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宗教世俗化是宗教适应社会的必然选择,宗教社会服务是宗教世俗化的表现形式。宗教参与养老是转型社会时期宗教顺应社会责任主体多元化的趋势,在养老领域开展社会服务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宗教世俗化脱下了宗教的神秘面纱,拉近了宗教与人之间的距离,成为宗教参与养老的基础;另一方面,宗教参与养老的实践活动又在宗教社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促进了宗教世俗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宗教工作法治化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有效手段,其正当性来源于宗教与政治、文化、社会、法律的协调统一。政教分离原则确立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政治基础,政治与宗教关系制度化、法律化实现了政教分离原则从政治原则转化为法律制度,并通过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宗教工作法治化得以实现。儒家思想中的多神崇拜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文化基础,正是因为多神崇拜接纳了不同宗教文化的融合。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是宗教工作法治化的社会基础,因为不同的宗教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求。以宪法为中心的宗教法制体系和法治精神是宗教工作的法制基础,宗教与法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宗教拥有社会关怀,使法律具备终极信仰。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属于同一概念。“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它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亡;而宗教文化属于人类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财富,它将在人类社会中永存。所以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涂尔干认为,宗教意识产生的真实根源是社会环境,神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的本质就是集体意识,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也就是说宗教是社会生活的产物而非个人的理论。宗教活动是集体意识的表征。而宗教的信仰和仪式的存在和延续又加强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维系了社会的存在。涂尔干的宗教社会学思想对当下中国社会道德信仰体系的整合与重建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俗化与宗教的未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世俗化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且对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 ,宗教在公共领域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减退 ,宗教信仰越来越成为个人的私事 ;另一方面 ,世俗化并没有导致宗教的死亡 ,相反 ,现代社会的巨大变迁全方位地为各种新兴宗教提供了生存环境 ,而且 ,在某些情况下还出现了传统宗教的明显复兴。如何处理宗教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传统宗教与新兴宗教的关系 ,将是宗教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悠久而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对于这一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人们既熟悉又陌生,许多人觉得它很神秘。宗教之所以能长期持久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它具有许多特殊的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它的有些特殊功能和作用是他社会组织和团体所不能代替的。研究宗教这一社会现象,要从宗教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要从特定的时代背景进行深入考察,要从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中深入探究,就能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8.
如何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宗教的存在及性质,对之加以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会直接影响到将来宗教与中国社会的关系、宗教的社会意义及功能以及宗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定位和作用。为此,本文探究了对中国宗教性质、中国宗教当代存在的认识以及“中国特色”的宗教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在当代中国宗教研究上具有商榷性、前瞻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思考,并论及对中国无神论实践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9.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与道德特别是与社会主义道德有着不同质的规定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但宗教文化和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宗教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王中田同志提出宗教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是不会消亡的,这种观点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宗教不是与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宗教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随着宗教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的消失,宗教就必然走向消亡;不能把宗教精神与人类精神混为一谈,宗教的消亡不等于消灭;用行政的手段取缔宗教和断然否定宗教的消亡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布朗族宗教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往往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保山等地山区或半山区的布朗族,既是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也是云南的特有民族和跨境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宗教信仰形态丰富多样,原始宗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基督教和汉传佛教并存。总的来说,布朗族宗教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与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是协调一致的,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处理好宗教信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宗教信仰与义务教育的关系、宗教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关系以及宗教信仰与周边及境外少数民族的关系,抵御境外宗教渗透;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和发扬布朗族宗教信仰中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道德精神和积极因素,为构建和谐云南、和谐边疆服务。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是宗教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共产党宗教观的核心。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历史现象;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国情具有"五性"的特点;宗教问题关系到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新中国的各种宗教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国家尊重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一律平等;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必须在法律政策范围内活动;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的渗透;宗教应辅助社会进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和谐。上述观点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族—国家观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人类创造了宗教,并与之进行着无情的斗争,直到今天,宗教依然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在当今世界,更有新兴宗教和邪教登场,妄图独霸世界的政治势力,假宗教之手以售其奸,我国更受其害。因此,抵御敌对势力的宗教渗透,必须针锋相对,用先进文化把"颠倒了的世界观"颠倒过来,巩固人民政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的宗教"这一命题的提出是一个理论创新。它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宗教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广大信教群众是构成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宗教教育是国家教育的组成部分,宗教职业队伍是爱国者和建设者。  相似文献   

15.
宗教在社会生活中可以发挥重要影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应该用和谐思维正确认识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发挥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妥善处理宗教方面的矛盾,化解宗教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借助互联网等现代化传播手段开始向高校扩散。大学生是国家重要的人才资源,他们的信仰问题至关重要。是既关系着他们个人的前途又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成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宗教与道德,特别是社会主义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形式,他们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从总体上说宗教不是一种道德的力量,但宗教道德的某些内容与社会主义道德并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还能发挥有益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宗教是人以之创造自己的一种文化形式,这种创造离不开社会语境。新时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要求中国宗教必须坚持中国化发展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中国宗教要在保留自身目的的同时适应并整合社会目的,在复杂行动体系中协调各种原本矛盾的行动,在国家最高领导力、教职人员的带动影响力及信教群众根本创造力的张力中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19.
宗教是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文化体系 ,它是满足人的某种精神需要的具有神秘意义的意识形态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儒学不是宗教 ,它虽然处于与宗教形成和发展的同一历史时期 ,但它的形成却植根于宗法血缘关系的伦理思想。不论宗教如何发展 ,我们都应把儒学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历史地、全面地看待儒学与宗教的关系 ,而不能从现代宗教世俗化、道德化的意义上去理解儒学、诠释儒学  相似文献   

20.
宗教问题是社会利益以宗教的方式在社会中的真实反映。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宗教问题。没有宗教问题的和谐解决,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一句空话。在法治体系下,宗教只能成为法治管理的特殊对象。一般而言,处理好宗教问题有利于处理好民族问题,而民族、宗教问题又直接关涉法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