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的姓氏产生于原始社会。姓氏是姓与氏的合称。上古的时候,姓与氏是分开的,当时的姓表示的是族号,氏表示的则是姓的分支。母系氏族公社确立后,由于子孙的不断繁衍,一个大族于是分成若干个支,散居于各地。这些分散出来的每一个小支,各自选用一个特殊的记号来作标志,以此区别于大族,这就是氏。由此可见,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则是小部落的称呼。《通鉴补记》记载:“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例如最早商人的祖先姓子,后分为殷、时、来、宋、空同等氏。战国以后,姓与氏开始合一。顾炎武的《曰知录》卷十三“氏族”载:“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到东汉时期,通称之为姓。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姓名文化传承到今天,仅保留了姓加名的命名形式,而摒弃了字号。本文从论述中国目前的姓名管理制度出发,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体系不完善,重名现象严重,没有充分保障公民的姓名自主权,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等。我们通过对比古今海外的姓名管理制度的优缺点,认为一个较为完善的姓名管理制度应该做到既能充分保障公民的姓名自由,又能传承其传统文化,并且能有效地避免重名问题。由此,我们提出应该修改身份证条例,实行姓、名、字号一个都不能少的命名方式。  相似文献   

3.
《文史哲》2014,(3)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李觯,字宗扬,号复堂。字与号皆取自《礼记·檀弓下》"杜蒉扬觯"的故事。这一典源,是判断李觯名"觯"而非"鱓"的最可靠证明。通过对其全部画作署名和印章的梳理,以及历史文化的剖析,可以发现,人们之所以把李觯误作"李鱓",不仅有秦汉以来"六书裂坏","角"、"鱼"互讹造成的文字学上的原因,更是由于近三百年来从书写讹误,继而真相逐渐迷失混乱,以讹传讹,直到近几十年来穿凿附会,最终造成了积重难返的局面。对李觯名、字、号的拨乱反正,既说明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继承的重要性,也揭示了当今社会对于传统文化问题隔膜浮躁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4.
马永康 《船山学刊》2013,(3):157-163
由于受限于史料,以往关于康有为的研究在介绍其戊戌前名的更替和字、号取义时,大多没有直接使用其本人的文献而以外人的说法为据,因而有所不足,同时也错失了探讨其内心世界的一个机会。近年来康有为著作的大量刊布,使从康有为本人的角度系统整理其戊戌前名、字、号的使用和取义情况成为可能。通过康有为本人的著作,再结合其他史料,可以更为清晰地把握其基本情况,同时亦有助于揭示其戊戌前内心世界的某些侧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词源学角度 ,分析了英美姓名的各种来源 ,有来自先辈的 ,有来自职业的 ,有来自宗教的 ,有来自外表描写的 ,探索其来龙去脉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陈善学同志所撰《五四时期的几个历史人物》(《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年第1期),提到陈独秀的经历,其中有云:“陈独秀(1880——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国知识分子到日本留学者日渐增多。这时,陈独秀也去日本,在东京大学学习。”我见到过一个第一手材料,可以补充和订正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7.
“王子某”、“楚子某”与楚人的名和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周时期,中原各国诸侯之子皆称公子,公子之子皆称公孙;周正之子、孙则称王子、王孙。对于楚国国君的子、孙,《左传》等文献通常称作公子、公孙;由于楚君称王,对其子、孙称为王子、王孙的也多有其例。而在楚器铜铭的记载中,楚人则一律分别称之为王子、王孙。诸如王子昃(鼎)、王子申(盏)、王子午(鼎)、王子启疆(鼎)、(我阝)陵君王子申(鉴)及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先生名文,中山是他的号。其号的由来,原是一八九七年,在他去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期间,为寄寓旅舍登记之事,化名“中山樵”,后来简署为“中山”。其时,他还取过另一个日本式的化名“高野长雄”,发表文章时又简署为“高野”或“长雄”。  相似文献   

9.
《全清词·顺康卷》(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四册收有满族词人佟国器的6首词,其小传云:“佟国器,字汇白,原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东北),移居江苏南京,隶汉军正蓝旗。”谓“汇白”为佟国器的字,非是。“汇白”是其号,“思远”才是其字。佟国器历官福建巡抚、江西南赣巡抚和浙江巡抚  相似文献   

10.
屈原名、字辨正——与黄毅、张培恒诸君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屈原名"平"、字"原",而不是名"原"、字"平".我们在深入剖析<史记>、<文选>等同一文献内部易被误解的表述的基础上,结合其他文献的相关记载,从根源上就有关疑难问题进行了梳理,同时还对往哲时贤提出的疑点逐一予以辨析,试图从源与流两方面全面彻底地解决屈原名、字疑案.  相似文献   

