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疾病,在回族中发病率较低.笔者曾做过数年医生,在完成本文前,专门调查了昆明地区90名70岁以上的回族老人,他们的健康状况对文中的观点起到了一定的佐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明对话与当代新儒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海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2):19-24
在全球化时代的新格局中,文明的背景和宗教的意义正在凸显,文化的全球性与地方性、现实性与根源性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消除隔阂需要理解,化解矛盾需要对话,文明之间的会通与对话已成为顺天应人的浩浩大势。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刘述先,在与世界各大文明传统做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多儒学发展的新课题,拓展了儒学的论域以及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空间,为新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马利章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6):69-72
语言是人类在生产、生活和实践过程中由于交际的需要而逐渐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从产生的时候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同样,回族语言也是伴随着回族的出现而形成的。今天云南回族的通用语言是汉语,但由于云南回族的先民大多数来自中东伊斯兰国家,因此,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不可避免地融合在云南回族语言中。 相似文献
12.
白友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3):5-11
文章以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为个案,分别从社区经济、组织、文化等方面探讨了大城市传统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结构,概括出“盘根草格局”的基本特征,描述了城市回族社区社会文化结构变迁的主要过程。文章认为,整个中国的社会结构变迁决定了城市回族社区社会结构变迁的方向和力度,而社区社会结构的变迁又会进一步影响社区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13.
王平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3):64-66
本文以位于河湟民族走廊的临夏八坊回族聚居区为视角,通过对其成因的多种叙述,以及其所处的多元生态文化和多民族共居融生的历史、各民族多种生计间的互补、聚居区所处的宏观与微观资源环境中的生计选择等因素的分析,阐释八坊回族聚居区一体多元伊斯兰文化形态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互动中,伊犁回族文化发生了一定变迁。伊犁回族的文化涵化,从表面上看是一辛中文化模式的选择,从本质说它实是回族入在异文化生境中文化适应和生存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答振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6):136-141
本文论述了以兴办教育,倡导留学,设立社团,创建报刊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回族文化运动。作者指出,民国时期回族文化运动,推动了回族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增强了回族人民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在化解回汉隔阂,促进民族团结,培养造就一批回族人才和提高回族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试论明清回回理学兴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振玉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04,41(1)
我国回族是由历史上的“回回”穆斯林移民演变而来的。明清之际,正值该民族在经历了长期的中国化和本土化后其文化思想和民族意识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这期间,该民族中涌现出了精通伊斯兰和儒家等多种文化并具有回汉双重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回儒”,正是他们,在伊斯兰哲学的基础上,同时也在宋明儒家理学的全面影响下,创造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理学体系——“回回理学”。这既是对其本民族,也是对中华民族的极大贡献,它也证明了回汉两族之间由来已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回族武术是我国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底蕴。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3项少数民族武术,其主体内容均与回族有关。回族武术的形成有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留存状态和发展现状在其漫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多元的文化系统。 相似文献
18.
回族话形成的民族语言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生信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3):16-19
回族在使用汉语时,总是打上了鲜明的民族语言烙印。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回族内部的口语交际中,所以称之为“回族话”。回族话的形成和民族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和汉语的区别,有着丰厚的民族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9.
答振益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1):69-74
文章认为,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回族研究,无论是论文的发表,著作的出版,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机构的建立和队伍的建设,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硕果累累.同时,文章也指出,要使回族研究不断创新,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还有不少工作需要我们去做. 相似文献
20.
从回族语言看其民族认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民族中,只有回族没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语。但经语言学协会的实际调查发现,其实回族使用的汉语很有特色,其间夹杂着很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1]回族语言的这种独特性与回族的历史是有很大关系的。虽然伊斯兰教是回族民族认同的最重要因素,但是回族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作为表征民族性的符号,在其日常生活中运用的更加广泛。因此,以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为特色的回族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回族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