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合<姚少监诗集>卷三有<九日寄钱可复>一诗,傅璇琮先生<唐五代文学编年史>、陶敏先生<姚合年谱>皆未言其创作时间.其诗云:"数杯黄菊酒,千里白云天.上国名方振,戎州病未痊.静愁惟忆醉,闲走不胜眠.惆怅东门别,相逢知几年."诗中有"戎州病未痊"一句,姚合早年曾从事魏博田弘正幕府,开成四年至五年曾任陕虢观察使,亦"诏遣理兵戎"(<酬光禄田卿六韵见寄>).<新唐书·钱徽传>:"子可复、方义.可复死郑注时."知钱可复卒于大和九年"甘露之变"时.故姚合诗所云之"戎州"当指其入魏博幕之时.姚合入魏博幕,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定于元和十二年末或十三年春.又,元和十五年十月田弘正移镇镇州,<九日寄钱可复>作于秋之重九,故姚合<九日寄钱可复>的写作时间当在元和十三年秋至元和十五年十月间.  相似文献   

2.
李白<大鹏赋>因遇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而作,赋中"大鹏"形象源出于<庄子>鲲鹏变化的寓言,而且李白以大鹏自比,作此赋实为自喻.可谓一赋三人,皆因道合.本文拟借<大鹏赋>考察李白其人、其赋的道家渊源.  相似文献   

3.
史广超 《兰州学刊》2005,(3):258-260,257
<知过轩随录>是文廷式从<永乐大典>中辑佚之作,然学人少有知其下落者.笔者经过考察得知,它存于赵铁寒所编<文廷式全集>之中.它辑录了多种地志,亦有唐宋元人之佚文,弥足宝贵.  相似文献   

4.
姚燧是元代散文大家,人比之汉之司马,唐之韩、柳,宋之欧、苏,各为一代文宗.明清人对他推崇备至,今人对他却很少了解,其重要原因,是其文集散佚.姚燧原有<牧庵集>50卷,佚于明中期.所幸的是,他有大量诗文收入明初所编<永乐大典>,清代修<四库全书>时,得以从<永乐大典>辑出,编为36卷,此即四库辑本.<牧庵集>散佚之余再得流传,赖四库馆臣辑录之功.但此四库辑本存在着严重的漏辑误辑及文字错乱等问题,需要深入考查加以是正.  相似文献   

5.
南京是历史名都,且为朱元璋定鼎之地,洪武、建文两朝和永乐前期均以此为首都。永乐迁都北京后,南京是两京制度下的陪都,一切中央机构设置完备,南明政权成立以后,这些机构完好无损,加之有长江天险以为屏障,占有地理和战略优势,对南明政权存在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选>立"江海赋"一类大致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汉书·艺文志>和<文心雕龙>的影响,二是汉魏六朝水赋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是萧统本人的山水爱好.此类所收木华<海赋>、郭璞<江赋>两篇作品,前者雄伟壮丽,奇拔不群;后者条理明畅,气势宏大,皆着意于壮丽宏大意象的选择描绘,表现出对穷变于声貎的极致之美的追求,从中亦可见萧统崇尚壮丽宏大之美的大赋观.但这两篇赋在汉魏六朝水赋中,并非成熟的山水文学作品,尚处于山水"喻诸心性德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诗经>三<颂>的主导思想倾向是颂人而非颂神,颂时王而非颂前王.<颂>诗的宗旨在于颂"今",而不在颂"古".<颂>诗的根本性质是颂美时王之盛德、成功.<周颂>31首诗只有4首可视为颂神,余皆主颂人.<商颂>大体作于殷商后期,亦主颂时王.商、周之<颂>皆以颂天子盛德、成功的方式告神,<鲁颂>纯颂时王,无告神之意.对<颂>诗所颂对象性质的认定是阐释、研究<颂>诗的基础和出发点.以三<颂>所颂对象为考查重点,在此基础上总结<颂>诗的性质特征和创作规律,以揭示<颂>诗的本相.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藏同治间稿本<悔初日记>一册,记载时间自清同治元年十月十八日起,至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止,未著撰人.<历代日记丛钞提要>(学苑出版社2006年版)谓"清佚名撰",然其作者实可考知.<悔初日记>中载有与赵烈文的若干交往,而赵烈文<能静居日记>今俱存,不妨将两部日记中相关部分胪列对照:  相似文献   