11.
中山早期地域和中人、中山其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山国的一些历史问题,近年来已有一些文章专门述及,而对其早期活动地域等若干重要地理问题,目前尚未深入探讨。为此,笔者拟择要进行考辨,以就教于关注中山史研究的同仁。 中山早期地域辨 何直刚的《中山国史杂考》(《河北学刊》1985年第3期)细究《左传》,指出中山非鲜虞,颇有见地。但他同时认为中山武公所居之顾,即今河南范县东南之故顾城,徙都灵寿前之中山一直活动在这一带。对此,笔者实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名”、“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钱玄同一生用过许多名字。他的不少名字与新文化运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了解他几个有代表性的名字,联系其当时的思想、经历和功过影响等等,可以从一个侧面温习一下新文化运动的有关情况。一、盛名一时在五四新文化发轫时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著名倡导者,反封建的英勇战上,钱玄同这个名字曾经非常响亮。另一个新文化的倡导者刘半农在其《我之文学改良观》一文中,谈及钱玄同当时身负盛名:“文学改良之议,既是胡君适之提倡于前,复由陈君独秀钱君玄同赞成之于后。”事实上,当胡适和陈独秀奋起向旧文化发难以后,首先起来响应的战友中,最突出的是同为北大教授的钱玄同和刘半农。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人口众多,重名过多,改名不便,姓名的指称功能严重削弱.《复兴姓、名、字、号修改身份证条例》一文建议复兴传统的字和号,但文中对传统的字、号礼俗颇多误解.本文从字与号的来源、内涵及名、字、号的使用场合等角度,对传统的字、号礼俗略做论述,辨析了其错误及原因.并指出,传统字、号礼俗在今天已不为人熟悉,复兴字、号的建议应该谨慎,也恐难以实行.  相似文献   

15.
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看中华姓氏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的姓和氏是同一个概念,没有区别.但从甲骨文"姓"、"氏"二字的构形来看.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是源于同一个女性祖先的氏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则是姓的分支,是后来子孙繁衍后各个分支特有的称号或标记.从演进过程来看,中华姓氏经历了一条从严格区分、明血缘、别贵贱到姓氏合流的发展之路,演绎出一部中华姓氏文化史.  相似文献   

16.
据“文汇报”所载,“中国人名大辞典”有重印消息。因此,就本人平日参考所及,认为有疑义的一些条目写出,虽然占全书的沧海一粟,但如果作为重印时的一种商榷,亦未为不可。有的是正史和四库提要原来已经错误的,再版不妨加以说明。在本辞典初版时,象这样的地方,亦有不少是附注辨证的(如刘珏、蔡抗、周辉、石涛等条),这是很好的例子。这里所举的,不过是些零碎见解,是否正确,还得请博雅同志加以指正的。(1)牛思纯(2)牛思德(74页)牛思纯的一条说:“他是牛思德的儿子,牛思德的著作,有人说是儿子思纯所著的”。但是依照我国惯例,除了象王羲之,王献之的之字是同用虚字以外,父子的名字,是不应该同用思字的。按各家一贯的记载,牛思德多作牛师德。以上两条,凡是思德的思字,恐怕就是师字同音的误?  相似文献   

17.
儒家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已经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儒家思想与中国人名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道德渗透在中国人的名字之中,中国人的名字也折射出儒家道德对中华民族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姓"、"姑"、"媵"三字看古代婚姻陋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姓"、"姑"、"媵"三字进行结构及词义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看到"姓"字反映了原始群婚习俗,"姑"字折射出"亲缘婚"现象,"媵"字透视出"一夫多妻"的现象,探究此三字的文化意蕴,来管窥古代婚姻之陋俗.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11月20日,焦汉先生《我与名人》首发式在市行政中心召开。宝鸡炎帝研究会、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及有关单位近70人参加了首发式。首发式上6位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宝鸡炎帝研究会顾问李均、陈同钢发表了讲话。宝鸡炎帝研究会会长霍彦儒主持首发式。焦汉是宝鸡炎帝研究会会员,年逾七旬,笔耕不辍,执著于文化,钟情于传播,他编著出版的《我与名人》记述了上世纪80年代他与文怀沙、常香玉、吴桂贤、范曾四位文化名人结识、交往的  相似文献   

20.
群舒系由徐方分迁出来的一些子爵的小国,他们是东夷集团皋陶之后,偃姓。大约当西周初年,徐方屡遭周朝的大肆征伐之后,由今山东滕县之南,被迫南迁到淮北地区。徐方内部发生分裂,其中有一部分支族,渡过淮水,穿越同族淮夷分布的地带,南迁到淮南一带,建立了舒、舒庸、舒鸠、舒蓼、舒龙、舒鲍、舒龚及宗、巢等国。到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