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移民屯田与古罗马土地政策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历史上,移民屯田是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央政权的"移民实边"始于西汉,历代相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罗马历史上,土地问题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古罗马一系列的对内对外政策,例如军事扩张、土地改革、退伍老兵的安置、罗马公民权的扩展、奴隶制经济的兴衰等问题,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土地问题有关。  相似文献   

2.
唐代中央王朝对岭南、西域的文人输出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置贬官流犯和激励忠臣名将的文人输出差异反映了唐代中央王朝民族政策的重北轻南。唐代中央王朝对西域、岭南民族地区的治理在征讨挞伐与羁縻怀柔,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交流,经济政策与经济交往活动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而造成民族政策差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羁縻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同及南北民族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浅析民国时期西北移垦殖边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次著名的西北移民实边举措,然而说到民国时期的西北移垦殖边,却并不为人们熟悉,国民党政权在中国的统治是短暂的,其所实行的移垦殖边政策也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所以在慢慢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也为人们所淡忘。但是今天当我们再次详细分析民国时期的西北移垦殖边战略筹划时,我们惊喜的发现,民国时期所要进行的移民垦殖策略是中华民族近代意义历史上西北建设的一个伟大的开端,具有承上启下的划时代的意义,本文从民国时期移民殖边的社会背景,西北移垦殖边论,和西北移垦殖边战略筹划方面,做一简单的探讨,希望对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事业,能够提供经验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屯田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对于开发边疆、巩固边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国策.中央政权大规模地“移民实边”始于西汉,历代相袭不断,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史称所谓“汉承秦制”是指西汉初期执行秦的政治制度.其实,西汉王朝在很多方面完善和发展了秦制.秦在边疆政策上,主要是单纯戍守,结果糜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破坏了社会经济,使人民无以为生,成为导致爆发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的重要原因之一,以致二世而亡.汉朝政府则总结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且戍且屯政策,使得两汉不但能在  相似文献   

5.
“西域”名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域名号的使用,在《史记》中已经有所反映。以为西域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或者得名于西汉宣帝时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匈奴早期在对西域地方的控制中据有优势地位。于是有匈奴西域的方位代号,史称皆在匈奴之西。汉武帝时代汉与匈奴的实力对比扭转之后,汉帝国的西域阨以玉门﹑阳关。以为西域就是西国的认识,是有历史依据的。汉代文献可见所谓西域、东域、北域、南域,都是指民族结构成分复杂,中原文化影响薄弱,中央政权行政力量已经介入,却不能有效全面地施行控制的边远地方。徐松以所谓界中国之西理解西域名义的准确内涵,可能是比较合理的。由此对于汉王朝与西域的外交关系和军事关系,汉王朝与西北的边疆问题和民族问题,才可以获得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远古西域有语言而无文字,西域最早文字记录为汉文,现存最早文献为汉文献,而西域地名演变牵涉到历史周期和政权的演变,以及政治地缘学。该文通过对西域汉语地名的考察,进一步深化了对西域历史文化走向及价值的研究,深化了对中华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的认识,且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联系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是多条交通线路的统称,历史时期交通线路随着气候变化曾发生空间变化,形成随交通线路变化的文化遗存时空格局,厘清汉唐时期该区域交通线路的变化,有利于丝绸之路文化遗址研究与文化旅游线路开发。以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为基础资料,在野外考察、调研与民间访谈获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天山南坡东段交通线路的历史变迁。研究认为,汉唐时期该区域交通线路经历了从南向北的时空变化,交通枢纽区从罗布泊盆地变迁到吐鲁番盆地,再变迁到哈密盆地;交通变化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中央政权的稳定性及其对西域的经营力度。  相似文献   