9.
<宋书·乐志>载有铎舞歌诗二篇,其中<圣人制礼乐篇>古来无解者.早年逯钦立、孙楷第曾破译过此篇.今从字形相同、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几个方面来判别,可读出其未及破译的歌词;而据<宋书·乐志>,叉可复原出<圣人制礼乐篇>的乐诗和徒诗形态.汉有<圣人制礼乐篇>,曹魏当国,改易其词作<太和时>以当之,至晋立,则令傅玄改易<太和时>作<云门篇>以代之,因此<圣人制礼乐篇>与<云门篇>非如孙楷第所说是同一篇歌词.所谓铎舞,其最初可能为北方民间舞蹈,后为汉室所采,参以周<大武>改编而陈于殿庭,舞时振铎以为节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楚辞>之<离骚>、 <九歌>、 <九章>等多处正文进行了尝试性的校勘.所校皆力求言之成理,如校<九歌>"举长矢兮射天狼"为"举枉矢兮射天狼"等皆有益于<楚辞>的进一步解读.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探讨,笔者2003年出版的专著中明确指出:"中国的闭关锁国是实质性的,有着深厚的经济文化根源,因此难以形成近代化所需要的社会基础;而日本的锁国只是形式上的,本质上却是开放的,并由此培育出适应近代化要求的社会基础."而贾秀梅、郝士宏的<近代前中日两国锁国政策的比较研究>(<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19卷第9期,2007年9月)一文,将这一核心结论用在了其"内容摘要"和"结论"之中.在刊发其书面道歉的同期刊物上,笔者特发此文,廓清事实,并备后查.  相似文献   

12.
从探寻现代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渊源的角度对明清时期的道制进行考察,可以将明清时期的道制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区域划分的道,即事务性的道,一是在一省范围内进行区.域划分的道,即分巡、分守、兵备道.后者是行政督察专员区制度的直接来源,其设置于明代,旨在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控制;清代,巡、守、兵备道设置趋于合一,由功能单一的机构向集民、财、军及其他各种专项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转变,民国时期固定为省县之间的地方层级.从制度承袭的角度来讲,行政督察专员区公署制直承民国时期道的建制;从运行机制与性质职能角度来讲.则与明清时期的道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由教育部直属的"211"大学长安大学主办的"关学·南冥学与东亚文明"国际学术研究会于10月7日-9日在西安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来自韩国、巴西、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和香港的70余位学者.<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人文杂志>、<社会科学辑刊>、<山东社会科学>、<唐都学刊>、<长安大学学报(社科版)>、<陕西日报>等杂志和媒体也参加了会议.这次研讨会涉及的领域比前几次关学研究的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所扩展,其规模远大于前两次关学与南冥学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朱熹从文气辞制、文体风格、文献传流及文本内容等方面,对<尚书>孔<传>、大小<序>及其文本进行疑辨.其辨<书>具有"既疑且信"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大禹谟>问题上,这是由其思想体系所决定的.这种基于深刻思想背景的疑辨工作,时后世辨伪学及思想史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1978年,全国迎来了社会科学事业的春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就是在那一年成立的,接着各省区也相继陆续成立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那一年在党中央的关怀下,在天津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史学规划会议.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兄弟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工作,给新疆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翻译<福乐智慧>,二是翻译<突厥语大词典>,三是写<维吾尔族史>.  相似文献   

16.
"著生民之休戚"是<通鉴>两大著述宗旨之一.司马光明确提出这一命题,构成了<通鉴>史学的重要内容与特色.具体考察<通鉴>叙述"生民休戚"与"国家兴衰"的内在关联,论析司马光关注、重视民生诸问题,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是社会现实提出的重大课题,由此构成了<通鉴>历史书写的重要内容,并进而揭示、分析其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由施汉荣撰写的<一国两制 历史奇迹--港澳和平回归与经济社会论文集>,近日由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室主任、学术情报研究所所长、新华社香港分社研究员、<香港概论>编辑室主任等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者一直从事港澳问题的研究,其学术成果受到学界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其个人专著、合著主要有<"一国两制"与香港>、<香港概论>(上下卷)、<英国撤退前的香港>、<九七·香港>、<全球化大潮中的粤港澳经济区--历史、现状与前瞻>等,发表有关"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方面的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地方政府机构的设置和全国其他地方政府一样,存在上下对口的现象,这样虽然有利于上令下达,但也存在不少弊端.因地制宜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是政府体制改革的内容之一.广东省有必要制定<广东省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办法>,保留<省条例>的积极成果,完善<地方条例>的不足,为深化广东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9.
<大海热线>是辽宁广播电视台于2006年创办的一档民生节目.在新一轮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浪潮中,<大海热线>作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制播分离改革的排头兵,进行了积极的制播分离探索.在实践中,栏目尝到了制播分离的"梨子滋味":"散养"带来活力,"独立"带来担当,机制焕发斗志.同时,通过实践也认识到"内部制播分离"制度在用人机制、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制播分离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史学的杰作,对其后典制体史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明代学者王圻编纂<续文献通考>,记载了南宋、辽、金、元和明代万历以前的典章制度及其相关言论,并且在门类设置上有所增益.清代乾隆年问,三通馆臣奉旨修成<续文献通考>,其内容完整、考证精细,所作史论也反映出较高的历史见识.从这两部书的内容、编次和价值来看,它们不仅继承了<文献通考>的著述规模,而且对典制体史书的撰述有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