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军人优先权之争是新形势下军民关系的一个缩影,他的解决关系着新时期军民光荣传统的弘扬,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由军人优先权之争的拓展,我们发现新时期下的军民关系具有经济纠纷增多、关系复杂、彼此误会加深等问题,而导致这些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利益的根本原因,又有信息技术发展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外部原因,同时还有体制机制内部原因。为此,必须从理念、思想、机制等方面下功夫,促进新时期军民关系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永民,“一部科学的史诗” 1978年,河南省南阳地区科委一位名叫王永民的年轻干部开始经管一个被称为“汉字校对照排机”的科研项目。这是南阳地区印刷厂等单位搞的一个课题。课题组的成员有对汉字颇有研究的尚群章等人。据王永民自己说,当时他正是风华如炽、雄心无寄。从王永民以主管部门干部的身份过问这项研究项目开始,中国的汉字输入技术引出一个十分曲折的“五笔字型”故事来。王永民说:“‘五笔字型’的故事像一部长达13年的电视连续剧,其间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个人奋斗、韬略决策,点缀着戏剧性的偶发事件,说它是一部科学的史诗,也许并不过份”。  相似文献   

3.
北宋元祐年间,理学大师、洛阳人程颐与大文学家、四川人苏轼之间发生了一场“洛蜀党争”。《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五述云:程颐为人行事,“多用古礼,苏轼谓其不近人情。深嫉之……二人遂成嫌隙。”双方互相攻讦,矛盾尖锐。表面上看来,这似乎只是一场朝廷上的朋党之争,并不涉及思想政治上的重大原则分歧,所以历来学术界对于程、苏之争甚少关注。但是,苏轼反对理学家程颐,同他作为文学家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如何看待“人情”,同样也是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了一副号称“鬼见愁”的血统论对联,围绕这副对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血统论在“文革”中如山洪暴发并不是偶然的,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5.
林延清 《东岳论丛》2008,29(1):118-121
论及明朝万历政局演变,"国本之争"是非常重要的事件。但明神宗之母李太后在国本之争中究竟起到何种作用和影响,史界就缺乏系统深入的阐述。本文拟对此问题做一初步解析,有不妥之处,务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在明嘉靖朝的“大礼议”之争中,世宗与廷臣势成水火.方献夫不顾位卑职微,两次上疏,提倡“圣人制礼本缘人情”,力倡世宗应“继统不继嗣”.其后,方献夫与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因议礼骤贵,共同编纂《明伦大典》,定议礼诸臣之罪,全面奠定世宗一方在“大礼议”中的胜利.方献夫在“大礼议”中所起的作用虽不及张璁、桂萼,然其发挥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丁静 《家庭科技》2013,(4):24-24
近日,北京大学教授吴必虎在微博上发表观点,建议错龄入学,男孩比女孩晚入学。此微博被迅速转发,引发社会热议。鉴于男女儿童智力发育速度不同,男童普遍晚于女童两年左右,同性学童之间也有智力发育差异,建议女童可在6~7岁入学,男童可在7~8岁入学。这是吴必虎教授在微博中的建议。网友Canndy雪说:支持,我就想让儿子晚  相似文献   

8.
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信访工作,重视利用信访渠道发挥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信访工作在为改革服务,为领导和机关科学决策服务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匿名告状信”逐年上升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笔者以一个信访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对“匿名告状信”涉及的内容及产生原因、制约对策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趋同论”是本世纪60年代以后在西方广泛传播的一种经济社会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当今世界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在其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具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性,甚至趋向于形成混合型的新制度。西方主张“趋同论”的学者很多,其学说也各不相同。据阿兰·格鲁奇在《比较经济制度》一书中提供的材料,大致分以下两种:第一种,认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和非经济诸方面都已产生很多的趋同现象。“世界上的经济制度的基本趋  相似文献   

10.
4月3日,在台北的“开南商工”操场,国民党副主席、台北市长马英九正式当众宣布角逐国民党主席,正面挑战国民党副主席、“立法院长”王金平,这标志着“王马之争”公开化、表面化。尽管两人都公开宣布把这次主席位子之争定位为“君子之争”,但由于这场“君子之争”关乎国民党的命运以及台湾政局的走向,自然而然就充满了“火药味”。  相似文献   

11.
三吴江派在创作上很注意“风世”,可是,在理论上,他们闭口不谈作品的思想内容,反而强调形式,专门提出“格律”这个纯形式的问题向汤显祖挑战。沈璟有一套论曲的《二郎神散套》: [二郎神]何元朗,一言儿启词家宗藏,道欲度新声休走样,名为乐府须教合律依腔,宁使时人不鉴赏,无使人挠喉捩嗓。说不得才长,越有才,越当着意斟量。 [前腔]参详,含宫泛徵,延声促响,把仄韵平音分几项,倘平音窘处,须将入韵埋藏,这是词隐先生独秘方,与自古词人不爽。若遇调飞扬,填他几字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戏曲,是在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封建时代的统治阶级利用戏曲作为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而具有民主思想的社会力量,也不断顽强地要求占领戏曲的阵地。当然,文艺斗争不一定象舞台上敌我搏斗的情景那样:两阵对园,兵来将挡,而是通常表现更为曲折微妙,错综复杂。但是,当社会矛盾达到尖锐化的时候,文艺斗争也会随之而激化,会出现界限森严、壁垒分明的局面。明代戏曲界所发生的“汤沈之争”,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汤沈之争”是指明代以汤显祖和沈璟为代表的两种戏曲流派的尖锐对立。对此明人已有评论,以后一直引人注目,成为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然而,前人的评论多从创作理论入手,着眼于表层的“情”与“律”的矛盾,未能揭示出深层的审美观念之诋牾。本文试图从明中叶之后审美意识发生强烈嬗变,新旧审美观形成矛盾冲突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14.
宋代范景仁和司馬光,都上書給当时的仁宗皇帝,議論“乐律”,兩人私底下更不断辯論,文字多至数万言,爭持到沒法解决时,无可奈何地以弈棋来作決定,結果司馬光輸了。隔了二十年,司馬光又去候范,手里不持它書,單带过去討論的“乐論”八篇,又爭論了几晝夜,仍不能决,再以“投壺”,决定胜負。(投壺是用壺形之器,有兩口,以小杆向它投擲,中口者胜,古代游艺之一)結果,这次司馬光才算赢了。但这些办法并不能真正解决什么問題,只是在相持不下的僵局中,用开玩笑的方式,平一平双方的好胜心,免伤和气罢了。  相似文献   