8.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用"华夷一家""天下一统"的政治思想取代传统"华夷之辨""以夷制夷"的治边思想,在西南边疆深入经营治理.面对中央王朝自上而下的治理和教化,西南边疆主动自下而上地回应与向化,并在与中央王朝的博弈与互动中形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的认同.研究旨在接续我国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镜鉴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9.
继汉以来,大规模地开发西域者,是隋朝。西汉通西域后,中原王朝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曾在这一地区设立过校尉、都护。西域各族与中原人民之间的联系也得到坚强。然自东汉以后,中原政权分裂,政局不稳。西域各国纷纷臣服于柔然、哒、高车、突厥等游牧民族政权。隋朝统一中国后,隋炀帝重新经营西域,揭开了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之间的新篇章。在隋朝重开西域的过程中,隋朝宫廷中涌现出一批积极从事西域活动的人士。曾有侍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使于西域诸国,至宾得玛瑙杯,王舍城得佛经,史国得十舞女、狮皮、火凤毛而还[1]。韦节还撰…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边疆地区实践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始终是历史中国孜孜探求的一个重要政治主题。西域(新疆)是汉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重点经营建设并取得瞩目成就的地区,“新疆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不容撼动的事实。在历代治疆实践中,作为国家主权重要表征和载体的法律发挥着积极与关键的作用,构成了历代治疆的一个重要内容。汉代“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唐代边政举措“著于令式”、清代治疆法律体系初建、晚清新疆建省后法律及社会与内地的趋同,无一不是法权的宣示与法律治理的实践与成就。揆诸史实,自西汉统一西域后,新疆就始终在中国的法律空间之中,国家法律始终在场,其与当地族群法律经历长期的交流交融,层累持续地形成以国家法律为主导的多元一体的法律文化与法律秩序,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构和广域国家治理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构成当代“依法治疆”的重要历史遗产和智识资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辛亥“首义元勋”和民初政要,黎元洪在民国初年就东北移民实边之问题不断发表政见,其中包括具体实施方案,成为当时东北移民实边舆论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黎元洪对东北边疆危机及应对之策的关注,由于种种原因,黎元洪的主张大多并未付诸实施,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推动移民东北充实边疆以抵制外患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先后在中原历史舞台上出现的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元、清统治者在治边思想上有着相似的地方。但由于所处时代以及面临的时代问题不尽相同,元、清统治者在对云南边疆的认识及治理思想上亦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受治边思想的支配,就使元、清两代在经营云南地区的具体做法上既有相似之处即清对元的继承,也有清朝基于时代的发展而具有的一些独到之处,表现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3.
有关东北移民问题的研究起于上个世纪初期,在近百年的研究过程中,有诸多高质量成果问世,但就地域特点而言,对近代东北移民尤其是汉族移民的研究十分薄弱,研究成果较少,且多侧重对历史的叙述及移民形态的研究。因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汉族移民人口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民族学、人口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重点对近代以来通过"遣戍""移民实边"和"闯关东"等方式来到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以及其对当地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交融等方面的贡献进行探讨,从而补充、深化近代东北汉族移民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丝绸之路沿线的塔里木盆地和河西走廊在两汉以前就生活着一些族群。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向河西走廊移民戍边,设郡置县,在西域设置都护,驻军屯田,并建设从河西延伸到西域的长城,以建设和维护丝绸之路;两汉之际丝绸之路一度阻断,班超出使西域,驱逐匈奴,重开丝路;东汉时期西域"三绝三通",主要依靠河西经营西域,维护丝绸之路。以上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时吸取。  相似文献   

15.
为维护封建大一统,“守中治边”和“守在四夷”是清前期统治者治边理念的核心。与历代王朝不同的是,清朝设立了主管西、北边疆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理藩院。为了巩固和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稳固西北边防,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置伊犁将军,在新疆实行军府制统治;八旗、绿营分驻新疆南北;在边境地区设立卡伦,定期巡边;辟治交通,建立新疆台站体系;屯田实边等等。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由于俄国与日本的肆意侵略,导致东北边疆危机愈演愈烈。为了化解迫在眉睫的边疆危机,清政府与代之而起的民国政府均以推行移民实边作为应对之策,其中包括军屯实边,清政府在吉林、黑龙江曾实施过军队屯垦,民初关于军屯实边的呼声亦此起彼伏,说明军屯实边作为一种捍卫边疆安全的重要手段备受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清末军屯实边成效不大,民初军屯实边也大多流于舆论层面而无法得到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17.
如何诠释边疆融入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学界关注已久的问题。文章在对匈奴和西汉于西域分别设置管理机构僮仆都尉、西域都护的时间、职责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基础上,认为诠释西域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历史的标志是僮仆都尉还是西域都护体现着不同的话语体系;同时结合西藏纳入多民族国家中国版图的研究情况,提出传统"自古以来"的说法似乎更符合多民族国家中国是中华大地上诸多政权和族群共同缔造的这一主流看法。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出于防范边患、巩固边疆之目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在东北地区实行移民实边政策。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政策导向错误、经办官员腐败等。另外,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也往往流于形式。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受到阻碍而未能收到完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随着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大批汉族移民尤其是军事移民落籍腾冲。在漫长的历史嬗变中,落籍腾冲的汉族移民通过修撰家谱、建盖宗祠等方式,在"土-客"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建构起了共同的历史记忆,强化了祖先认同和族群意识,汉族移民身份的记忆通过以祖先崇拜为特征的宗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强化,以实现他们同内地汉族在祖源上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族移民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20.
云南汉语地名发展与民族构成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早期的云南地名应是当地民族语地名。随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的设治经营、汉文化的传播和汉族移民的进入,云南逐渐出现了汉语命定的地名。明代以前云南的汉语语义地名日益增多,明代开始汉族姓氏地名在云南勃然兴起,明清以来汉语语义地名与汉族姓氏地名逐渐成为云南地名的主要命定形式。云南汉语地名的发展,反映了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经营特点,云南汉族移民的定居方式和自身“土著化”过程,以及云南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