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前期创造社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在文学观念中就是审美和功利的杂糅,在人生观中则为群体价值和个体价值的互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的看似背反的这两方面正是源于传统文化的互补结构。此外,传统文化的潜在影响性也是前期创造社作家接受外来文化思潮的基点和前在结构。  相似文献   

2.
作为文化人格学的代表,林顿主张人格是文化的产物,人既具有与社会价值体系一致的"基本人格",又具有反映身份群体价值的"身份人格",但总体上都是由社会文化决定的;作为存在主义思想家,别尔嘉耶夫拒斥社会对人的奴役,注重个体人格。林顿突出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铸造作用,别尔嘉耶夫则强调了个体的独立性。前者注重外在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后者注重人的内在特质;前者注重对当下社会人格的具体描绘和阐释,后者则注重个体人格的独立和养成。  相似文献   

3.
古典式的主情主义写作——创造社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造社小说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学、文化之间存在着深远的血脉关联。创造社小说家主情主义写作的根直接与先秦诸子中的道家文化、三国两晋时期的文人风度、明清性灵心学等一脉相承 ,在五四文坛上刮起了“狂飙”式的性灵文学的风暴 ;创造社小说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中国文学中的倡优士子的叙事模式 ,这种发展体现为由纯粹的叙事模式而变为一种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心理情绪”模式 ;创造社小说家们一方面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那种谨小慎微、固守虚伪的礼法规范的人格形成了毁灭性的冲击 ,另一方面 ,他们又受到了传统中国文学中感伤、哀婉情绪严重的作家作品的实际影响。创造社的主情主义写作 ,一方面给当时以及其后的文学史留下了现代色彩鲜明、个性意识独特的篇章 ,另一方面又因为其与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深刻联系而使得其创作显露出浓厚的古典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4.
人格是个体在与其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身心组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格尊严,主张以良好的内在修养去从事社会活动,凭借人格的力量立身、立功、立说和感化他人,去实现个体的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具有鲜明的伦理道德色彩。  相似文献   

5.
传统政治人格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人格包含意识和无意识两个层面的内容,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群体政治人格特征。随着传统社会的逐步解体,传统政治人格也开始了向现代政治人格演变的艰难过程,这是由臣民人格向公民型人格的过渡。由于是外力引发的非自然过度,传统文化的阴影始终存在。在不同的阶层群体中、人格的发展是非同步的,耐用变革主要发生在政治人格的意识层面上,无意识层面难以被触动,而个体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由无意识的心理内容驱动的,因此,尽管一部分现代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已经确立,但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行为模式并未发生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6.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7.
作为边缘人知识分子的留学生作家,既接受了较为完备的中国传统教育,又在国外受到了与传统文化迥异的西方教育,两种教育的冲突形成了留学生作家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人格特征,进而在其创作思想与作品中体现出来,以胡适为代表的留学生作家群体因此揭开了现代文学辉煌的一幕.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社会化与第一人格偶像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青少年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指的是人的社会适应过程,亦即“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学习社会的规范、价值、道德和行为方式以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或群体规范,形成独立的人格。从个体一生的社会化过程看,人格的发展人体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人格偶像崇拜阶段、第二人格偶像崇拜阶段和独立人格阶  相似文献   

9.
肖祥  张明琴 《船山学刊》2018,(3):100-104
"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体现,其蕴含着保合太合、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景,和实生物、和合而兴的发展规律,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和为贵、泛爱众的处世哲学。"和合"文化对于当前坚定文化自信、构建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培育个体道德人格具有极为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遗民群体大力纠正宋明儒学对立言的偏激态度,将立言视为儒者理想人格不可或缺的要素,为自身从事著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前提。在立言趋向上,遗民群体偏重经世致用的述学文章,对诗歌和古文创作也要求具有思想学术品格与历史实录价值,同时又提倡以经史尤其是六经作为立言根柢。他们对立言的渴慕,既出于接续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学说的文化心理,也与自身对立言特性的体认以及对个体声名的追求息息相关,从侧面展现出其坚毅刚强的心态与奋发有为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