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新修辞学将自身定位于理解和改善人际关系的工具,为新闻发言人话语建构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新修辞学指导下的发言人话语能够立足于新闻发布会的修辞情境,利用同一修辞和论辩模式,并结合传统的修辞诉诸,达成发言人和受众的广泛认同,从而推动双方的修辞互动过程,促成事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如何灵活应对,如何出口成章,如何沟通到位,如何面对挑战,如何公关传播……新闻发言人你准备好了么?虽然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才刚刚起步,可中国政府从上到下推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程并不逊色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从中国外交部率先任命新闻发言人,到现任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在国际舞台上,他们成功的新闻发言人形象代表着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与此同时,我国的企业同样正在加快新闻发言人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的进程。本刊特约对新闻发言人颇有研究的理论界、公关界、企业界专家为该专题撰稿,通过对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诠释和新闻发言人这一形象的准确定位,以使政府和企业等组织机构在运用新闻发言人所展开的一系列公关宣传手段时有所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在一些地方已经开始试水,但是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及时跟上.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必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与传统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否有区别,如果有又在何处?它在当前及其以后该怎样发展,应当承担起何种角色以及如何有效的发挥其作用?对于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探讨.  相似文献   

4.
引导受众接受,即运用各种传播手段引导受众接触新闻、选择新闻、理解新闻、记忆新闻,促使受众的思想情感价值态度向着传播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是新闻价值实现的需要,也是新闻导向作用发挥的需要.新闻的导受策略在于以新闻的价值性来满足受众需要,以新闻的艺术传播来吸引受众接触.  相似文献   

5.
针对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步较晚,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发言人制度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需求问题,对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展历程、法律规章、人物角色等进行分析,并同美国、俄罗斯等相关制度进行比较论证。研究认为,网络时代新闻发言人需要具备渊博的国内外知识,具有坚守政策底线、把握整体局面的能力,有代表官方思想、态度的角色意识和娴熟的业务素养,在此基础上能够主动应对网络虚拟社会的需要才能成为网络新闻发言人;坚持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是新闻发言人角色建构和制度调适需要遵循的行为逻辑与实践品质,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做到应时而变,国家层面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注重实用性的实施细则和建立工作协商机制,各级政府应完善信息公开制度,让发言人敢发言有话说,发言人应提升自身业务素养,善于同媒体记者打交道,并探索职业化的新闻发言人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摘要]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涉及政府组织、媒体和公众等因素,政府组织是新闻发布的核心,媒介信息是生态链的串线,公众则是新闻发布的指向。这些因素对构建新闻发言人制度评价机制具有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技术的进步、社会转型和公民意识的觉醒,对新闻发言人制度评价机制的形成影响巨大。构建评价机制,则是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新向度。新闻发言人制度是公民意识觉醒的要求和产物,公民意识的觉醒也对新闻发言人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虽然新闻发言人(Spokesman)看起来是一个从字面就能够理解的简单概念,事实上,这一名称的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历史缘由与深刻的理论内涵。新闻发言人最早产生于美国,并于1983年开始在我国出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闻发言人的设立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不过,依然处于随机状态的新闻发布制度、相隔时间过久的新闻发布频率、有待完善的危机处理机制、缺乏理论培养与必要经验的发言人,这些现象都暴露了我国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诸多方面的欠缺;对新闻发言人的基本素养、角色定位和传播技巧、发言人制度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流程、突发情况下的现场控制等问…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过程同时也是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一方传播自己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同时将传播者所认可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感衍化为受众进行价值评判的认知元素。新闻导向功能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显性表达和隐性表达两种,隐性表达将新闻的导向性了无痕迹地融入新闻信息的选择、制作及传播过程中,具有"隐而不露、非正规传播","悄然渗透、无意识接受"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肖莹 《社区》2007,(14)
5月20日,作为试点的成都市青羊区太升路街道东通顺街26号院落里,居民代表用热烈的掌声推举该院院委会主任李儒蓉为院里的"新闻发言人"。成都市首个院落"新闻发言人"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0.
<正>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我们不仅收获了“擘画新蓝图,开启新征程”的信心,更是通过一场场的发布会、“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等途径,领略了一位位新闻发言人的风采。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自1983年设立至今已经整整40年,新闻发言人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82年底1983年初,我国新闻发言人作为一项制度以文字的形式确定下来。至今,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该制度越来越完善,而且影响也越来越大。其实,在全世界没有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国家还很多,建立的还是少数,其中做得比较好的就更少了。影响比较大,做得比较好,并且形成了惯例的,比如说美国、英国等,可谓是屈指可数。与这些做得好的国家的新闻发言人制度相比,我国推行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并不逊色。中国政府是如何建立和逐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如何使之健康发展,并与国际惯例接轨?就此话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局长,新闻发言人培训班…  相似文献   

12.
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崭新领域,目前的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主要表现在语言应用的策略研究,语言的风格特征、语体特点等则很少涉及,成果不够丰富。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我国新闻发言人事业的发展,新闻发言人语言的研究就显得更加迫切而意义重大。考察新闻发言人语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促进我国新闻发言人语言的深入和拓展研究,提升我国新闻发言人整体新闻发布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闻发言人"是一个现代词,但类似现代"新闻发言人"的人和建制我国古已有之,我们称之为"类新闻发言人"或"类外交新闻发言人"。考察古今不同时期新闻发言人的特征、作用及其语言的特点和传播状况,可以了解古今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演变和语言发展脉络,有助于探究影响新闻发言人语言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政府新闻发言人"这个概念开始浮出水面。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一个全新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应运而生,更能够体现出我国政府决心打造阳光政府、透明政府的决心。特别近几年,政府面对危机的次数的增多,关于政府发言人在危机公关中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危机事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从而"转危为安";他在危机公关中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作为"舶来品"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又存在哪些问题;又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渐渐引发热议。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如何在突发事件面前发挥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危机公关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于新闻发言人的基本功能,官方的解释是"向新闻媒体披露政府最新的政务信息,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即主要发布政务信息.但不少学者担心新闻发言人制度会成为信息公开的障碍.两种截然相反的看法反映了我国信息公开制度的巨大缺陷,由于新闻发言人只是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机制,其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信息公开制度的各种约束.目前,在我国信息公开制度建设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过快地发展新闻发言人可能会带来不利后果.  相似文献   

16.
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是指政府新闻发言人所具备的关于媒介传播的各种知识和能力,它由一系列基本要素构成,主要包括新闻学知识、传播学知识、媒体背景知识、选择和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与记者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利用现代传播技术的能力。研究并提高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创新和人性化竞争的方式,是媒体树立社会形象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代表着新闻的传播趋势.基于新闻传播实践剖析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失衡与偏向,强调传播人文关怀须有新的突破,提出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快捷、便利和人性化的信息体验,但其虚拟化的形式同时带来了信息虚假等问题.虚假新闻的传播不仅得益于新媒体传播迅速、难以监管的特点,迎合受众心理也是虚假新闻泛滥的最大诱因.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负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9.
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重要途径。我国政府发言人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运行过程中避免不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使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深受质疑。如何进一步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历史、现状,探讨了其在我国具体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新阶段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有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传播学者费斯克以独特的视角和文化方式阐释新闻,认为"新闻是历史的拼贴",是建构意义的知识权力.新闻文本与受众是一种互动关系,新闻文本的意义通过新闻制作者与受众达成协商来推理建构,而受众结构的异质性决定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新闻文本意义的建构同时还是一场新闻意义建构者与受众理解的抗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