15.
嘉靖初期"大礼议"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学界大都认为其实质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或者官僚集团)与嘉靖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大礼议"是以皇帝为首的议礼派与以内阁为首的反对派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与争论,不能把"大礼议"上升到内阁(或者官僚集团)与皇帝权力之争的层面来看待。  相似文献   

16.
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学者常常面临学术研究及其政策建议与价值判断的关系处理难题.本文从上世纪初发生在快速崛起的德国的经济学价值判断之争着手,分析争论的实质及其方法论意涵、价值中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探讨经济政策研究中的价值判断的处理态度.作者认为,对于恪守韦伯的价值中立的经济学者来说,不应就政策议题作评价性推断;而对于提出政策建议的经济学者来说,应首先阐明其价值判断,对其合理性或合法性进行严格论证,并基于此而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年,作家刘绍棠在吉林、河北、湖北等地的参观访问中,都大声疾呼创作“乡土文学”.在一九八一年《北京文学》等一期上他又发表《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一文,“响亮地提出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主张”,号召北京地区的文学评论家“应当重视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农产品”.他说:“我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大话题,就是对世界,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国土文学;在国内,我们要建立各地的乡土文学.我们必须在文学创作中,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中国气派与地方特色.各国之间,各地之间,文学创作可以互  相似文献   

18.
“四人帮”搞“评法批儒”时,大讲了一气“韩柳之争”,颠倒历史,厚诬古人,完全是借历史材料为其反革命政治目的服务。在恢复韩、柳关系的真实面目的时候,我们必须看到,韩、柳之间固然有“斗争”,但更有着深厚的友谊。韩愈是贞元三年(七八七)到长安的,其时正值柳元宗南游回来不久。两人一起“求举觅官”,在贞元八、九年先后及进士第。应是在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相识。韩愈是“少小尚奇伟”、“志欲干霸王”,柳宗元则立下了“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的大志,这种经世济民、改造社会的理想成了他们建立牢固友谊的基础。但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不同,思想政治观点差异很大。韩愈相信孔、孟“道统”,主张以“扶道树教”的手段整饬人心,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他在思想上是唯心的,在政治上是保守的。而柳宗元则热衷于“辅时及物”,改造现实,思想上唯物主义倾向较鲜明。因而,两个人在一生中就政治、哲学、宗教、文学等问题进行了不休止的辩论。他们的朋友刘禹锡在韩愈死后写的祭文中回忆说:“子长在笔,予长在论,持矛举楯,卒不能困。时惟子厚,窜言其间,赞词谕谕,因非颜颜。”就生动地记述了他们热烈辩难的情况。这里谨举其细者,可见其认识上的尖锐对立。例如《国语》上记载晋国叔鱼一降生,其母视之即予料必以贿死,韩愈用这个做例子以论证其“性三品说”,而柳宗元写《非国语》却专门批驳其虚妄;《史记·晋世家》等书记载周成王戏以桐叶为珪  相似文献   

19.
不管是评论界视若不见的冷漠,还是先锋诗人们囊中羞涩地不屑一顾,汪国真的诗以每本四、五万册的数量不断面世,至今尚无收敛之势,在诗歌沉寂已久的今天,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人们可以认为汪国真的诗意象浅薄,所示人生哲理是对生活表层的肤浅认识;也可以对其“为中国人夺回四个诺贝尔文学奖”的豪言壮语淡然一笑或傲然训斥“黄口小儿,滥出狂言”。但是,我们却无法对一个拥有如许读者的诗人(请那些认为汪国真算不得诗人的评论家原谅)置若罔闻,尤其是诗人们苦心经营的诗集不得不自费出版,印数仅以千计的当今。汪国真其人其诗大红大紫,等着他签名的队伍见首不见尾;近三十家出版社竞相出版其作品;报纸杂志争相聘为专栏作家;电视台邀请其为专题节目主持人;在当代中国,从来没有一位诗人受到过如此礼遇厚爱。透视汪诗引起的轰动效应,人们可以发现产生这一文化现象的诸多原因,“汪国真文化现象”理应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和深思。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的超速发展和社会改革的浪涛勃兴,为宗教的消亡创造了条件,亦即说在宗教产生和存在的社会及认识根源逐步减弱的今天,无论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宗教信仰还在继续,部分国家还出现宗教狂热,在中国,宗教信仰在回升。我们如何从现代视角去解释这些现象?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把宗教信仰只看作是“落后”“愚昧”的观点,已无法解释当今宗教“热”的问题 恩格斯说:“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